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财政厅、国家税务总局广东省税务局:
为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现就有关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通知如下:
一、对设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符合条件的产业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享受本条优惠政策的企业需符合以下条件:
(一)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2021版)》(以下简称《目录》,见附件)中规定的产业项目为主营业务,且其主营业务收入占收入总额60%以上。收入总额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规定执行。
(二)进行实质性运营,实质性运营是指企业的实际管理机构设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并对企业生产经营、人员、账务、财产等实施实质性全面管理和控制。对不符合实质性运营的企业,不得享受优惠。
对总机构设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企业,仅就其设在合作区内符合本条规定条件的总机构和分支机构的所得适用15%税率;对总机构设在合作区以外的企业,仅就其设在合作区内符合本条规定条件的分支机构所得适用15%税率。具体征管办法按照税务总局有关规定执行。
二、对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设立的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新增境外直接投资取得的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
本条所称新增境外直接投资所得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从境外新设分支机构取得的营业利润;或从持股比例超过20%(含)的境外子公司分回的,与新增境外直接投资相对应的股息所得。
(二)被投资国(地区)的企业所得税法定税率不低于5%。
本条所称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按照《目录》中规定的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执行。
三、对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设立的企业,新购置(含自建、自行开发)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单位价值不超过500万元(含)的,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不再分年度计算折旧和摊销;新购置(含自建、自行开发)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单位价值超过500万元的,可以缩短折旧、摊销年限或采取加速折旧、摊销的方法。
本条所称固定资产,是指除房屋、建筑物以外的固定资产。
四、本通知所称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范围,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2021年印发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执行。
五、税务机关对企业主营业务是否属于《目录》难以界定的,可提请广东省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的下一级行政主管部门出具意见。
六、本通知自2021年1月1日起执行。
附件: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2021版)
财政部 税务总局
2022年5月25日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2021版)
一、高新技术产业
1.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先进封装与测试,特色工艺研发与制造,半导体设备及关键材料研发与制造,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平台(EDA工具)、相关软件研发、配套IP库
2.人工智能产品、人机工程、系统仿真设计、生物芯片及相关数据获取、处理技术开发、测试设备制造
3.新型高分子功能材料、生物基材料、生物基合成高分子材料、天然生物高分子材料、生物基平台化合物、仿生智能与超材料、低维及纳米材料、高性能纤维、电子新材料及电子化学品、先进金属材料、新型复合材料、超导材料、增材制造材料、新能源材料研发与生产
.4.微电子、电子元器件、计算机、信息、生物、新材料、环保、机械装备、汽车、造船等先进制造技术研发、制造
5.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等技术研发及系统设备、终端设备、检测设备、软件、芯片开发与制造
6.第五代及后续移动通信系统手机、基站、核心网设备以及网络检测设备的研发、制造
7.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自动驾驶技术、智能消费设备的信息技术研发
8.航天航空、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新材料、低碳环保等各行业专业科技服务
