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法发[2010]15号 关于建立和完善执行联动机制若干问题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安厅(局)、监察厅(局)、民政厅(局)、司法厅(局)、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局、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局)、建设厅(委)及有关部门、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工商行政管理局、人民政府法制办、银监局、证监局,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证监局,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各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深圳中心支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相关单位:

现将《关于建立和完善执行联动机制若干问题的意见》予以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央组织部     中央宣传部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公安部监察部  民政部  司法部

国土资源 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国人民银行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中国银监会  中国证监会

二〇一〇年七月七日


                     关于建立和完善执行联动机制若干问题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解决执行难问题的指示精神,形成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支持、社会各界协作配合的执行工作新格局,建立健全解决执行难问题长效机制,确保生效法律文书得到有效执行,切实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权威和尊严,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依据有关法律、政策规定,现就建立和完善执行联动机制提出以下意见。

第一条 纪检监察机关对人民法院移送的在执行工作中发现的党员、行政监察对象妨碍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和违反规定干预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违法违纪线索,应当及时组织核查;必要时,应当立案调查。对于党员、行政监察对象妨碍人民法院执行工作或者违反规定干预人民法院执行工作,以及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应当依法依纪追究党纪政纪责任。

第二条 组织人事部门应当通过群众信访举报、干部考察考核等多种途径,及时了解和掌握党员、公务员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以及非法干预、妨害执行等情况,对有上述问题的党员、公务员,通过诫勉谈话、函询等形式,督促其及时改正。对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非法干预或妨碍执行的党员、公务员,按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条 新闻宣传部门应当加强对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宣传,教育引导社会各界树立诚信意识,形成自觉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依法协助人民法院执行的良好风尚;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市场主体的风险意识。配合人民法院建立被执行人公示制度,及时将人民法院委托公布的被执行人名单以及其他干扰、阻碍执行的行为予以曝光。

第四条 综合治理部门应当将当地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重视和支持人民法院执行工作情况、被执行人特别是特殊主体履行债务情况、有关部门依法协助执行的情况、执行救助基金的落实情况等,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建立健全基层协助执行网络,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配合人民法院做好执行工作。

第五条 检察机关应当对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以及其他妨害执行构成犯罪的人员,及时依法从严进行追诉;依法查处执行工作中出现的渎职侵权、贪污受贿等职务犯罪案件。

第六条 公安机关应当依法严厉打击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和其他妨害执行的违法犯罪行为;对以暴力、威胁方法妨害或者抗拒执行的行为,在接到人民法院通报后立即出警,依法处置。协助人民法院查询被执行人户籍信息、下落,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发现人民法院需要拘留、拘传的被执行人的,及时向人民法院通报情况;对人民法院在执行中决定拘留的人员,及时予以收押。协助限制被执行人出境;协助人民法院办理车辆查封、扣押和转移登记等手续;发现被执行人车辆等财产时,及时将有关信息通知负责执行的人民法院。

第七条 政府法制部门应当依法履行备案审查监督职责,加强备案审查工作,对报送备案的规章和有关政府机关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政决定、命令,发现有超越权限、违反上位法规定、违反法定程序、规定不适当等情形,不利于人民法院开展执行工作的,应当依照《法规规章备案条例》等规定予以处理。

第八条 民政部门应当对生活特别困难的申请执行人,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做好救助工作。

第九条 发展和改革部门应当协助人民法院依法查询被执行人有关工程项目的立项情况及相关资料;对被执行人正在申请办理的投资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手续,协调有关部门和地方,依法协助人民法院停止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条 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提高债务人主动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的自觉性。对各级领导干部加强依法支持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观念教育,克服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思想。对监狱、劳教单位作为被执行人的案件,督促被执行人及时履行。指导律师、公证人员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做好当事人工作,积极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监狱、劳教所、强制隔离戒毒所对服刑、劳教人员和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作为被执行人的案件,积极协助人民法院依法执行。

第十一条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当协助人民法院及时查询有关土地使用权、探矿权、采矿权及相关权属等登记情况,协助人民法院及时办理土地使用权、探矿权、采矿权等的查封、预查封和轮候查封登记,并将有关情况及时告知人民法院。被执行人正在办理土地使用权、采矿权、探矿权等权属变更登记手续的,根据人民法院协助执行通知书的要求,停止办理相关手续。债权人持生效法律文书申请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的,依法予以办理。

第十二条 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部门应当协助人民法院及时查询有关房屋权属登记、变更、抵押等情况,协助人民法院及时办理房屋查封、预查封和轮候查封及转移登记手续,并将有关情况及时告知人民法院。被执行人正在办理房屋所有权转移登记等手续的,根据人民法院协助执行通知书的要求,停止办理相关手续。轮候查封的人民法院违法要求协助办理房屋登记手续的,依法不予办理。债权人持生效法律文书申请办理房屋转移登记手续的,依法予以办理。协助人民法院查询有关工程项目的规划审批情况,向人民法院提供必要的经批准的规划文件和规划图纸等资料。被执行人正在申请办理涉案项目规划审批手续的,根据人民法院协助执行通知书的要求,停止办理相关手续。将房地产、建筑企业不依法履行生效法律文书义务的情况,记入房地产和建筑市场信用档案,向社会披露有关信息。对拖欠房屋拆迁补偿安置资金的被执行人,依法采取制裁措施。

