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市监规[2022]7号 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广西市场监督管理信用修复管理办法》的通知
发文时间:2022-7-28
文号:桂市监规[2022]7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收藏
369


各市、县市场监管局,自治区市场监管局机关各处室、单位,自治区药监局办公室:


  现将《广西市场监督管理信用修复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2年7月28日


  (此件公开发布)


广西市场监督管理信用修复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广西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信用修复工作,完善以信用为基础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鼓励失信当事人信用重塑,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广西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据《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市场监督管理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管理办法》《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信息公示规定》《企业经营异常名录管理暂行办法》《市场监督管理信用修复办法》等,结合广西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信用修复管理,是指全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按照规定的要求和程序,将符合条件的当事人依法移出经营异常名录(恢复正常记载状态)、提前移出严重违法失信名单、提前停止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以下简称公示系统)公示行政处罚等相关信息,并依法解除相关管理措施,及时将信用修复信息与有关部门共享。


  第三条 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组织、指导全区的信用修复工作。


  县级以上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负责信用修复申请的受理、审核和决定。


  第四条 按照“谁认定、谁修复”原则,由认定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负责信用修复管理工作。


  作出信用修复决定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和当事人登记地(住所地)不同的,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将相关信息交换至登记地(住所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由其协助停止公示相关信息。


  第五条 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者被标记为经营异常状态的当事人,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依照本办法规定申请信用修复:


  (一)补报未报年份年度报告并公示;


  (二)已经履行即时信息公示义务;


  (三)已经更正其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公示信息;


  (四)依法办理住所或者经营场所变更登记,或者当事人提出通过登记的住所或者经营场所可以重新取得联系。


  第六条 被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满一年,且符合下列情形的当事人,可以依照本办法规定申请信用修复:


  (一)已经自觉履行行政处罚决定中规定的义务;


  (二)已经主动消除危害后果和不良影响;


  (三)未再受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较重行政处罚。


  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实施相应管理措施期限尚未届满的,不得申请提前移出。


  第七条 依照《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第十七条、《企业经营异常名录管理暂行办法》第四条第一、二、三项规定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届满三年,被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满一年,有以下情形可以依照本办法规定申请信用修复:


  (一)企业因未在规定期限内公示年度报告,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自被列入之日起补报年报并公示了企业年报信息;


  (二)企业因未在责令的期限内公示有关企业信息,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自被列入之日起公示了相关企业信息;


  (三)企业因公示信息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在被列入之日起已公示了更正后的相关企业信息。


  第八条 食品、药品、特种设备领域行政处罚信息公示期满一年,其他行政处罚信息公示期满六个月,且符合下列情形的当事人,可以申请信用修复:


  (一)已经自觉履行行政处罚决定中规定的义务;


  (二)已经主动消除危害后果和不良影响;


  (三)未因同一类违法行为再次受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行政处罚;


  (四)未在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名单中。


  第九条 当事人申请经营异常名录信用修复,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信用修复申请书;


  (二)守信承诺书;


  (三)针对补报未报年份的年度报告、企业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情形,提交相关证明材料(会计报表、审计报告、税务信息、社保信息、补报的年度报告、更正后的年度报告)等;


  (四)针对通过登记的住所或者经营场所无法联系的情形,提交变更通知书、房产证复印件或房屋租赁证明(租房合同);


  (五)需要提交的其他材料。


  第十条 当事人申请严重违法失信名单信用修复,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信用修复申请书;


  (二)守信承诺书;


  (三)履行法定义务、纠正违法行为的相关材料;


  (四)需要提交的其他材料。


  第十一条 当事人申请行政处罚提前停止公示时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信用修复申请书;


  (二)守信承诺书;


  (三)已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相关材料(如行政处罚缴款等);


  (四)需要提交的其他材料。


  第十二条 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依据《市场监督管理信用修复管理办法》,按照下列程序办理信用修复工作:


  (一)申请。当事人可以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书面提交申请材料,也可以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广西)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申请;


  (二)受理。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自收到当事人申请之日起二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予以受理,并告知当事人。不予受理的,应当告知当事人,并说明事实和理由;