9.智能汽车、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研发
10.智能船舶和相关智能系统及设备开发
11.新能源汽车配套电网和充电站技术、设备的研发
12.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发电互补技术、能源路由、能源交易等能源互联网技术与设备的开发、生产
13.智慧能源系统、分布式能源研发
14.大容量电能储存技术开发、分布式供电及并网(含微电网)技术研发
15.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热发电技术、高温利用技术的开发,太阳能一体化建筑组件、设备的设计与制造
16.5MW级以上风电机组设计技术、风电场配套技术开发
17.网络关键设备的构建技术、面向行业及企业信息化的应用系统,传感器网络节点、软件和系统技术、大数据库技术研发
18.网络安全产品、数据安全产品、网络监察专用设备开发制造
19.通用或高端通用处理器、储存器和操作系统等基础软硬件及其相关测试验证工具的研发、制造
20.基于电信、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融合的增值业务应用系统开发、制造
21.网络信息服务技术研发
22.互联网信息服务、互联网平台建设及运营
23.多维立体显示和打印技术研发
24.产业集聚区配套公共服务平台技术开发
25.光传输技术、小型接入设备技术、无线接入技术、移动通信、量子通信技术、光通信技术开发
26.软交换和VoIP系统、业务运营支撑管理系统、电信网络增值业务应用系统开发
27.数字音视频技术、数字广播电视传输技术、广播电视网络综合管理系统技术、网络运营综合管理系统、IPTV技术、高端个人媒体信息服务平台技术开发
28.数字化多功能雷达整机、专用配套设备及部件研发及制造
29.空中管制系统、新一代民用航空运行保障系统、卫星通信应用系统、卫星导航应用服务系统研发
30.航空、航天技术应用及系统软硬件产品、终端产品开发生产
'31.无人船、无人机的研发制造
32.基因测序、干细胞、功能蛋白、生命健康等新兴科学技术和产品的研发生产
33.海洋医药与生化制品技术开发与服务
34.海洋生物质能、海洋能(包括潮汐能、潮流能、波浪能等)技术开发
35.海洋工程装备研发与应用技术开发、智慧海洋与海洋信息服务技术研发
36.珍稀动植物的养殖、培育、良种选育技术开发
37.食品安全技术,生物催化、反应及分离技术开发
38.药品安全快速检验技术、食品药品仪器设备开发
39.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研发与服务
40.数据资产确权、登记和交易技术与方法应用
41.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移动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及产品制造
42.绿色建材、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住宅等智能建造技术的研发
43.建筑信息模型(BIM)相关技术开发
44.城市生态系统关键技术开发与生产,安全饮水和先进型净水设备技术开发与制造
45.能量系统管理、优化及控制技术:重点支持用于城市建筑供热平衡与节能、绿色建筑、城市智能照明、绿色照明系统的应用技术开发
46.环境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的光学监测等技术开发
47.电力安全技术、新型防雷过电压保护材料与技术、设备开发及生产
48.电气、管道、设备等的安装技术的改造升级
49.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危险废弃物集中利用处置系统、城市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理系统等开发与应用
50.城市高精度导航、高精度遥感影像和三维数据生产及关键技术开发
51.基于大数据、物联网、GIS等为基础的城市信息模型(CIM)相关技术开发
52.城际、市域(郊)铁路、数字铁路与智能运输技术开发
53.客运专线、高速铁路系统技术开发
54.放射性、毒品等违禁品、核生化恐怖源等危险物品快速探测检测技术开发
55.重要基础设施安全、社会公共安全、气象灾害、生物灾害防范防护技术开发
56.重大事故灾害智能无人应急救援关键技术开发
二、科教研发产业
57.国内外科研机构分支机构、新型研发机构
58.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中医药科技实验中心、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绿色技术创新基地平台、新产品开发设计中心、科教基础设施、产业集群综合公共服务平台、中试基地、实验基地的运营
59.高等教育、国际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体校及体育培训、文化艺术培训
60.通用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支撑软件技术开发
61.开源软件社区
62.量子、类脑等新机理计算机系统的研发
63.生物工程技术与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开发
三、中医药产业
64.濒危稀缺药用动植物人工繁育技术及代用品开发和生产,先进农业技术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中的应用,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纯化、质量控制新技术开发和应用,中药现代剂型的工艺技术、生产过程控制技术和装备的开发与应用,中药饮片创新技术开发和应用,中成药二次开发和生产..