第十三条 人民银行应当协助人民法院查询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系统中被执行人的账户信息;将人民法院提供的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情况纳入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第十四条 银行业监管部门应当监督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协助人民法院查询被执行人的开户、存款情况,依法及时办理存款的冻结、轮候冻结和扣划等事宜。对金融机构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拒不协助人民法院执行的行为,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制定金融机构对被执行人申请贷款进行必要限制的规定,要求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时应当查询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并将被执行人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情况作为审批贷款时的考量因素。对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义务的被执行人,涉及金融债权的,可以采取不开新户、不发放新贷款、不办理对外支付等制裁措施。

第十五条 证券监管部门应当监督证券登记结算机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依法协助人民法院查询、冻结、扣划证券和证券交易结算资金。督促作为被执行人的证券公司自觉履行生效裁判文书确定的义务;对证券登记结算机构、证券公司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拒不协助人民法院执行的行为,督促有关部门依法追究有关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十六条 税务机关应当依法协助人民法院调查被执行人的财产情况,提供被执行人的纳税情况等相关信息;根据人民法院协助执行通知书的要求,提供被执行人的退税账户、退税金额及退税时间等情况。被执行人不缴、少缴税款的,请求法院依照法定清偿顺序追缴税款,并按照税款预算级次上缴国库。

第十七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协助人民法院查询有关企业的设立、变更、注销登记等情况;依照有关规定,协助人民法院办理被执行人持有的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的冻结、转让登记手续。对申请注销登记的企业,严格执行清算制度,防止被执行人转移财产,逃避执行。逐步将不依法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被执行人录入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系统。

第十八条 人民法院应当将执行案件的有关信息及时、全面、准确地录入执行案件信息管理系统,并与有关部门的信息系统实现链接,为执行联动机制的顺利运行提供基础数据信息。

第十九条 人民法院认为有必要对被执行人采取执行联动措施的,应当制作协助执行通知书或司法建议函等法律文书,并送达有关部门。

第二十条 有关部门收到协助执行通知书或司法建议函后,应当在法定职责范围内协助采取执行联动措施。有关协助执行部门不应对生效法律文书和协助执行通知书、司法建议函等进行实体审查。对人民法院请求采取的执行联动措施有异议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审查建议,但不应当拒绝采取相应措施。

第二十一条 被执行人依法履行了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或者申请执行人同意解除执行联动措施的,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符合有关规定的,应当解除相应措施。被执行人提供担保请求解除执行联动措施的,由人民法院审查决定。

第二十二条 为保障执行联动机制的建立和有效运行,成立执行联动机制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有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政法委员会、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安部、监察部、民政部、司法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等有关部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执行联动机制建立和运行中的组织、协调、督促、指导等工作。

各成员单位确定一名联络员,负责执行联动机制运行中的联络工作。

各地应成立相应的执行联动机制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第二十三条 执行联动机制工作领导小组由各级政法委员会牵头,定期、不定期召开会议,通报情况,研究解决执行联动机制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执行联动机制顺利运行。

第二十四条 有关单位不依照本意见履行职责的,人民法院可以向监察机关或其他有关机关提出相应的司法建议,或者报请执行联动机制领导小组协调解决,或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三条的规定处理。

第二十五条 为确保本意见贯彻执行,必要时,人民法院可以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10-07-07
文号:法发[2010]15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国税办发[2010]49号 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工作规程

局内各单位:

  现将《国家税务总局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工作规程》印发你们,请贯彻执行,同时,请指导各地依据本规程的精神做好相关工作。


  国家税务总局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工作规程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强化依法治税,推进科学民主决策,提高税收执法质量,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防范税收执法风险,强化税收执法监督制约机制,规范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工作,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工作实际,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国家税务总局(以下简称税务总局)设立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审理委员会)负责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工作。

  审理委员会由局领导和有关业务司局组成。主任、副主任由局领导担任;成员单位包括政策法规司、货物和劳务税司、所得税司、财产和行为税司、国际税务司、纳税服务司、征管和科技发展司、大企业税收管理司、稽查局、督察内审司、监察局。

  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政策法规司。

  第三条 审理委员会工作职责:

  (一)研究制定全国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制度;

  (二)制定审理委员会的具体议事规则;

  (三)审查承办案件省(区、市)税务机关提出的处理意见或相关政策问题的请示;

  (四)指导监督全国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工作。

  第四条 审理委员会办公室是审理委员会日常办事机构,工作职责如下:

  (一)审核提请审理的重大税务案件材料;

  (二)向审理委员会成员单位分送书面审理所需的案件材料;

  (三)汇总审理委员会成员单位的书面审理意见,提出初审意见;

  (四)负责审理委员会会议相关事务,草拟会议纪要;

  (五)草拟重大税务案件审理意见书;

  (六)监督重大税务案件审理意见书的执行;

  (七)向审理委员会报告审理意见书的执行结果;

  (八)办理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工作的有关统计、报告和归档等日常事务;

  (九)承办审理委员会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五条 审理委员会成员单位应当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国家税务总局内设机构主要职责和处室设置规定〉的通知》分工负责,归口管理,参加案件审理。

  稽查局负责协调承办案件的省(区、市)税务机关将相关材料提交审理委员会。

  审理委员会其他成员单位按照业务职责分别负责对稽查局提交的案件材料进行书面审理并提出意见。

  第六条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案件,经局领导批准,提交审理委员会审理:

  (一)上级领导机关交办的案件;

  (二)税务总局、国务院其他部门牵头,省级以下单位联合查处的案件;

  (三)应司法、监察机关要求,税务总局出具认定意见的案件;

  (四)税务总局要求省(区、市)税务机关跨区域联合检查,但各地对案件的定性或处理意见不一致,需要税务总局统一意见的案件;

