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税发[2008]33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增值税专用发票审核检查操作规程(试行)》的通知
发文时间:2008-03-26
文号:国税发[2008]33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收藏
647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

  为进一步加强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规范异常增值税专用发票审核检查工作,税务总局制定了《增值税专用发票审核检查操作规程(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自2008年4月1日起施行。各级税务机关要及时做好规程培训工作,确保规程贯彻执行到位。执行中如有问题,请及时报告税务总局(流转税管理司)。


增值税专用发票审核检查操作规程(试行)


  第一条 为规范增值税专用发票审核检查工作,提高增值税专用发票审核检查工作质量和效率,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本规程所称增值税专用发票审核检查,是指各级税务机关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运用“增值税专用发票审核检查子系统”(以下简称核查子系统),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稽核比对结果属于异常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核对、检查和处理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三条 审核检查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是指全国增值税专用发票稽核系统产生稽核比对结果为“不符”、“缺联”、“属于作废”的增值税专用发票。

  第四条 增值税专用发票审核检查工作,由各级税务机关的流转税管理部门负责组织,稽查局和信息中心配合,税务机关管理部门(指管户的税务局、税务分局、税务所及负责税源管理的内设机构)具体实施。

  第五条 国家税务总局流转税管理部门设置审核检查管理岗,每月6日前(含当日,遇法定节假日比照征管法实施细则有关规定顺延,下同)统计下列报表:

  (一)《全国审核检查情况汇总统计表》;

  (二)《分地区审核检查情况汇总统计表》;

  (三)《全国审核检查结果统计表》;

  (四)《分地区审核检查结果统计表》;

  (五)《分地区审核检查税务处理情况统计表》。

  第六条 省税务机关流转税管理部门设置审核检查管理岗,每月5日前统计并上报下列报表:

  (一)《本级审核检查情况汇总统计表》;

  (二)《分地区审核检查情况汇总统计表》;

  (三)《本级审核检查结果统计表》;

  (四)《分地区审核检查结果统计表》;

  (五)《分地区审核检查税务处理情况统计表》。

  第七条 地市税务机关流转税管理部门设置审核检查管理岗,按月查询下列统计报表,分析本地审核检查工作进度和质量情况:

   (一)《本级审核检查情况汇总统计表》;

   (二)《分地区审核检查情况汇总统计表》;

   (三)《本级审核检查结果统计表》;

   (四)《分地区审核检查结果统计表》;

   (五)《分地区审核检查税务处理情况统计表》。

  第八条 区县税务机关流转税管理部门设置审核检查管理岗,负责以下工作:

  (一)将核查子系统无法自动分发的异常专用发票信息分捡到指定的税务机关管理部门;

  (二)按月查询下列统计报表,对税务机关管理部门的审核检查工作进行监控和督促:

  1.《本级审核检查情况汇总统计表》;

    2.《分地区审核检查情况汇总统计表》;

  3.《本级审核检查结果统计表》;

  4.《分地区审核检查结果统计表》;

  5.《分地区审核检查税务处理情况统计表》。

  第九条 税务机关管理部门设置审核检查岗和审核检查综合岗。

  (一)审核检查岗负责以下工作:

  1.收到核查任务后,打印《审核检查工作底稿》(见附件1);

  2.对异常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审核检查,填写《审核检查工作底稿》,根据审核检查情况提出核查处理意见;

    3.将《审核检查工作底稿》提交部门领导和区县主管局长审批;

  4.经区县主管局长审批,将审核检查结果、税务处理意见及接收异地核查的回复信息录入核查子系统,对需异地核查的在核查子系统中发起委托异地核查;

  5.将审核检查结果、回复异地核查信息、委托异地核查函及税务处理结果提交审核检查综合岗进行复核;

   6.审核检查资料整理归档。

  (二)审核检查综合岗负责以下工作:

  1.将审核检查任务分派到审核检查岗;

  2.对审核检查岗录入的审核检查结果、税务处理结果、委托异地核查信息、回复异地核查信息进行复核;

   3.发出《增值税抵扣凭证委托审核检查函》(见附件2)及《增值税抵扣凭证审核检查回复函》(见附件3)。

  第十条 省税务机关信息中心设置核查子系统技术维护岗,负责下列工作:

  (一)核查子系统的系统维护和技术支持;

  (二)保障核查子系统正常运行的技术环境,及时解决网络和设备故障;

  (三)对审核检查结果中的技术问题进行确认;

  (四)系统代码维护。

  第十一条 地市、区县税务机关信息中心设置核查子系统技术维护岗,负责下列工作:

  (一)对审核检查结果中的技术问题进行确认;

  (二)系统代码维护。

 第十二条 审核检查岗接收核查任务后,按下列要求进行审核检查:

  (一) 核查抵扣凭证原件;

  (二) 查看有关购销合同、帐务处理、资金往来、货物情况等;

  (三) 根据工作需要可进行实地核查,实地核查必须两人以上;