65.中医药、养生保健产品、中成药、中医药食品、药食同源、中药经典名方、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研发、加工生产、检测、认证产业化标准建设
66.中医药研究室、实验室、名老中医工作室
67.中医药服务贸易、中医药科技服务成果转化等中介机构
四、医药卫生产业
68.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开发和生产
69.天然药物开发和生产,
70.满足我国重大、多发性疾病防治需求的通用名药物首次开发和生产
71.药物新剂型、新辅料、儿童药、短缺药的开发和生产
72.药物生产过程中的膜分离、超临界萃取、新型结晶、手性合成、酶促合成、连续反应、系统控制等技术开发与应
73.原料药生产节能降耗减排技术、新型药物制剂技术开发与应用
74.新型药用包装材料及其技术开发和生产
75.制药新工艺新品种研发与生产
76.前沿生命科技与产品,生物制品、高端医疗设备、高端医疗器械技术、产品研发及生产
77.医药研发中心
78.先进技术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临床试验机构和重点实验室等医学科研机构的运营
79.第三方医疗检测、卫生检测、健康管理、康复护理、心理咨询等大健康行业的运营,医疗质量、健康培训、医疗服务能力评价
80.医疗健康领域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国际性医疗组织、医疗健康领域国际会议和会展活动、医药博物馆的运营
81.动植物药材资源开发、中药材GAP生产基地、绿色道地药材和特色健康产品的交易平台、国家医药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医药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和交易中心的运营
82.新型医用诊断医疗仪器设备、微创外科和介入治疗装备及器械、医疗急救及移动式医疗装备、康复工程技术装置、家用医疗器械、新型医用材料、人工器官及关键元器件的开发和生产,数字化医学影像产品及医疗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83.新型医用诊断试剂、重大流行病、新发传染病检测试剂和仪器的研发
84.生物医用金属材料、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生物医用无机非金属材料或生物陶瓷、生物医用复合材料及生物医用衍生材料的研发和制造
85.艾滋病疫苗、丙肝疫苗及宫颈癌疫苗、疟疾、手足口病等新型疫苗、重大疫病防治疫苗的研发生产
86.新型抗癌药物、新型心脑血管药物、新型神经系统药物、抗体药物、基因治疗药物、细胞治疗药物、重组蛋白质药物、核酸药物、海洋药物等的研发生产
87.医疗机构、医疗卫生设施运营
88.互联网医院、“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医疗大数据技术研发
五、其他澳门品牌工业
89.钻石、珠宝、金银类金属首饰等设计、加工,钻石、宝石交易中心的运营
90.对在澳门审批和注册且在合作区生产的食品、饮品、调味品及保健品的设计、生产
91.化妆品(含汞量不超过百万分之一)研发生产
六、文化会展商贸产业
92.民俗文化产品及工艺美术研发设计、加工、生产
93.电影院线、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大众文化、科普设施经营
94.视觉传达设计、建筑、景观及室内设计,工业设计,时装设计,高端工艺美术设计等创意设计及服务
95.国际会议、品牌展会、专业展览、艺术品交易及相关服务
96.国际会展场馆运营
97.内地与澳门、葡语国家的贸易经纪、代理与服务
98.品牌体验店、品牌直销购物中心、连锁便利店、主题商城、超级市场、高品质消费品交易中心等综合体验型购物中心运营
七、旅游业
99.游乐场、海洋馆、主题公园、影视拍摄基地、展览馆、博物馆的经营
100.海上运动、海域低空飞行、邮轮旅游、游艇旅游、海岛旅游的经营
101.文化创意旅游、健康医疗旅游、会展旅游、旅游实景演出、影视音乐节、民俗活动、文化遗产传承与经营
102.文化体育活动及场馆运营
103.旅游电子商务的经营
104.专业从事粤港澳旅游的旅游公司的经营
105.特色文化、旅游、餐饮品牌化与连锁化经营
106.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森林康养基地、森林体验基地、国家森林步道、自驾车营地(含房车)、商务宿营地、农林旅游景区、酒店、特色化中小型家庭旅馆、民宿、客运码头和游艇码头的经营
107.游艇研发制造
108.水上高速客运、旅客联程运输设施设备、票务一体化、联运产品的研发及运营
八、现代服务业
109.行业(企业)管理和信息化解决方案开发
110.数字化技术、高速计算技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技术开发
111.信息安全技术的产品研发与服务