  (五)税务总局督办,相关司局对定性、处理意见分歧较大的案件;

  (六)全国范围内影响重大,省(区、市)税务机关请示税务总局作出处理意见的案件;

  (七)审理委员会成员单位认为案情重大,需要审理的案件;

  (八)其他需要审理委员会审理的案件。

  第七条 审理委员会审理案件应当遵循合法、合理、公平、公正的原则,实现政治、社会、法律相统一的执法效果。

  第八条 审理委员会审理案件采取书面审理与会议审理相结合的方式。

  第九条  对本规程第六条所列重大税务案件,稽查局根据审理委员会的工作要求,通知承办案件的省(区、市)税务机关在调查终结后限期提交书面报告。书面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

  (一)案件来源;

  (二)已认定的案件事实及证据;

  (三)当事人主张及其提供的证据;

  (四)定性依据及处理意见。

  报告所附证据材料应当制作证据说明。证据说明应包括证据目录、名称、内容、来源、证明对象等内容。

  稽查局应当在收到承办案件的省(区、市)税务机关提交的书面报告后的15个工作日内,将案件材料提交审理委员会办公室,并提出处理意见。

  第十条 审理委员会办公室收到稽查局转交的案件材料后,应办理相关交接手续,填写《重大税务案件审理案卷交接单》,并由经手人签字。

  第十一条 承办案件的省(区、市)税务机关提交的案件材料不符合本规程第九条规定的,审理委员会办公室应当书面要求限期补正。

  第十二条  承办案件的省(区、市)税务机关提交的案件材料符合本规程第九条规定的,审理委员会办公室应当在收到其书面报告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将案件材料分送审理委员会成员单位书面审理。

  第十三条 书面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案件事实是否清楚;

  (二)执法程序是否合法;

  (三)证据是否充分、确凿;

  (四)适用法律依据是否正确;

  (五)案件定性是否准确;

  (六)稽查局所提处理意见是否适当。

  第十四条 审理委员会成员单位应当在收到审理委员会办公室分送的案件材料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提出书面审理意见,送审理委员会办公室。

  第十五条  审理委员会成员单位书面审理意见认为,承办案件的省(区、市)税务机关提交的案件材料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审理委员会办公室可以将相关意见反馈给稽查局,并将案件材料退回由其要求承办案件的省(区、市)税务机关限期补充调查。

  第十六条 审理委员会办公室应当根据审理委员会成员单位的书面审理意见,起草初审意见。

  审理委员会成员单位书面审理意见一致认为,案件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确凿、定性准确、适用法律依据正确、承办案件的省(区、市)税务机关所提处理意见适当的,审理委员会办公室应当向审理委员会主任、副主任报送初审意见及重大税务案件审理意见书,经批准后,回复有关部门或交相关税务机关执行。

  审理委员会成员单位书面审理意见存在较大分歧,经审理委员会办公室协调仍不能达成一致的,审理委员会办公室应当向审理委员会主任、副主任报告初审意见,并提请审理委员会会议审理。

  第十七条 审理委员会会议审理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审理委员会办公室应在审理会议召开前通知各成员单位,同时附送审理委员会办公室初审意见;

  (二)审理会议由审理委员会主任或者主任委托的副主任主持;

  (三)召开审理会议时,由承办案件的省(区、市)税务机关汇报案情及处理意见,审理委员会办公室汇报初审意见,各成员单位发表意见并陈述理由;

  (四)审理委员会主任或主任委托的副主任在充分听取成员单位意见的基础上,作出决定。

  案件调查人员、审理委员会办公室人员可以列席会议。

  第十八条 经审理委员会会议审理,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如下处理:

  (一)对案件的定性处理形成最终处理意见的,经审理委员会主任或者主任委托的副主任批准,由审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回复有关部门或将重大税务案件审理意见书交相关税务机关执行;

  (二)对案件的定性处理没有形成最终处理意见,需要补充调查的,审理委员会办公室应当将案件材料退回稽查局,由稽查局退承办案件的省(区、市)税务机关;案件定性处理遇有超出税务总局法定权限事项的,按程序请示相关领导机关。

  第十九条 审理委员会应当自收到稽查局提交的书面报告之日起三个月内作出审理意见。情况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作出审理意见的,经局领导批准,可以适当延长。

  案件需要补正材料或补充调查的,补正材料和补充调查时间不计入审理期限。

  第二十条 重大税务案件审理意见书内容应当包括案件基本情况、审理时间、审理意见等;经审理委员会会议审理的,还应当列明主持人、参加人员。

  第二十一条 审理委员会办公室应当全面记录成员单位的意见并形成审理会议纪要。

  审理委员会成员单位有保留意见和特殊声明的,审理委员会办公室应当记录在案。

  第二十二条 审理委员会办公室应当加强对重大税务案件审理意见书执行情况的监督,要求相关税务机关书面报告执行情况。

  第二十三条 参与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工作的人员,应当严格按照有关保密规定,对案件涉密事项保密。

  重大税务案件的公开,由主任、副主任决定。

  第二十四条 审理委员会办公室应当对案件材料进行整理,一案一档,并于次年六月底前向档案管理部门移交归档。

  第二十五条 办理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工作过程中,可以使用国家税务总局重大税务案件审理专用章。

  第二十六条 本规程自发文之日起施行。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10-05-25
文号:国税办发[2010]49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国税函[2010]171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下发第二批出口退税审核特别关注信息的通知