  (三)核实。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本办法第五条至第八条进行核实,可以采取网上核实、书面核实、实地核实等方式,对当事人履行法定义务、纠正违法行为等情况进行核实;


  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按照《市场监督管理信用修复管理办法》第十条规定的时限进行核实,并作出决定;


  核实过程中,有关单位或者其他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协助调查的时间,以及公告、检测、检验、检疫、鉴定、审计等时间,不计入核实期限;


  (四)(四)决定。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核实结果作出准予或者不予修复的决定;经营异常名录信用修复,由业务部门经办人签署意见后、报业务部门负责人审定;严重违法失信名单、行政处罚信息公示信用修复,经业务部门经办人、业务部门负责人签署意见后,报局领导审定。


  (五)告知。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可以通过书面、电子邮箱、手机短信、公示系统、网络等方式告知;


  (六)档案管理。作出信用修复决定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信用修复的证据、材料、文书等资料与案件材料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有关规定归档,并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第十三条 数据处理


  (一)在对经营异常名录(状态)作出移出(恢复正常记载状态))决定满1年后,停止公示列入(标记)、移出(恢复正常记载状态)记录;


  (二)在对严重违法失信名单作出移出决定三个工作日内,停止公示列入、移出记录;


  (三)在对行政处罚信息做出移出决定三个工作日内,停止公示相关信息记录;


  (四)已经注销的市场主体,停止公示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经营异常名录(状态)、行政处罚信息记录;


  (五)按照“谁录入,谁标注”原则,公示系统停止公示后,中国市场监管行政处罚文书网相应标注,内容为“此行政处罚信息已停止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


  第十四条 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自移出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名单,恢复个体工商户正常记载状态,或者停止公示行政处罚等相关信息后三个工作日内,将相关信息推送至其他部门。


  第十五条 按照“谁认定、谁修复”原则,县级以上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自收到其他部门提供的信用修复信息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配合在公示系统中停止公示、标注失信信息。


  作出行政处罚的机关与当事人登记地属于广西区内,但不属于同一地市的,由作出行政处罚机关同级市场监管部门配合在公示系统中停止公示行政处罚信息。


  第十六条 当事人故意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情节严重的,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撤销准予信用修复的决定,恢复之前状态。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行政处罚信息、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公示期重新计算。


  第十七条 法律、法规和党中央、国务院政策文件明确规定不可信用修复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不予信用修复。


  第十八条 当事人对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信用修复的决定,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十九条 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信息化技术保障,升级改造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广西),做好信息化保障。


  第二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涂改、伪造、损毁信用修复管理档案资料、数据信息。


  第二十一条 企业因本办法第七条规定提出信用修复申请的,由企业向登记机关提交申请信用修复材料,受理申请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审核后,将符合条件的材料报送自治区市场监管局,由自治区市场监管局作出信用修复决定。


  第二十二条 信用修复管理文书应当统一使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统一制定的文书样本。全区各级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按照实际情况制定补充相关文书。


  第二十三条 药品监督管理领域实施信用修复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2019年7月3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印发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系统严重违法失信企业信用修复试行办法》同时废止。

推荐阅读

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指引(2025年)

       目录

  01 政策提示及操作指引

  07企业基础信息表及表单选择

  14纳税调整明细表

  38税收优惠明细表

  42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主表

  47弥补亏损明细表

  01 政策提示及操作指引

  一、政策提示

  (一)小型微利企业重点政策提示

  1. 2024 年小型微利企业的判断标准

  2019 年以后,小型微利企业的判断标准如下(需同时满足):

  (1) 从事国家非限制和禁止行业;

  (2) 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0万元;

  (3) 从业人数不超过300人;

  (4) 资产总额不超过5000万元。

  其中:

  资产总额:指资产总额的全年季度平均值。季度平均值=(季初值+季末值)/2,全年季度平均值 = 全年各季度平均值 /4。

  从业人数:指全年季度平均从业人数(计算方法同上)。从业人数是指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的职工人数和企业接受的劳务派遣用工人数之和。

