(六)执行市委、市政府和市矿产资源税费联合征收管理领导小组的各项决定、决议,并定期向其报告工作情况;
(七)完成市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第八条 各涉矿乡镇街道相应成立矿产资源税费联合征收管理领导小组,组长由乡镇长(主任)担任,成员从财政所等相关单位及乡镇干部中抽调。乡镇联合征收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责是:
(一)负责监督管理辖区内各矿产品企业电子监控设施,及时查处破坏电子监控设施的违法行为。
(二)负责维护辖区内征收工作秩序,及时调处征收工作中所发生的矛盾纠纷。
(三)负责辖区内矿产品规费的征缴,及时与市征收办办理结算、入库手续。
第九条 从各相关职能单位抽调的工作人员,其工资、福利、保险等待遇仍在原单位享受,征收工作的津贴补助、奖金由市征收办按相关规定发放。市征收办的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第三章 集中征收的项目和标准
第十条 集中征收的矿产品税费项目包括企业依法依规应缴纳的各种税费,包括增值税、环保税、资源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印花税、水土保持补偿费、水利建设基金、工会经费、土地复垦费、森林植被恢复费等。采石场的森林植被恢复费暂不纳入税费征收,由执收单位直接征收。
第十一条 税收及税务部门征收的规费由矿产品生产企业根据市征收办当月监测的销售数据及本月销售额自行申报后缴纳,其它规费由企业根据当月销量及征收标准计算后的金额自行缴入非税专户。
第十二条 对纳入集中征收范围的税费项目,各相关征收职能部门不得向矿产品生产企业重复征收,更不得“搭车”收费。除税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到矿产品企业进行税收检查或补征外,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到矿产品企业查补收取已纳入集中征收的收费项目。确需对矿产品企业进行收费检查的,必须由市征收办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第十三条 2021年矿产资源规费征收标准:柴煤9元/吨;烟煤9元/吨;粘土6元/吨;石灰石0.9元/吨。
第四章 矿产品产销量的确定、税费的缴纳和结算
第十四条 市征收办按照“标准公开、按实计算、重点稽查”的办法,切实抓好矿产品生产税费的集中征收与管理工作。
第十五条 纳入矿产品税费征收的生产企业必须统一安装矿产品销量电子信息监测系统,对企业矿产品销量和销售情况进行电子信息化、科学化管理,为税费征收提供可靠的数据。
第十六条 市征收办要确保数据的权威性、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安全性,并定期向企业通报有关数据。企业如遇计量不准确的现象,应及时向市征收办报告,并核对相关数据。
第十七条 各煤矿每月的矿产品产销量,采取如下办法确定:
(一)矿产品生产企业实施电子监测后,每月8日,市征收办把该时间前一个月通过电子监测得到的销量数据,通知市税务局及各乡镇街道征收办。
(二)各乡镇街道征收办接到所辖矿产品生产企业该时间段前矿产品销量通知后,须于当日及时通知各矿产品生产企业,各矿产品生产企业当日必须如实申报本企业该时间段矿产品销量数据,并转报市征收办。市征收办根据各乡镇街道和各矿产品生产企业申报的矿产品销售数量,建立销售、核缴、库存台帐。如各矿产品生产企业该时间段前申报的矿产品销量与实际销量相差太大时,市征收办要及时派出工作人员到该矿核实相关数据。
第十八条 各乡镇街道征收办结算员于当月13日到市征收办办理矿产品规费结算手续。
第五章 税费管理
第十九条 各乡镇街道征收办(财政所)所收取的规费必须及时足额解缴市非税结算专户,并按月到市征收办结算规费,不得坐支、挪用。由市征收办负责编制分流结算报表,市非税收入管理局负责按相关规定进行规费分流。
第二十条 规费分成比例暂按下列办法实施:市人民政府按森林植被恢复费、土地复垦费的20%奖励给乡镇街道,税款及税务部门征收规费解缴国库。
第六章 稽查与处罚
第二十一条 矿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不按规定及时足额交纳税费的,由市征收办函告相关职能部门依法对矿产品生产企业实行停止供应火工产品、停止供电等行政措施,同时,由执收机关依法申请强制执行。
第二十二条 各矿产品生产企业要自觉维护矿产品销量电子信息监测系统的正常运行,凡故意破坏监控设备、造成数据失真,或有其他弄虚作假行为偷逃税费的,由市税务局依法对该矿产品生产企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 行政执法人员徇私舞弊、玩忽职守和收受贿赂,造成税费流失的,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和纪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电子信息监测系统网络平台的设置。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2010年3月10日印发的《涟源市煤炭税费统一征收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境外投资者境内利润再投资税收抵免新政解析
在进一步鼓励境外投资者在华投资,优化稳定外资税收环境的背景下,财政部、税务总局与商务部于2025年6月27日联合发布《关于境外投资者以分配利润直接投资税收抵免政策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 商务部公告2025年第2号,以下简称“2号公告”),该公告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