<p>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p><p>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采集出口退税审核特别关注信息的通知》(国税函[2010]65号)精神,税务总局对各地采集的2008、2009年度虚开及涉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企业、接受及涉嫌接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企业、偷增值税企业、出口骗税及涉嫌出口骗税企业等信息以及外部委查处企业违法违规需要出口退税审核注意的信息进行了汇总,形成第二批出口退税审核特别关注信息,现将第二批出口退税审核特别关注信息下发给你们(各地在税务总局100.16.125.25服务器FTP://各地专用目录下载),并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p><p>一、税务总局对“出口退税审核系统”进行了升级,各地要及时下载总局升级版“出口退税审核系统”,并将第一批、第二批出口退税审核特别关注信息读入“出口退税审核系统”。</p><p>二、“出口退税审核系统”将在出口退税审核过程中,自动比对出口企业申报信息与出口退税审核特别关注信息并做出提示。</p><p>(一)经比对发现出口企业从出口退税审核特别关注信息所列供货企业购货出口申报退税的,各地税务机关要加大出口退税审核力度,核实后按规定办理。</p><p>(二)经比对发现出口企业使用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申报退税的,应立即转稽查部门处理。</p><p>(三)经比对发现出口企业从特别关注信息所列“办理税务登记两年以内注销的增值税企业”以外的企业购货出口申报退税的,要对出口企业货物起运地、购进货物的货款支付、运费支付等情况进行核查,查清出口企业货物流、资金流是否合理。需进一步核实的,要通过函调或实地核查核实其真实供货、生产能力及纳税等情况。</p><p>(四)经比对发现出口企业从已注销企业购货出口申报退税的,如通过发函调查无法核实其真实供货情况,要对出口企业货物起运地、购进货物的货款支付、运费支付等情况进行核查,查清出口企业货物流、资金流是否合理。</p><p>三、各地出口退税部门发现有出口骗税嫌疑的出口企业,在及时转稽查部门处理的同时,要将有关情况填写《涉嫌出口退税违规情况统计表》(见附件1)逐级向税务总局(货物和劳务税司)报告。</p>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10-05-04
文号:国税函[2010]171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财综[2010]53号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央直属高等院校财政票据使用管理的通知

<p>党中央有关部门,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高法院,高检院,有关人民团体:</p><p>  根据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2010年治理教育乱收费规范教育收费工作的实施意见》(教财[2010]2号)和《财政部关于切实做好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通知》(财综[2010]37号)的有关规定,为进一步规范中央直属高等院校财政票据使用管理,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p><p>  一、从2010年秋季入学开始,中央直属高等院校收取学费、住宿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时,应严格按照财务隶属关系,使用《中央高等学校专用收费收据》;收取教材费、体检费等代收费时,一律不得再使用《中央高等学校专用收费收据》,而应严格按规定使用《中央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向学生提供自愿有偿服务收取的服务性收费,应严格按规定使用税务发票;接受社会捐赠款项,应按规定向捐赠方出具《公益性单位接收捐赠统一收据》。</p><p>  二、中央直属高等院校要严格按照上述规定使用票据,加强各类票据管理,不得用《中央高等学校专用收费收据》收取代收费或服务性收费,不得用《中央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收取行政事业性收费或服务性收费,也不得用税务发票收取行政事业性收费或代收费。</p><p>  三、中央直属高等院校票据使用和管理要自觉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对于违反票据使用管理规定的行为,将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进行处理。</p>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10-06-28
文号:财综[2010]53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国税函[2010]25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芬兰共和国政府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协定及议定书文本并请做好执行准备的通知