  2.2024 年小型微利企业重点所得税优惠政策

  (1)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① 2023年1月1日至 2027年12月31日,对小型微利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0万元的部分,减按 25% 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 20% 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3年第12号)

  ② 分支机构不能单独享受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企业设立不具有法人资格分支机构的,应当汇总计算总机构及其各分支机构的从业人数、资产总额、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依据合计数判断是否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条件,由总机构汇总计算应纳税款,并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23年第6号)

  ③ 从事国家限制和禁止行业的企业不能享受小微企业政策,如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发生变化,以后年度符合了相关政策享受条件,应先修改相关行业后,再申报享受相关政策。

  (2)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

  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自2023年1月1日起,再按照实际发生额的 100% 在税前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自2023年1月1日起,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200%在税前摊销。具体享受条件及相关要求请按照《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完善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3年第7号)等文件的相关规定执行。

  集成电路和工业母机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按照文件规定需符合相应条件或由相关管理部门进行清单认定,不符合相应条件的小微企业不能享受有关政策。

  (3)设备、器具一次性扣除

  企业在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2023年第37号延长至2027年12月31日)期间新购进的设备、器具,单位价值不超过500万元的,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不再分年度计算折旧。

  选择享受一次性扣除优惠政策,会带来折旧计提和扣除的税会差异。对于该项资产而言,在享受优惠政策的当年,对允许一次性扣除的金额与会计核算计提折旧金额之间的差额要进行纳税调减;在以后年度,则要对会计核算计提折旧的金额进行纳税调增。

  此处主要列举小型微利企业常见扣除项目,具体扣除条件及相关要求可参考下文各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的填报要点。如企业发生其他扣除项目,可依据相关政策规定做纳税调整。

  (二)涉及纳税调整的常见限额扣除项目清单

       。。。。。。。。。。。。

       附件: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指引(2025年).pdf(请在网页端打开)


1400万税务罚单被最高法推翻!这家企业的逆袭之路,值得所有企业参考

在商业世界里,税务问题如同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稍有不慎就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冲击。当一家企业面临1400万的税务罚单,历经行政复议、一审、二审甚至再审均败诉后,却在最高法实现逆风翻盘!

这场跌宕起伏的税务诉讼大戏,究竟暗藏哪些玄机?广东省兴宁三建工程有限公司诉国家税务总局梅州市税务局第二稽查局税务行政处罚决定案,为所有企业上了一堂生动的维权课。  

一、千万罚单从天而降,企业陷入绝境 

故事回溯到2013年,原广东省兴宁市地方税务局对三建公司2000年7月至2013年6月的纳税情况展开检查。这一查,查出了“大问题”:公司存在少申报缴纳土地使用税657万多元、企业所得税81万多元、房产税3万多元等问题。

同年10月30日,一纸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下达,对偷税行为处以偷税款二倍罚款,其他违规行为也分别处以罚款,总计罚款高达1424万多元。

 三建公司自然不服,开启了漫长的维权之路。从行政复议到行政诉讼,从一审到二审,再到广东高院再审,得到的却都是驳回诉请、维持原判的结果。难道企业真的只能默默承受这千万罚单? 

二、看似板上钉钉的“偷税”,实则另有隐情 

三建公司最主要涉嫌偷税的问题聚焦在土地使用税上。公司的17宗土地,均是当地政府以工程款抵偿而来。然而,这些土地并非“净地”,许多土地存在未拆迁的情况,公司根本无法实际占有使用。但土地证上相应的面积却归了三建公司,这就为后续的争议埋下了伏笔。  

从税务局的角度来看,执法似乎“有理有据”。法律明确规定,土地使用税由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单位或个人缴纳,纳税人持有政府部门核发的土地使用证书的,以证书确认的土地面积为准。

同时,税收征管法规定,纳税人偷税的,税务机关可追缴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税务机关罚2倍也未超出法定幅度。

而且,三建公司变造土地使用证复印件,人为变更土地取得时间及面积,这一行为被认定为具有明显的偷税故意,重罚似乎无可厚非。

  三、最高法出手,四大改判理由颠覆原判

 就在企业几乎绝望之际,最高法提审此案,并最终推翻原判!