112.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知识流程外包等技术先进型服务
113.云计算、边缘计算、物联网、区块链、高性能计算、大数据、新媒体等数字经济相关产业的技术、产品研发服务
114.科技信息交流、文献信息检索、技术咨询、技术孵化、科技成果评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和科技鉴证等服务
115.动漫及衍生产品研发
116.文化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信息资源开发及创作服务
117.数字音乐、手机媒体、数字媒体、数字学习、数字影视、数字出版与典藏、内容软件等数字产品研发
118.宽带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
119.第三方物流及管理
120.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开发及建设
121.快递营业网点、门店等运营
122.供应链管理、服务、技术创新及应用
123.跨境数据库服务
124.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平台的开发与运营
125.智能体育和电子竞技线上服务平台建设
126.跨国公司区域总部、在合作区设立的澳资生产经营管理中心
127.城市供气、供冷、供排水管网建设及城镇地下管网建设与经营
128.城市道路及智能交通体系运营
129.停车楼、地下停车场、机械式立体停车库等集约化的停车设施运营,停车场电动车充电设施运营
130.海绵城市建设关键技术产品开发
131.汽车客货运站、城市公交站、城市公交、出租汽车服务调度信息系统开发与信息系统建设
132.资信调查与评级、征信等信用服务
133.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服务及其他专业服务
134.知识产权代理、转让、登记、鉴定、检索、分析、评估、运营、认证、咨询等服务
135.合同研究组织(CRO)、合同生产组织(CMO)、合同研究生产组织(CDMO)所提供的专业性综合服务
136.管理咨询、城市规划、工程管理、节能环保、检验检测认证等专业服务
137.法律、会计、税务、节能、环保咨询与服务
138.旅游、商贸、酒店等服务行业标准化、信息化经营管理
139.资产评估、校准、检测、检验等服务
140.养老服务、托育服务、家政服务
141.国际航空器、航空航天航材交易市场的运营、航空货运服务
142.中葡国际贸易中心和数字贸易国际枢纽港的运营
143.跨境电子商务
144.拍卖公司运营
九、现代金融业
145.跨境投融资双向开放服务体系建设
146.服务“三农”、小型微利企业、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的小额贷款金融服务
147.金融管理部门批准设立并实施监管的机构的金融科技产品研发、应用和服务输出
148.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149.中药材、知识产权、大宗商品、金融资产交易场所的运营
150.A民币跨境结算体系建设
境外投资者境内利润再投资税收抵免新政解析
在进一步鼓励境外投资者在华投资,优化稳定外资税收环境的背景下,财政部、税务总局与商务部于2025年6月27日联合发布《关于境外投资者以分配利润直接投资税收抵免政策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 商务部公告2025年第2号,以下简称“2号公告”),该公告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
为推动该政策有效落地,2025年7月起,各相关部门密集发布配套文件,包括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印发的《关于实施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再投资若干措施的通知》(发改外资[2025]928号,以下简称“928号通知”)、商务部发布的《关于做好境外投资者以分配利润直接投资税收抵免政策落实工作的通知》(商办资函[2025]380号,以下简称“380号通知”),以及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关于境外投资者以分配利润直接投资税收抵免政策有关事项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25年第18号,以下简称“18号公告”)。上述举措充分体现出我国对鼓励境外投资者在华持续投资的政策支持力度。本文拟梳理境外投资者境内利润再投资相关的税收政策,从符合新政条件的再投资的合规要点、操作流程及监管特征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本文拟从新政适用条件、操作流程管理及合规要点三个维度,梳理境外投资者适用税收抵免政策的关键考量,以协助企业在享受优惠的同时有效防范风险。
一、境外投资者境内利润再投资的税收政策
