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税征收误区二三例
发文时间:2019-01-21
作者:周广飞
来源:中国税务报
收藏
1081

2018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施行。环境保护税(以下简称环保税)开征一周年以来,由于其专业性强、税种新、涉及部门多等原因,导致征收过程中出现一些误区,影响到税收征管效能和政策效应发挥。


  误区一:随意调整污染物测算的方法和顺序


  某玻璃厂根据监测和测算,前三项的污染物分别为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污系数分别为0.236、0.231、0.57。2018年1月~6月,当地税务部门根据排污系数法,计算其应缴环保税为氮氧化物6.7万元、二氧化硫4.6万元、烟尘0.4万元,合计为11.7万元。2017年同期,环保局征收的排污费仅为6.3万元,比税收少了近一倍,企业对此反应较大。于是税务部门开会研究后,同意对其核定征收,并按照“税费平移”的方法核定其2018年7月~12月环保税应征3.15万元,此方法对吗?


  税务机关的这种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第十条规定:应税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固体废物的排放量和噪声的分贝数,按照下列方法和顺序计算:


  (一)纳税人安装使用符合国家规定和监测规范的污染物自动监测设备的,按照污染物自动监测数据计算;


  (二)纳税人未安装使用污染物自动监测设备的,按照监测机构出具的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监测规范的监测数据计算;


  (三)因排放污染物种类多等原因不具备监测条件的,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的排污系数、物料衡算方法计算;


  (四)不能按照本条第一项至第三项规定的方法计算的,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的抽样测算的方法核定计算。


  从以上规定我们可以看出,污染物计算方法和顺序是不能调整的,必须按照自动监测、监测机构监测、排污系数法(物料衡算法)、核定征收四个顺序来进行,不能有任何颠倒。玻璃厂认为其税负比去年提高,随意调整其顺序,提出由排污系数法改为核定征收,明显违反了环保税法规定,税务局同意其核定征收,更是直接违反环保税法第十条规定。


  误区二:扩大免税范围,混淆日均值和月均值


  某城市生活污水厂,自动监测水污染物只有两项污染物,分别是化学需氧量、氨氮。2018年1月~6月一直达标排放,7月由于梅雨季节的暴雨,导致7月23日至25日被监测设备测量出化学需氧量和氨氮都超过国家环保局、国家技术监督局1996年发布的GB8979-1996规定的标准值。但是,该企业7月化学需氧量、氨氮的月平均值都分别在标准值以下,因此企业申报免征环保税。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实施条例》第三章第十条规定:应税大气污染物浓度值的小时平均值或者应税水污染物浓度值的日平均值以及监测机构当月每次监测的应税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的浓度值,均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而该城市生活污水厂7月23日~25日,化学需氧量分别超标17mg/L、23mg/L、36mg/L;氨氮分别超标3mg/L、6mg/L、12mg/L,日平均值超标。


  环保税法和实施条例规定,如果一个企业虽然月污染物平均值不超标,但其中某天、某个时段污染物超标,同样不可享受免税待遇。税务部门由此督促该企业重新申报7月份环保税,计算缴纳税款3200元,加收滞纳金。


  误区三:是否环保税纳税人只能由环保局认定


  某生猪养殖场成立于2016年,地处偏远,年产生猪为1400多头,属规模化养殖,在历次环保局传递的资料中,没有发现其征收排污费的记录。2018年,该企业申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县税务部门盖章,才发现其符合环保税纳税人的条件。税务部门调查后发现,税收管理人员早已知晓此事,但认为环保税纳税人应由环保局认定,传递给税务局征收,因为环保局未传递污染等数据,税务部门就不能征收。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第十五条规定: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通过涉税信息共享平台向税务机关交送在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中获取的下列信息:


  (一)排污单位的名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以及污染物排污口、排放污染物种类等基本信息;


  (二)排污单位的污染物排放数据。


  由于排污单位较多,环保部门不可能一一管理到位,可能有工作疏忽的地方,这就要求税务机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第十六条第三款规定:税务机关应当通过涉税信息共享平台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交送下列环境保护税涉税信息:税款入库、减免税额、欠缴税款以及风险疑点等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实施条例》第十九条规定:税务机关应当依据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交送的排污单位信息进行纳税人识别。


  从环保税法和实施条例中,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交送的排污单位信息中没有对应纳税人数据,税务机关应先将相关信息和疑点交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由环保部门确定排放污染物种类、污染物排放数据等信息,再由税务机关对纳税人进行识别。本例中,税务部门已知此养殖场年产生猪1400头以上,大于规定存栏500头征收标准,税务局应将企业疑点信息传递给环保局,根据环保局传回信息,识别该养殖场是否为环保税纳税人,如是,应督促该企业申报。


我要补充
0

推荐阅读

企业破产法修订草案涉税条款由2条增至13条 专家研讨债务豁免的税务处理

近期,企业破产法修订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草案中涉税条款数量由现行法的2条增至13条,内容涵盖税收债权申报、清偿顺序、重整税收支持等关键环节,凸显税收问题在破产程序中的重要地位。9月27日,参加由江西省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主办的“企业破产法修订草案涉税条款专题研讨会”的专家围绕草案涉税条款提出多项完善意见。

  企业破产法修订中涉税条款的扩充,凸显了两大法律体系协同对接的紧迫性,其中债务豁免的税务处理成为实务界关注的焦点。高岭税务师事务所税务部总经理齐颖认为,草案第八章“重整”中第一百四十条“债权人减免债务人的债务,依法属于不征税收入”的规定,在实务中面临挑战。她认为,依据现行企业所得税法,债务豁免通常应计入债务人应纳税所得额;若定性为“不征税收入”,相关成本费用无法税前扣除,缺乏征管可行性。对此,江西世慧律师事务所律师凌俊冰建议,可将债务豁免列为“免税收入”,明确其作为税收优惠的属性,既保障成本费用合理扣除,也保持与现行税法体系的一致性。