  (四) 填写《审核检查工作底稿》。

  第十三条 经审核检查,对不同类型异常抵扣凭证分别进行处置:

  (一)“不符”发票

  1.抵扣联票面信息与抵扣联电子信息相符的,传递给销售方主管税务机关审核检查;

  2.抵扣联票面信息与抵扣联电子信息不相符、与存根联电子信息相符的,按本规程第十七条和第十八条规定进行处理;

  3.抵扣联票面信息与抵扣联、存根联电子信息均不相符的,根据抵扣联票面信息修改抵扣联电子信息,传递给销售方主管税务机关审核检查。

  (二)“缺联”发票

  1.抵扣联票面信息与抵扣联电子信息相符的,传递给销售方主管税务机关审核检查;

  2.抵扣联的票面信息与抵扣联电子信息不相符的,根据抵扣联票面信息修改抵扣联电子信息,传递给销售方主管税务机关审核检查。

  (三)“属于作废”发票

  1.纳税人未申报抵扣的,按本规程第十七条和第十八条规定进行处理;

  2.纳税人已申报抵扣,传递给销售方主管税务机关审核检查。

  第十四条 经审核检查,对接收的异地《增值税抵扣凭证委托审核检查函》中增值税专用发票按照以下类型回复委托方税务机关:

  (一)辖区内无此纳税人的,按照“辖区内无此纳税人” 录入核查子系统;

  (二)辖区内有此纳税人的,分别按照“无相应存根联”、“虚开发票”、“存抵不相符”、“该票未申报”、“企业漏采集”、“企业误作废”、“税务机关漏传递”、“税务机关发票发售错误”和“其他”等录入核查子系统。

  第十五条 税务机关管理部门应按下列时限完成审核检查工作。

  (一)对不需要委托异地核查的异常增值税专用发票,应当在30日内完成审核检查并录入处理结果。

  (二)需要委托异地核查的异常增值税专用发票,应当在30日内发出《增值税抵扣凭证委托审核检查函》并根据回复情况15日内录入处理结果。

  (三)对接收的异地《增值税抵扣凭证委托审核检查函》,应当在30日内完成审核检查并向委托方税务机关发出《增值税抵扣凭证审核检查回复函》。

  第十六条 税务机关管理部门应依照有关档案管理规定,将审核检查工作中形成的《审核检查工作底稿》及有关资料及时归档。

  第十七条 异常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审核检查结果分为以下类型:

  (一)企业问题

  1.操作问题

  操作问题包括:销售方已申报但漏采集;购买方已认证但未申报抵扣;购买方票面信息采集错误;其他操作问题。

  2.一般性违规问题

  一般性违规包括:销售方违规作废;购买方未按规定取得;购买方未按规定抵扣;其他违规。

  3.涉嫌偷骗税问题

  涉嫌偷骗税问题包括:涉嫌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取出口退税、抗税以及其他需要立案查处的税收违法行为;涉嫌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其他发票违法犯罪行为;需要进行全面系统的税务检查的。

  (二)税务机关操作问题或技术问题。

  第十八条 经区县主管局长批准,税务机关管理部门对审核检查结果分别进行处理:

   (一)属于“企业操作问题”和“税务机关操作问题或技术问题”,符合税法规定抵扣条件的,允许其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

   (二)属于企业问题中“一般性违规问题”的,依据现行规定处理;

  (三)属于企业问题中“涉嫌偷骗税”的,不需要对企业作出税务处理,将《增值税抵扣凭证审核检查移交清单》(见附件4)及相关资料移交稽查部门查处。

  对于走逃企业或者非正常户的异常发票,经过审核检查确能证明涉嫌偷骗税行为的,移交稽查部门查处。

  第十九条 稽查部门应当在自接收涉嫌偷骗税有关资料之日起1个月内立案检查。

  第二十条 各级税务机关应将异常增值税专用发票审核检查工作纳入税收工作考核范围,定期对以下指标进行考核:

  (一)审核检查完成率=本期完成审核检查发票数/本期应完成审核检查发票数×100%

  其中:本期完成审核检查发票数=按期完成审核检查发票数+逾期完成审核检查发票数

  本期应完成审核检查发票数=本期按期应完成审核检查发票数+前期逾期未完成审核检查发票数

  (二)审核检查按期完成率=按期完成审核检查发票数/按期应完成审核检查发票数×100%

  (三)异地核查回复率=本期回复异地核查发票数/本期应回复异地核查发票数×100%

  其中:本期回复异地核查发票数=按期回复异地核查发票数+逾期回复异地核查发票数

  本期应回复异地核查发票数=本期按期应回复异地核查发票数+前期逾期未回复异地核查发票数

  (四)异地核查按期回复率=按期完成异地核查发票数/按期应完成异地核查凭证数×100%

  第二十一条 本规程由国家税务总局负责解释。各地可根据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推荐阅读

房企清算后再转让房产的涉税处理

房地产开发公司对开发项目清算后,还有剩余房量未进行销售,那么剩余的房产再转让时,是就剩余的房产单独计算土地增值税?还是并入原清算数据重新启动土地增值税清算?相信这是很多房地产企业会计存疑的问题,笔者就清算后再转让房产如何进行涉税处理跟大家进行共同探讨学习。


一、剩余房产是否要单独重新启动清算?