<p>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p><p>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芬兰共和国政府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协定》及议定书已于2010年5月25日由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肖捷和芬兰外贸与发展部部长帕沃•韦于吕宁分别代表各自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该协定及议定书还有待双方完成各自所需法律程序后生效执行。现将该协定及议定书文本印发给你们,请做好执行前的准备工作。</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芬兰共和国政府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协定</p><p><br/></p><p>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芬兰共和国政府,愿意缔结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协定,达成协议如下:</p><p>第一条 人的范围</p><p>本协定适用于缔约国一方或者同时为双方居民的人。</p><p>第二条 税种范围</p><p>一、本协定适用于由缔约国一方或其地方当局对所得征收的税收,不论其征收方式如何。</p><p>二、对全部所得或某项所得征收的税收,包括对来自转让动产或不动产的收益征收的税收,以及对资本增值征收的税收,应视为对所得征收的税收。</p><p>三、本协定适用的现行税种是:</p><p>(一)在中国:</p><p>1.个人所得税;</p><p>2.企业所得税;</p><p>(以下简称“中国税收”);</p><p>(二)在芬兰:</p><p>1.国家所得税;</p><p>2.公司所得税;</p><p>3.乡镇税;</p><p>4.教会税;</p><p>5.对利息所得源泉扣缴的税;</p><p>6.对非居民所得源泉扣缴的税。</p><p>(以下简称“芬兰税收”)。</p><p>四、本协定也适用于本协定签订之日后增加或者代替现行税种的相同或者实质相似的税收。缔约国双方主管当局应将各自税法所作的重要变动通知对方。</p><p>第三条 一般定义</p><p>一、在本协定中,除上下文另有解释的以外:</p><p>(一)“中国”一语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用于地理概念时,是指所有适用中国有关税收法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包括领海,以及根据国际法和国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有勘探和开发海床和底土及其上覆水域资源主权权利的领海以外的区域;</p><p>(二)“芬兰”一语是指芬兰共和国;用于地理概念时,是指芬兰共和国领土,和根据芬兰法律以及按照国际法,芬兰有权勘探和开发海床和底土自然资源的芬兰领海毗连的区域;</p><p>(三)“人”一语包括个人、公司和其他团体;</p><p>(四)“公司”一语是指法人团体或者在税收上视同法人团体的实体;</p><p>(五)“缔约国一方企业”和“缔约国另一方企业”的用语,分别指缔约国一方居民经营的企业和缔约国另一方居民经营的企业;</p><p>(六)“国际运输”一语是指缔约国一方企业以船舶或飞机经营的运输,不包括仅在缔约国另一方各地之间以船舶或飞机经营的运输;</p><p>(七)“主管当局”一语,在中国方面是指国家税务总局或其授权的代表;在芬兰方面是指财政部或其授权的代表,以及被财政部指定为主管当局的机构;</p><p>(八)“国民”一语是指:</p><p>1.任何具有缔约国一方国籍的个人;</p><p>2.任何按照缔约国一方现行法律成立的法人、合伙企业或团体。</p><p>&nbsp; &nbsp; 二、缔约国一方在实施本协定的任何时候,对于未经本协定明确定义的用语,除上下文另有要求的以外,应当具有协定实施时该国适用于本协定的税种的法律所规定的含义, 该国税法对有关术语的定义应优先于其他法律对同一术语的定义。</p><p>第四条 居民</p><p>一、在本协定中,“缔约国一方居民”一语是指按照该缔约国法律,由于住所、居所、成立地或注册地、实际管理机构所在地,或者其他类似的标准,在该缔约国负有纳税义务的人,并且包括该缔约国和其法定团体或地方当局。但是,这一用语不包括仅因来源于该缔约国的所得而在该缔约国负有纳税义务的人。</p><p>二、由于第一款的规定,同时为缔约国双方居民的个人,其身份应按以下规则确定:</p><p>(一)应认为仅是其永久性住所所在国的居民;如果在缔约国双方同时有永久性住所,应认为仅是与其个人和经济关系更密切(重要利益中心)的国家的居民;</p><p>(二)如果其重要利益中心所在国无法确定,或者在缔约国任何一方都没有永久性住所,应认为仅是其有习惯性居处所在国家的居民;</p><p>(三)如果其在缔约国双方都有或者都没有习惯性居处,应认为仅是其国籍所属国家的居民;</p><p>(四)如果发生双重国籍问题,或者其不是缔约国任何一方的国民,缔约国双方主管当局应通过协商解决。</p><p>三、由于第一款的规定,除个人以外,同时为缔约国双方居民的人,应认为仅是其实际管理机构所在国家的居民。</p><p>第五条 常设机构</p><p>一、在本协定中,“常设机构”一语是指企业进行全部或部分营业的固定营业场所。</p><p>二、“常设机构”一语特别包括:</p><p>(一)管理场所;</p><p>(二)分支机构;</p><p>(三)办事处;</p><p>(四)工厂;</p><p>(五)作业场所;</p><p>(六)矿场、油井或气井、采石场或者其他开采自然资源的场所。