(一)税收抵免政策新政:可叠加适用原有递延纳税政策
现行《企业所得税法》规定,非居民企业取得来源于中国境内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适用源泉扣缴制度,按10%的税率,或依据税收协定适用优惠税率征收预提所得税。
为鼓励境外投资者持续在华投资,自2017年1月1日起,我国已实施境外投资者境内利润再投资递延纳税政策,即对符合条件的境内再投资暂不征收预提所得税(下称“递延纳税政策”)。而根据2025年1月1日起施行的2号公告,符合条件的境外投资者通过境内利润直接用于再投资的,可以按投资额的10%或税收协定规定的更低税率,自境外投资者当年应纳税额中抵免,未抵完部分可结转以后年度继续抵免(下称“税收抵免政策”)。新出台的税收抵免政策为阶段性政策,执行期间为2025年1月1日至2028年12月31日,可与原有递延纳税政策叠加适用。
(二)税收抵免政策的适用条件
虽然税收抵免政策可以与现行的递延纳税政策叠加适用,但两者在适用条件上并不完全一致。2号公告对税收抵免政策的适用条件作出了系统规定,18号公告则对执行层面的关键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明确。为更准确把握该政策的适用范围,本文将结合递延纳税政策,从适用条件的异同角度,对税收抵免政策的具体要求进行梳理与分析。
适用条件 (同时满足) | 税收抵免政策 | 递延纳税政策 | 异同 |
境外投资者 | 适用《企业所得税法》第三条第三款的非居民企业,即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排除设立机构、场所/常设机构或与此相关的所得) | 适用《企业所得税法》第三条第三款的非居民企业,即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排除设立机构、场所/常设机构或与此相关的所得) | 相同 |
利润分配企业 | 中国境内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成立) | 中国境内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成立) | 相同 |
分得的利润 | 中国境内居民企业向投资者实际分配的留存收益而形成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 中国境内居民企业向投资者实际分配已经实现的留存收益而形成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 相同 |
可抵免的应纳税额 | 从利润分配企业自利润分配再投资之日以后取得的《企业所得税法》第三条第三款规定的股息红利、利息、特许权使用费等所得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 | 不适用 | 不适用 |
投资方式 | 境内直接投资,包括境外投资者以分得利润进行的增资、新建、股权收购等权益性投资,但不包括新增、转增、收购上市公司股份(符合条件的战略投资除外),具体包括1.新增或转增中国境内居民企业实收资本或者资本公积(包括补缴已认缴的注册资本);2.在中国境内投资新建居民企业;3.从非关联方收购中国境内居民企业股权。 | 直接投资,包括境外投资者以分得利润进行的增资、新建、股权收购等权益性投资行为,但不包括新增、转增、收购上市公司股份(符合条件的战略投资除外),具体包括1.新增或转增中国境内居民企业实收资本或者资本公积(包括补缴已认缴的注册资本);2.在中国境内投资新建居民企业;3.从非关联方收购中国境内居民企业股权;4.财政部、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方式。 | 相同 |
被投资企业的产业 | 《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内产业 [1] | 无 | 更为严格 |
分配利润的支付形式 | 现金形式支付(直接转入)和非现金形式支付(资产所有权直接转入) | 现金形式支付(直接转入)和非现金形式支付(资产所有权直接转入) | 相同 |
持股时限 | 连续持股5年(60个月)以上 | 无 | 更为严格 |
执行期限 | 2025年1月1日至2028年12月31日 | 暂无明确期限 | 阶段性 |
18号公告进一步明确了税收抵免政策的执行细节,包括:
(一)明确补缴已认缴注册资本增加实收资本或资本公积属于符合条件的直接投资方式,使得税收抵免政策与递延纳税政策在投资方式适用范围上一致。
(二)鉴于税收抵免政策对境外投资者再投资有5年(60个月)的持股期限要求,18号公告明确了再投资开始和停止的时间,开始时间以商务主管部门出具的《利润再投资情况表》中列明的再投资时间当月,停止时间以收回投资款与被投资企业按规定完成法律形式变更手续月份中较早的月份为准。
(三)明确了抵免额度的计算细节:境外投资者可在计算抵免额度时自主选择10%的法定预提税率或较低的协定税率,但在未来收回投资并补缴递延税款时,不得适用较低的协定税率;若利润来源于多个企业,应按各利润分配企业分别归集计算抵免额度;如使用外币进行再投资,应以实际支付日的汇率中间价折算确定抵免额度。值得留意的是,如果计算抵免额度时选择协定优惠税率,但是之后被税务机关认定不符合协定待遇条件的,可以调增抵免额度。