微信图片_20231130110313.png



通过(国税发[2006]187号)规定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土地增值税以国家有关部门审批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为单位进行清算,对于分期开发的项目,以分期项目为单位清算。也就是说,土地增值税是以一个项目为单位进行的清算,对属于同一清算单位所发生的房地产开发成本费用是不得从其他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中扣除,对同一项目也不能作为两个清算单位,所以,对一个开发项目清算后,剩余的房产再转让不能再单独作为一个清算单位计算土地增值税,也就是说无需再按照原清算程序重启启动清算。


二、剩余房产再转让如何计算其扣除成本?


同样根据国税发[2006]187号 第八条规定:在土地增值税清算时未转让的房地产,清算后销售或有偿转让的,纳税人应按规定进行土地增值税的纳税申报,扣除项目金额按清算时的单位建筑面积成本费用乘以销售或转让面积计算。计算公式如下:单位建筑面积成本费用=清算时的扣除项目总金额÷清算的总建筑面积(注意:清算时的扣除项目总金额是否包括与转让房地产有关的税金,各地税务机关口径不一,企业应注意本地区内的具体政策规定,我们以海南省的为例:认为扣除项目总额是不包含税金的,详见下图)也就是说:

清算后房产转让扣除额=单位建筑面积成本费用额×本期转让面积+本期转让房产有关税金及附加


由此可见:土地增值税清算前期已售部分与清算后期销售部分,尽管单位建筑面积成本是相同的,但由于先后销售房屋的房价不一,一般来说,后期销售的房高于前期销售的房屋,而土地增值税采用的是超率累进税率,所以计算结果是有较大差异的。


三、审核期间转让的具体规定


目前国家税务总局文件没有明确规定,但是可参考其他各地税务机关的规定。

例如:海南省的规定如下:


所以,在土地增值税清算审核期间转让房地产的,企业人可先按土地增值税预征管理的规定预缴土地增值税,待税务机关出具清算结论后,纳税人按照尾盘管理的规定汇总申报缴纳土地增值税,多退少补。

房企土地出让金返还涉税分析


企业从政府取得土地入账需要哪些附件资料?


实务中我们企业从政府取得土地,无论是后续开发还是自持建设办公厂房等,都应取得相应齐备的手续资料入账,以免在后续成本不予扣除给企业造成税费损失。土地成本入账应附有基本资料如下:

一、政府返还土地出让金用于回购安置房


甲房地产开发企业通过招拍挂购入土地50亩,与国土部门签订的出让合同价格为5000万元,企业已缴纳5000万元。协议约定,在土地出让金入库后以财政支持的方式给予甲公司1000万元,用于回购回迁房款,此项目为老项目。


(1)增值税


甲企业收到政府返还的用于回购安置房的土地出让金1000万元,若为政府回购回迁房的款项,实质可理解为甲公司销售商品房取得的销售收入。需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6年18号]及营改增36号文件要求,应将其款项确认收入,按适用税率缴纳增值税。


(2)土地增值税

因此企业在收到政府回购回迁房款项1000万元,在计算土地增值税时应确认为商品房销售收入,缴纳土地增值税。


(3)企业所得税


据[国税发2009年31号]及相关税法规定,企业销售未完工开发产品取得的收入,应按照预计毛利率计算预计毛利额,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开发产品完工以后,企业可在完工年度进行所得税汇算确定实际毛利额。甲企业将完工产品移送时,因资产所有权属已发生改变,应将其回购款确认收入缴纳企业所得税。


二、政府返还土地出让金用于前期拆迁补偿款


丙房地产开发企业通过招拍挂购入土地100亩,与国土部门签订的出让合同价格为8000万元,企业已缴纳8000万元。协议约定,在土地出让金入库后以财政支持的方式给予乙公司2000万元,用于该项目土地及地上建筑物的拆迁费用支出。


涉税分析


招拍挂制度要求土地以“熟地”出让,但现实中,一些开发商先期介入拆迁,政府以“生地”招拍挂,由开发商代为拆迁。在开发商缴纳土地出让金后,政府部门将其部分返还给开发商,用于拆迁或安置补偿。


对于实务中的此种行为,开发企业实则是为取得目标地块,代政府做的拆补工作,实质为代理项目,此过程不涉税,所以丙地产公司在收到政府返还的出让金2000万元时,不需要缴纳税费。


实务中企业收到的政府出让金返还也有不同的形式及理由,对于出让金应如何处理,关键在于判断企业从政府取得的返还出让金用途及目的,因此也会导致税务处理上的不同,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小程序 扫码进入小程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