</p><p>三、“常设机构”一语还包括:</p><p>(一)建筑工地,建筑、装配或安装工程,或者与其有关的监督管理活动,但仅以该工地、工程或活动连续超过六个月的为限;</p><p>(二)企业通过雇员或雇用的其他人员在缔约国一方提供劳务,包括咨询劳务,但仅以该性质的活动(为同一项目或相关联的项目)在任何十二个月内连续或累计超过183天的为限。</p><p>四、虽有本条上述规定,“常设机构”一语应认为不包括:</p><p>(一)专为储存、陈列或者交付本企业货物或者商品的目的而使用的设施;</p><p>(二)专为储存、陈列或者交付的目的而保存本企业货物或者商品的库存;</p><p>(三)专为由另一企业加工的目的而保存本企业货物或者商品的库存;</p><p>(四)专为本企业采购货物或者商品,或者搜集信息的目的所设的固定营业场所;</p><p>(五)专为本企业进行其他准备性或辅助性活动的目的所设的固定营业场所;</p><p>(六)专为本款第(一)项至第(五)项活动的结合所设的固定营业场所,如果由于这种结合使该固定营业场所的全部活动属于准备性质或辅助性质。</p><p>五、虽有第一款和第二款的规定,当一个人(除适用第七款规定的独立地位代理人以外)在缔约国一方代表缔约国另一方的企业进行活动,有权以该企业的名义签订合同并经常行使这种权力,该人为该企业进行的任何活动,应认为该企业在该缔约国一方设有常设机构,除非该人通过固定营业场所进行的活动限于第四款的规定。按照该款规定,不应认为该固定营业场所是常设机构。?</p><p>六、虽有本条上述规定,如果缔约国一方的保险企业,除再保险以外,通过第七款独立地位代理人之外的人在缔约国另一方境内收取保费,或者为发生在缔约国另一方境内的风险保险,则应认为该企业在该缔约国另一方构成常设机构。</p><p>七、缔约国一方企业仅通过按常规经营本身业务的经纪人、一般佣金代理人或者任何其他独立地位代理人在缔约国另一方进行营业,不应认为在该缔约国另一方设有常设机构。但如果该代理人的活动全部或几乎全部代表该企业,不应认为是本款所指的独立地位代理人。</p><p>八、缔约国一方的居民公司,控制或被控制于缔约国另一方的居民公司或者在该缔约国另一方进行营业的公司(不论是否通过常设机构),此项事实不能据以使任何一方公司构成另一方公司的常设机构。</p><p>第六条 不动产所得</p><p>一、缔约国一方居民从位于缔约国另一方的不动产取得的所得(包括农业或林业所得),可以在该缔约国另一方征税。</p><p>二、“不动产”一语应当具有财产所在地的缔约国的法律所规定的含义。该用语在任何情况下应包括附属于不动产的财产,农业和林业所使用的牲畜和设备,有关地产的一般法律规定所适用的权利,不动产的用益权以及由于开采或有权开采矿藏、水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取得的不固定或固定收入的权利。船舶和飞机不应视为不动产。</p><p>三、第一款的规定应适用于从直接使用、出租或者任何其他形式使用不动产取得的所得。</p><p>四、如果公司股份或其他公司权利的持有者凭其所持有的股份或权利而享有该公司所拥有的不动产权益,那么直接使用、出租或其他任何形式使用该享有权而产生的所得可以在不动产所在的缔约国一方征税。</p><p>五、第一款和第三款的规定也适用于企业的不动产所得和用于进行独立个人劳务的不动产所得。</p><p>第七条 营业利润</p><p>一、缔约国一方企业的利润应仅在该缔约国征税,但该企业通过设在缔约国另一方的常设机构在缔约国另一方进行营业的除外。如果该企业通过设在缔约国另一方的常设机构在缔约国另一方进行营业,则其利润可以在缔约国另一方征税,但应仅以归属于该常设机构的利润为限。</p><p>二、除适用本条第三款的规定以外,缔约国一方企业通过设在缔约国另一方的常设机构在缔约国另一方进行营业,应将该常设机构视同在相同或类似情况下从事相同或类似活动的独立分设企业,并同该常设机构所隶属的企业完全独立处理,该常设机构可能得到的利润在缔约国各方应归属于该常设机构。</p><p>三、在确定常设机构的利润时,应当允许扣除其进行营业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行政和一般管理费用,不论其发生于该常设机构所在国还是其他地方。</p><p>四、如果缔约国一方习惯于以企业总利润按一定比例分配给所属各单位的方法来确定常设机构的利润,则第二款规定并不妨碍该缔约国一方按这种习惯分配方法确定其应税利润。但是,采用的分配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应与本条所规定的原则一致。</p><p>五、不应仅由于常设机构为本企业采购货物或商品,而将利润归属于该常设机构。</p><p>六、在执行上述各款时,除有适当的和充分的理由需要变动外,每年应采用相同的方法确定归属于常设机构的利润。</p><p>七、利润中如果包括本协定其他各条单独规定的所得项目,本条规定不应影响其他各条的规定。</p><p>第八条 海运和空运</p><p>一、缔约国一方企业以船舶或飞机经营国际运输业务所取得的利润,应仅在该国征税。</p><p>二、第一款规定也适用于参加合伙经营、联合经营或者参加国际经营机构取得的利润。</p><p>第九条 关联企业</p><p>一、在下列任何一种情况下:</p><p>(一)缔约国一方企业直接或者间接参与缔约国另一方企业的管理、控制或资本,或者</p><p>(二)相同的人直接或者间接参与缔约国一方企业和缔约国另一方企业的管理、控制或资本,</p><p>&nbsp;两个企业之间商业或财务关系的构成条件不同于独立企业之间商业或财务关系的构成条件,并且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导致其中一个企业没有取得其本应取得的利润,则可以将这部分利润计入该企业的所得,并据以征税。</p><p>二、缔约国一方将缔约国另一方已征税的企业利润——在两个企业之间的关系是独立企业之间关系的情况下,这部分利润本应由该缔约国一方企业取得——包括在该缔约国一方企业的利润内征税时,缔约国另一方应对这部分利润所征收的税额加以调整,条件是该缔约国另一方认为调整是正当的。在确定调整时,应对本协定其他规定予以注意。如有必要,缔约国双方主管当局应相互协商。