最高法的改判理由,堪称本案的核心亮点,也为企业维权指明了方向。

 1. 违背实质课税原则:税务机关依据土地使用证登记面积征税并认定偷税,却忽视了17宗土地的复杂情况。部分土地存在未拆迁、“一地两证”问题;有的土地使用证已撤销,公司从未使用;有的已被法院拍卖;还有的用作公共市政道路、市民广场等。原兴宁市地税局在明知这些情况,且土地管理部门也告知部分土地未改造的前提下,仍然机械按证载面积征税处罚,显然不符合实质课税原则。 

2. 处罚结果与违法情节严重失衡:三建公司变造土地使用证复印件虽属违法,但从实际情况分析,变造涉及的土地确有修建公共道路的事实,且减少面积占比、欠缴税款占比都较小,社会危害性不大。当地政府及相关土地职能部门在土地尚未征收拆迁的情况下,就为三建公司颁发土地证,且长期怠于履职;税务机关在明知公司未全部实际占用土地的情况下,仍要求其缴纳土地使用税,双方对纳税争议的发生都负有一定责任。在此情况下,追征13年税款、滞纳金并处二倍罚款,明显过罚不当。 

3. 执法标准不统一:同时期,兴宁市还有其他房地产公司以相同方式取得划拨土地,可能存在类似问题,但税务机关未能证明对这些公司进行了同样处理,违反了"同样情况同样对待,不同情况不同对待"的公正执法原则,税务执法目的与动机也不符合严格规范公平文明执法的要求。

 4. 忽视企业信赖利益:在处罚决定作出前,税务机关连续多年向三建公司开具完税证明,认可其纳税情况,公司还被评为纳税大户。然而,在公司原法定代表人等被刑事羁押后,税务机关突然进行税务检查并作出重罚,未能审慎保护企业的信赖利益。

   四、从败诉到逆袭,企业维权的四大黄金法则 

最高法的改判,不仅让三建公司重获生机,更为所有企业面对税务处罚时如何维护自身权益提供了宝贵经验。

 1. 重视证据收集:面对行政处罚,企业不能被动挨打。要积极收集能证明实际情况的证据,比如土地实际使用情况的证明材料等,用事实说话。就像三建公司,如果能更早、更全面地收集相关证据,或许维权之路能更顺畅。

 2. 关注执法程序和法律适用:仔细审查行政机关作出处罚决定的程序是否合法,适用的法律条款是否准确。本案中,税务机关在未充分核实土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就作出处罚,属于认定事实不清,这正是企业维权的突破口。 

3. 善用法律原则维权:过罚相当、信赖利益保护、公正执法等法律原则,是企业维权的有力武器。当行政处罚明显不合理时,企业应依据这些原则进行抗辩,争取合法权益。

 4. 及时寻求专业法律帮助:行政处罚涉及复杂的法律问题,专业律师能够从法律角度分析案件,制定合理的维权策略。无论是行政复议还是行政诉讼,专业的法律支持都至关重要。

  五、案件背后的遗憾与反思 

不过,这个案件也存在令人惋惜之处。企业只就行政处罚进行了复议和起诉,对追征657万土地使用税,既没有复议也没有起诉。按照最高法的判决,税务机关征收这笔土地使用税显然是错误的,但企业却失去了维权机会。这是因为纳税争议必须先交清税款或提供税务机关认可的纳税担保,否则企业连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资格都没有。本案企业大概率是因为交不起税,无法满足清税前置条件,才陷入如此困境,而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并不少见。

  最高法判决中的这句话值得所有税务机关和企业铭记:“依法文明征税要求税务机关既要严格办事,又要尊重和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以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作为人民法院,既要支持税务机关依法征税,也要保护好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两者不可偏废。”

  在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税务风险无处不在。希望每一家企业都能从这个案例中汲取经验,在面对税务处罚时,勇敢、智慧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小程序 扫码进入小程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