为推动该政策有效落地,2025年7月起,各相关部门密集发布配套文件,包括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印发的《关于实施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再投资若干措施的通知》(发改外资[2025]928号,以下简称“928号通知”)、商务部发布的《关于做好境外投资者以分配利润直接投资税收抵免政策落实工作的通知》(商办资函[2025]380号,以下简称“380号通知”),以及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关于境外投资者以分配利润直接投资税收抵免政策有关事项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25年第18号,以下简称“18号公告”)。上述举措充分体现出我国对鼓励境外投资者在华持续投资的政策支持力度。本文拟梳理境外投资者境内利润再投资相关的税收政策,从符合新政条件的再投资的合规要点、操作流程及监管特征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本文拟从新政适用条件、操作流程管理及合规要点三个维度,梳理境外投资者适用税收抵免政策的关键考量,以协助企业在享受优惠的同时有效防范风险。
一、境外投资者境内利润再投资的税收政策
(一)税收抵免政策新政:可叠加适用原有递延纳税政策
现行《企业所得税法》规定,非居民企业取得来源于中国境内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适用源泉扣缴制度,按10%的税率,或依据税收协定适用优惠税率征收预提所得税。
为鼓励境外投资者持续在华投资,自2017年1月1日起,我国已实施境外投资者境内利润再投资递延纳税政策,即对符合条件的境内再投资暂不征收预提所得税(下称“递延纳税政策”)。而根据2025年1月1日起施行的2号公告,符合条件的境外投资者通过境内利润直接用于再投资的,可以按投资额的10%或税收协定规定的更低税率,自境外投资者当年应纳税额中抵免,未抵完部分可结转以后年度继续抵免(下称“税收抵免政策”)。新出台的税收抵免政策为阶段性政策,执行期间为2025年1月1日至2028年12月31日,可与原有递延纳税政策叠加适用。
(二)税收抵免政策的适用条件
虽然税收抵免政策可以与现行的递延纳税政策叠加适用,但两者在适用条件上并不完全一致。2号公告对税收抵免政策的适用条件作出了系统规定,18号公告则对执行层面的关键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明确。为更准确把握该政策的适用范围,本文将结合递延纳税政策,从适用条件的异同角度,对税收抵免政策的具体要求进行梳理与分析。
适用条件 (同时满足) | 税收抵免政策 | 递延纳税政策 | 异同 |
境外投资者 | 适用《企业所得税法》第三条第三款的非居民企业,即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排除设立机构、场所/常设机构或与此相关的所得) | 适用《企业所得税法》第三条第三款的非居民企业,即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排除设立机构、场所/常设机构或与此相关的所得) | 相同 |
利润分配企业 | 中国境内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成立) | 中国境内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成立) | 相同 |
分得的利润 | 中国境内居民企业向投资者实际分配的留存收益而形成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 中国境内居民企业向投资者实际分配已经实现的留存收益而形成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 相同 |
可抵免的应纳税额 | 从利润分配企业自利润分配再投资之日以后取得的《企业所得税法》第三条第三款规定的股息红利、利息、特许权使用费等所得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 | 不适用 | 不适用 |
投资方式 | 境内直接投资,包括境外投资者以分得利润进行的增资、新建、股权收购等权益性投资,但不包括新增、转增、收购上市公司股份(符合条件的战略投资除外),具体包括1.新增或转增中国境内居民企业实收资本或者资本公积(包括补缴已认缴的注册资本);2.在中国境内投资新建居民企业;3.从非关联方收购中国境内居民企业股权。 | 直接投资,包括境外投资者以分得利润进行的增资、新建、股权收购等权益性投资行为,但不包括新增、转增、收购上市公司股份(符合条件的战略投资除外),具体包括1.新增或转增中国境内居民企业实收资本或者资本公积(包括补缴已认缴的注册资本);2.在中国境内投资新建居民企业;3.从非关联方收购中国境内居民企业股权;4.财政部、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方式。 | 相同 |
被投资企业的产业 | 《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内产业 [1] | 无 | 更为严格 |
分配利润的支付形式 | 现金形式支付(直接转入)和非现金形式支付(资产所有权直接转入) | 现金形式支付(直接转入)和非现金形式支付(资产所有权直接转入) | 相同 |
持股时限 | 连续持股5年(60个月)以上 | 无 | 更为严格 |
执行期限 | 2025年1月1日至2028年12月31日 | 暂无明确期限 | 阶段性 |
18号公告进一步明确了税收抵免政策的执行细节,包括:
(一)明确补缴已认缴注册资本增加实收资本或资本公积属于符合条件的直接投资方式,使得税收抵免政策与递延纳税政策在投资方式适用范围上一致。
(二)鉴于税收抵免政策对境外投资者再投资有5年(60个月)的持股期限要求,18号公告明确了再投资开始和停止的时间,开始时间以商务主管部门出具的《利润再投资情况表》中列明的再投资时间当月,停止时间以收回投资款与被投资企业按规定完成法律形式变更手续月份中较早的月份为准。
(三)明确了抵免额度的计算细节:境外投资者可在计算抵免额度时自主选择10%的法定预提税率或较低的协定税率,但在未来收回投资并补缴递延税款时,不得适用较低的协定税率;若利润来源于多个企业,应按各利润分配企业分别归集计算抵免额度;如使用外币进行再投资,应以实际支付日的汇率中间价折算确定抵免额度。值得留意的是,如果计算抵免额度时选择协定优惠税率,但是之后被税务机关认定不符合协定待遇条件的,可以调增抵免额度。
(四)如不符合税收抵免政策条件(包括未满足5年持股期限)但实际享受抵免政策导致少缴税款的,境外投资者除应补缴相应税款,并自其实际抵减应纳税额之日起加收滞纳金。
二、税收抵免政策的程序性要求
结合2号公告、380号通知和18号公告,适用税收抵免政策的操作流程及程序性要求如下:
(一)境外投资者自行判断适用条件
境外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判断是否符合税收抵免政策的适用条件,并明确再投资的基本信息(包括选择用于计算抵免额度的适用税率)。
(二)被投资企业向商务主管部门报送再投资信息
被投资企业应通过商务部业务系统统一平台,向所在地商务主管部门报送相关再投资信息。
(三)商务主管部门核实并出具《利润再投资情况表》
所在地商务主管部门对报送信息进行核实后,报送省级商务主管部门,由其会同财政、税务等相关部门确认,并出具《利润再投资情况表》。
(四)境外投资者填写税收抵免信息报告表
境外投资者应填写18号公告附件中的《境外投资者再投资税收抵免信息报告表》,并提供给利润分配企业。
(五)利润分配企业办理税收抵免手续
利润分配企业在办理扣缴企业所得税申报时,申报抵减境外投资者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并填写和/或提交相关材料,尤其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扣缴企业所得税报告表》;《境外投资者再投资税收抵免信息报告表》(由境外投资者提供);《利润再投资情况表》(商务主管部门出具,见步骤3)。
(六)境外投资者收回投资时的税务处理
再投资满5年(60个月)的,境外投资者应在收回投资后7日内,向利润分配企业所在地税务主管机关申报补缴递延的税款;再投资不满5年(60个月)的,境外投资者除上述补缴递延税款之外,应重新计算抵免额度,对已抵免税额超过抵免额度的,应同时补缴超出抵免额度的税款并加收滞纳金。
(七)被投资企业向商务主管部门报送投资收回信息
在境外投资者收回投资时,被投资企业应通过商务部业务系统统一平台账户,向所在地商务主管部门报送相关信息。
(八)商务主管部门汇总确认与信息共享
所在地商务主管部门核实回收信息后,报送省级商务主管部门确认。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应按季度将信息与统计、财政、税务等部门共享,并统一上报商务部。
三、适用税收抵免政策时应关注的合规要点
相较于现有的递延纳税政策,税收抵免政策在优惠力度上对境外投资者更为有利,但同时对其适用条件和后续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若适用不当,不仅需补缴税款,还可能加收滞纳金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因此,在适用该政策时,应特别关注以下合规要点:
(一)把握关键时间节点,准确判断适用条件。2号公告虽未限制境内利润产生和分配年份,但再投资应发生在2025年1月1日至2028年12月31日期间;此外,可用于抵免的应纳税额应对应于再投资发生之后取得的所得,且最早不超过2号公告发布之日(即2025年6月27日);关于持股期限的计算,则应严格按照18号公告明确的开始时间和停止时间确认。
(二)合理选择适用税率,平衡短期与长期利益。境外投资者可在抵免额度计算时选择10%的法定预提税率或适用的协定优惠税率,但由于选定后,在未来收回投资并补缴递延税款时不得再适用协定税率。因此,应综合考虑将来可抵免的应纳税额高低、现金流影响及长远税收安排,谨慎作出选择。
(三)持续关注产业政策变化的影响。如被投资企业的产业类型或所依据的鼓励类目录发生变化,是否影响税收抵免政策的税收待遇,境外投资者应密切关注相关政策调整并评估其对税收待遇的影响。
(四)妥善处理投资收回时的政策叠加适用问题。在一项再投资同时符合税收抵免政策与递延纳税政策适用条件的情况下,收回投资时应同步评估两项政策的适用后果,并分别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税务处理,防止出现合规疏漏。
综上,税收抵免政策在适用条件判定、信息报送、资料准备和操作流程等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合规要求。境外投资者及相关境内企业(包括被投资企业、利润分配企业及其他扣缴义务人)应确保各环节操作规范、材料完备,建立有效的内部审查和存档机制,并在有疑问时及时咨询专业人士,以防范税务与合规风险。
提示:[1] 现行有效的适用文本为《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2年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令第52号)。
陕西焦点聚光咨询有限公司 陕ICP备1801891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