</p><p>第十条 股息</p><p>一、缔约国一方居民公司支付给缔约国另一方居民的股息,可以在缔约国另一方征税。</p><p>二、然而,这些股息也可以在支付股息的公司是其居民的缔约国,按照该缔约国的法律征税。但是,如果股息受益所有人是缔约国另一方居民,则所征税款:</p><p>(一)在受益所有人是公司(合伙企业除外),并直接拥有支付股息的公司至少25%资本的情况下,不应超过股息总额的5%;</p><p>(二)在其他情况下,不应超过股息总额的10%。</p><p>本款不应影响对该公司支付股息前的利润征税。</p><p>三、本条“股息”一语是指从股份或者非债权关系分享利润的其他权利取得的所得,以及按照分配利润的公司是其居民的缔约国法律,视同股份所得同样征税的其他公司权利取得的所得。</p><p>四、如果股息受益所有人作为缔约国一方居民,在支付股息的公司是其居民的缔约国另一方,通过设在缔约国另一方的常设机构进行营业或者通过设在缔约国另一方的固定基地从事独立个人劳务,据以支付股息的股份与该常设机构或固定基地有实际联系的,不适用第一款和第二款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应视具体情况适用第七条或第十四条的规定。</p><p>五、作为缔约国一方居民的公司从缔约国另一方取得利润或所得, 该缔约国另一方不得对该公司支付的股息征税,也不得对该公司的未分配利润征税,即使支付的股息或未分配利润全部或部分是发生于缔约国另一方的利润或所得。但是,支付给缔约国另一方居民的股息或者据以支付股息的股份与设在缔约国另一方的常设机构或固定基地有实际联系的除外。</p><p>六、如果据以支付股息的股份或其他权利的产生或分配,是由任何人以取得本条利益为主要目的或主要目的之一而安排的,则本条规定不适用。</p><p>第十一条 利息</p><p>一、发生于缔约国一方而支付给缔约国另一方居民的利息,可以在该缔约国另一方征税。</p><p>二、然而,这些利息也可以在其发生的缔约国,按照该缔约国的法律征税。但是,如果利息受益所有人是缔约国另一方居民,则所征税款不应超过利息总额的10%。缔约国双方主管当局应协商确定实施限制税率的方式。</p><p>三、虽有第二款的规定,发生于缔约国一方而支付给缔约国另一方的政府、地方当局、中央银行或者完全由政府拥有的机构的利息,或者由缔约国另一方的政府、地方当局、中央银行或者完全由政府拥有的机构担保或保险的贷款而支付的利息,应在首先提及的缔约国一方免税。</p><p>四、本条“利息”一语是指从各种债权取得的所得,不论其有无抵押担保或者是否有权分享债务人的利润;特别是从公债、债券或者信用债券取得的所得,包括其溢价和奖金。由于延期支付而产生的罚款不应视为本条所规定的利息。</p><p>五、如果利息受益所有人作为缔约国一方居民,在利息发生的缔约国另一方,通过设在该缔约国另一方的常设机构进行营业或者通过设在该缔约国另一方的固定基地从事独立个人劳务,据以支付该利息的债权与该常设机构或者固定基地有实际联系的,不适用第一款和第二款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应视具体情况适用第七条或第十四条的规定。</p><p>六、如果支付利息的人是缔约国一方居民,应认为该利息发生在该缔约国。然而,如果支付利息的人——不论是否为缔约国一方居民——在缔约国一方设有常设机构或固定基地,支付该利息的债务与该常设机构或固定基地有联系,并由其负担该利息,上述利息应认为发生于该常设机构或固定基地所在的缔约国。</p><p>七、由于支付利息的人与受益所有人之间或者他们与其他人之间的特殊关系,就有关债权所支付的利息数额超出支付人与受益所有人没有上述关系所能同意的数额时,本条规定应仅适用于在没有上述关系情况下所能同意的数额。在这种情况下,对该利息的超出部分,仍应按各缔约国的法律征税,但应对本协定其他规定予以适当注意。</p><p>八、如果据以支付利息的债权的产生或分配,是由任何人以取得本条利益为主要目的或主要目的之一而安排的,则本条规定不适用。</p><p>第十二条 特许权使用费</p><p>一、发生于缔约国一方而支付给缔约国另一方居民的特许权使用费,可以在该缔约国另一方征税。</p><p>二、然而,这些特许权使用费也可以在其发生的缔约国,按照该缔约国的法律征税。但是,如果特许权使用费受益所有人是缔约国另一方居民,则所征税款不应超过特许权使用费总额的10%。缔约国双方主管当局应协商确定实施该限制税率的方式。</p><p>三、本条“特许权使用费”一语是指为使用或有权使用任何文学、艺术或科学著作,包括电影影片、无线电或电视广播使用的胶片、磁带的版权,任何专利、商标、设计或模型、图纸、秘密配方或秘密程序,或任何工业、商业、科学设备所支付的作为报酬的各种款项;或者为有关工业、商业、科学经验的信息所支付的作为报酬的各种款项。</p><p>四、如果特许权使用费受益所有人作为缔约国一方居民,在特许权使用费发生的缔约国另一方,通过设在该缔约国另一方的常设机构进行营业或者通过设在该缔约国另一方的固定基地从事独立个人劳务,据以支付该特许权使用费的权利或财产与该常设机构或固定基地有实际联系的,不适用第一款和第二款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应视具体情况适用第七条或第十四条的规定。</p><p>五、如果支付特许权使用费的人是缔约国一方居民,应认为该特许权使用费发生在该缔约国。然而,如果支付特许权使用费的人——不论是否为缔约国一方居民——在缔约国一方设有常设机构或固定基地,支付该特许权使用费的义务与该常设机构或固定基地有联系,并由其负担该特许权使用费,上述特许权使用费应认为发生于该常设机构或固定基地所在的缔约国。</p><p>六、由于支付特许权使用费的人与受益所有人之间或他们与其他人之间的特殊关系,就有关使用、权利或信息所支付的特许权使用费数额超出支付人与受益所有人没有上述关系所能同意的数额时,本条规定应仅适用于在没有上述关系情况下所能同意的数额。在这种情况下,对该支付款项的超出部分,仍应按各缔约国的法律征税,但应对本协定其他规定予以适当注意。</p><p>七、如果特许权使用费据以支付的权利的产生或分配,是由任何人以取得本条利益为主要目的或主要目的之一而安排的,则本条规定不适用。