(四)如不符合税收抵免政策条件(包括未满足5年持股期限)但实际享受抵免政策导致少缴税款的,境外投资者除应补缴相应税款,并自其实际抵减应纳税额之日起加收滞纳金。
二、税收抵免政策的程序性要求
结合2号公告、380号通知和18号公告,适用税收抵免政策的操作流程及程序性要求如下:
(一)境外投资者自行判断适用条件
境外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判断是否符合税收抵免政策的适用条件,并明确再投资的基本信息(包括选择用于计算抵免额度的适用税率)。
(二)被投资企业向商务主管部门报送再投资信息
被投资企业应通过商务部业务系统统一平台,向所在地商务主管部门报送相关再投资信息。
(三)商务主管部门核实并出具《利润再投资情况表》
所在地商务主管部门对报送信息进行核实后,报送省级商务主管部门,由其会同财政、税务等相关部门确认,并出具《利润再投资情况表》。
(四)境外投资者填写税收抵免信息报告表
境外投资者应填写18号公告附件中的《境外投资者再投资税收抵免信息报告表》,并提供给利润分配企业。
(五)利润分配企业办理税收抵免手续
利润分配企业在办理扣缴企业所得税申报时,申报抵减境外投资者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并填写和/或提交相关材料,尤其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扣缴企业所得税报告表》;《境外投资者再投资税收抵免信息报告表》(由境外投资者提供);《利润再投资情况表》(商务主管部门出具,见步骤3)。
(六)境外投资者收回投资时的税务处理
再投资满5年(60个月)的,境外投资者应在收回投资后7日内,向利润分配企业所在地税务主管机关申报补缴递延的税款;再投资不满5年(60个月)的,境外投资者除上述补缴递延税款之外,应重新计算抵免额度,对已抵免税额超过抵免额度的,应同时补缴超出抵免额度的税款并加收滞纳金。
(七)被投资企业向商务主管部门报送投资收回信息
在境外投资者收回投资时,被投资企业应通过商务部业务系统统一平台账户,向所在地商务主管部门报送相关信息。
(八)商务主管部门汇总确认与信息共享
所在地商务主管部门核实回收信息后,报送省级商务主管部门确认。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应按季度将信息与统计、财政、税务等部门共享,并统一上报商务部。
三、适用税收抵免政策时应关注的合规要点
相较于现有的递延纳税政策,税收抵免政策在优惠力度上对境外投资者更为有利,但同时对其适用条件和后续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若适用不当,不仅需补缴税款,还可能加收滞纳金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因此,在适用该政策时,应特别关注以下合规要点:
(一)把握关键时间节点,准确判断适用条件。2号公告虽未限制境内利润产生和分配年份,但再投资应发生在2025年1月1日至2028年12月31日期间;此外,可用于抵免的应纳税额应对应于再投资发生之后取得的所得,且最早不超过2号公告发布之日(即2025年6月27日);关于持股期限的计算,则应严格按照18号公告明确的开始时间和停止时间确认。
(二)合理选择适用税率,平衡短期与长期利益。境外投资者可在抵免额度计算时选择10%的法定预提税率或适用的协定优惠税率,但由于选定后,在未来收回投资并补缴递延税款时不得再适用协定税率。因此,应综合考虑将来可抵免的应纳税额高低、现金流影响及长远税收安排,谨慎作出选择。
(三)持续关注产业政策变化的影响。如被投资企业的产业类型或所依据的鼓励类目录发生变化,是否影响税收抵免政策的税收待遇,境外投资者应密切关注相关政策调整并评估其对税收待遇的影响。
(四)妥善处理投资收回时的政策叠加适用问题。在一项再投资同时符合税收抵免政策与递延纳税政策适用条件的情况下,收回投资时应同步评估两项政策的适用后果,并分别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税务处理,防止出现合规疏漏。
综上,税收抵免政策在适用条件判定、信息报送、资料准备和操作流程等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合规要求。境外投资者及相关境内企业(包括被投资企业、利润分配企业及其他扣缴义务人)应确保各环节操作规范、材料完备,建立有效的内部审查和存档机制,并在有疑问时及时咨询专业人士,以防范税务与合规风险。
提示:[1] 现行有效的适用文本为《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2年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令第52号)。
陕西焦点聚光咨询有限公司 陕ICP备1801891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