  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副教授聂淼则从法理上分析了不征税收入与免税收入的差异。其中,不征税收入指的是因为经济能力缺乏而不具有可税性的收入,免税收入则是具有可税性但基于政策考量而免予征税的收入。相比之下,将债务豁免收入界定为免税收入更符合税法基本原理。

  盈科瑞诚税务师事务所(江西)有限公司合伙人汤剑在“无税重组”的税法理念下,提出“破产重整清算”的处理思路,建议允许重整企业以公允价值作为计税基础,同时弥补近5年的亏损,整体确认重整清算所得,减少破产重整债务减免形成的所得对破产重整的影响,从而跳出“债务减免是否应税”的争议旋涡,更能促进破产法与税法在制度层面的深度衔接。

  对于税务机关在破产程序中兼具“税收债权人”和“行政管理者”双重身份,北京盈科(南昌)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邓鹏认为,在实践中存在权利行使的协调难题。如在破产重整中,作为债权人,若主动申报债权并接受减免,可能面临国家税款流失的问责;但作为行政管理者,若不积极申报债权,又可能构成渎职。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副教授余鹏峰建议,破解身份双重性难题,需从司法层面明确税收债权属性,并在内部厘清责任边界,为税务工作人员解除后顾之忧。

  国浩律师(南昌)事务所律师任昊琳认为,修订草案将税收债权清偿顺位置于人身损害赔偿债权后,是立法理念从“国家税收绝对优先”向“生存权优先于发展权”的重大进步,是立法与时俱进的体现。对此,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教授熊进光认为,税收债权在企业破产程序中也属于民事债权,企业破产程序属于债务特别清偿程序,本质上是要实现各方债权人利益的公平清偿,税收债权的行政强制性和优先性并不当然地适用于企业破产程序。任昊琳进一步分析认为,税收债权与担保物权谁的效力更优先这一实践中的“老大难”问题,根源在于企业破产法与税收征管法律间的冲突,企业破产法修订草案尚未给出根本解决方案。此外,破产程序中产生的“新生税款”应被界定为破产费用、共益债务还是普通债权?目前仍不够清晰,直接影响其清偿顺序,有待在规则上予以细化并分类安排。

  对于破产管理人的职责和地位问题,江西求正沃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江西省企业破产管理人协会秘书长刘霞认为,草案专设“管理人”一章具有显著进步意义。其中,第二十九条明确管理人的中立定位,为解决“为谁服务”之争奠定基础;第三十条赋予债权人在原管理人履职不当时更换管理人的权利,打破法院在指定环节的“垄断”,增强债权人话语权,也有助于推动管理人队伍的专业化发展。然而,草案在强化管理人职责的同时,并未设置相应履职免责条款,“权责不匹配”可能导致管理人在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时承担过高执业风险。因此,构建系统化、权责利匹配的制度体系,已成为修法不可回避的课题。例如,草案虽新增纳税申报等职责,但未配套设置免责情形,建议在赋责的同时明确履职边界,并建立与执业风险相适应的责任豁免机制。否则,实践中可能陷入“无人敢担责、无人愿履职”的局面,最终影响破产制度的整体效能。

员工因突发疾病回家后48小时内死亡,这算工伤吗?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二)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三)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职工有前款第(一)项、第(二)项情形的,按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职工有前款第(三)项情形的,按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享受除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以外的工伤保险待遇”。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规定强调必须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如果是在回家之后再到医院治疗的,就不属于这一条规定的适用范围。

  《工伤保险条例》之所以将该种情形视为工伤,是因为职工受到的伤害发生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不认定为工伤有悖公平。因此,“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前提条件是该疾病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上发生,若是下班之后发生并在48小时之内死亡的,即使疾病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工作原因,原则上亦不能认定为工伤。反之,如果是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上发生的疾病,即使该疾病产生原因不是工作原因,而可能是职工个人身体的原因,亦可以认定为工伤。

  如职工刘某下班回家后突发脑溢血死亡的能否认定为工伤。法院认为,《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第(一)款主要是针对在工作时间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不能坚持工作,需要紧急到医院进行抢救的情况而设定的。如果是在回家之后再到医院治疗的,就不属于这一条规定的适用范围。刘某是在下班以后回到家中因身体不适到村委会卫生所就医,没有有效证据证实刘某是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故维持了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的决定。

  此外,有些情况即使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感到身体不适回家后突发疾病死亡,也不能认定为工亡。在工作时间、工作岗位出现发病的症状,休息后病情加重,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情况是否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第(一)项规定的情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认为,8月1日,李某在单位出现不适症状,并伴有发热、咳嗽、黄痰等现象,次日李某在家休息期间突然出现肢体活动不灵活等病情,经医疗抢救无效死亡,不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第(一)项规定的情形,因而不能被认定为视同工伤。

  所谓的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不局限于日常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还包括其他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第一,在出差途中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这属于因工外出的特殊情形原则上只要因工外出期间所涉及的时间和区域均为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如“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内经抢救无效死亡”,应当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第(一)项规定认定视同工伤。第二,与工作有关的准备、收尾工作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这是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二)项规定,对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作出的合理延伸。如职工突发疾病死亡的,依法认定视同工伤。

  【观点来源】: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2012年第6集(总第56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