</p><p>第十三条 财产收益</p><p>一、缔约国一方居民转让第六条所述位于缔约国另一方的不动产取得的收益,可以在该缔约国另一方征税。</p><p>二、转让缔约国一方企业在缔约国另一方的常设机构营业财产部分的动产、或者缔约国一方居民在缔约国另一方从事独立个人劳务的固定基地的动产取得的收益,包括转让常设机构(单独或者随同整个企业)或者固定基地取得的收益,可以在该缔约国另一方征税。</p><p>三、缔约国一方企业转让从事国际运输的船舶或飞机,或者转让属于经营上述船舶或飞机的动产取得的收益,应仅在该缔约国一方征税。</p><p>四、转让一个公司的股份取得的收益,如果该公司财产主要直接或间接由位于缔约国一方的不动产构成,可以在该缔约国一方征税。</p><p>五、缔约国一方居民转让其在缔约国另一方居民公司的股份取得的收益,如果取得该收益的人在转让行为前的十二个月内,曾经直接或间接参与拥有该公司至少25%的资本,可以在该缔约国另一方征税。</p><p>六、转让第一款至第五款所述财产以外的其他财产取得的收益,应仅在转让者为其居民的缔约国一方征税。</p><p>第十四条 独立个人劳务</p><p>一、缔约国一方居民由于专业性劳务或者其他独立性活动取得的所得,应仅在该缔约国一方征税。但具有以下情况之一的,可以在缔约国另一方征税:</p><p>(一)在缔约国另一方为从事上述活动设有经常使用的固定基地。在这种情况下,该缔约国另一方可以仅对归属于该固定基地的所得征税;</p><p>(二)在有关纳税年度开始或结束的任何十二个月内在缔约国另一方停留连续或累计达到或超过183天。在这种情况下,该缔约国另一方可以仅对在该国进行活动取得的所得征税。</p><p>&nbsp;二、“专业性劳务”一语特别包括独立的科学、文学、艺术、教育或教学活动,以及医师、律师、工程师、建筑师、牙医师和会计师的独立活动。</p><p>第十五条 受雇所得</p><p>一、除适用第十六条、第十八条和第十九条的规定外,缔约国一方居民因受雇取得的薪金、工资和其他类似报酬,除在缔约国另一方从事受雇的活动以外,应仅在该缔约国一方征税。在缔约国另一方从事受雇活动取得的报酬,可以在该缔约国另一方征税。</p><p>二、虽有第一款的规定,缔约国一方居民因在缔约国另一方从事受雇活动取得的报酬,同时具有以下三个条件的,应仅在该缔约国一方征税:</p><p>(一)收款人在有关纳税年度开始或结束的任何十二个月内在缔约国另一方停留连续或累计不超过183天;</p><p>(二)该项报酬由并非缔约国另一方居民的雇主支付或代表该雇主支付;</p><p>(三)该项报酬不是由雇主设在缔约国另一方的常设机构或固定基地所负担。</p><p>三、虽有本条上述规定,在缔约国一方企业经营国际运输的船舶或飞机上从事受雇活动取得的报酬,可以在该缔约国一方征税。</p><p>第十六条 董事费</p><p>缔约国一方居民作为缔约国另一方居民公司董事会或其他类似组织的成员取得的董事费和其他类似款项,可以在该缔约国另一方征税。</p><p>第十七条 艺术家和运动员</p><p>一、虽有第七条、第十四条和第十五条的规定,缔约国一方居民作为表演家,如戏剧、电影、广播或电视艺术家或音乐家,或作为运动员,在缔约国另一方从事个人活动取得的所得,可以在该缔约国另一方征税。</p><p>二、表演家或运动员从事个人活动取得的所得,未归属于表演家或运动员本人,而归属于其他人时,虽有第七条、第十四条和第十五条的规定,该所得仍可以在该表演家或运动员从事其活动的缔约国一方征税。</p><p>第十八条 退休金</p><p>一、除适用第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以外,因以前的雇佣关系支付给缔约国一方居民的退休金和其他类似报酬,应仅在该缔约国一方征税。</p><p>二、虽有第一款的规定,除适用第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以外,按缔约国一方或地方当局社会保险法律或制度支付的退休金和其他类似款项,可以在该缔约国一方征税。</p><p>第十九条 政府服务</p><p>一、(一)缔约国一方或其法定团体或地方当局对向其提供服务的个人支付退休金以外的薪金、工资和其他类似报酬,应仅在该缔约国一方征税。</p><p>(二)但是,如果该项服务是在缔约国另一方提供,而且提供服务的个人是该缔约国另一方居民,并且该居民:</p><p>1.是该缔约国另一方的国民;或者</p><p>2.不是仅由于提供该项服务而成为该缔约国另一方居民的,</p><p>该项薪金、工资和其他类似报酬,应仅在该缔约国另一方征税。</p><p>二、(一)缔约国一方或其法定团体或地方当局支付或者从其建立的基金中支付给向其提供服务的个人的退休金,应仅在该缔约国一方征税。</p><p>(二)但是,如果提供服务的个人是缔约国另一方居民,并且是其国民的,该项退休金应仅在该缔约国另一方征税。</p><p>三、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和第十八条的规定,应适用于向缔约国一方或其法定团体或地方当局举办的事业提供服务取得的薪金、工资、退休金和其他类似报酬。</p><p>第二十条 学生</p><p>如果一个学生是、或者在紧接前往缔约国一方之前曾是缔约国另一方居民,仅由于接受教育的目的,而停留在该缔约国一方,对其为了维持生活或接受教育的目的收到的来源于该缔约国一方以外的款项,该缔约国一方应免予征税。</p><p>第二十一条 其他所得</p><p>一、缔约国一方居民取得的各项所得,不论在什么地方发生,凡本协定上述各条未作规定的,应仅在该缔约国一方征税。</p><p>二、第六条第二款规定的不动产所得以外的其他所得,如果所得收款人为缔约国一方居民,通过设在缔约国另一方的常设机构在该缔约国另一方进行营业,或者通过设在该缔约国另一方的固定基地在该缔约国另一方从事独立个人劳务,据以支付所得的权利或财产与该常设机构或固定基地有实际联系的,不适用第一款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应视具体情况分别适用第七条或第十四条的规定。</p><p>三、虽有第一款和第二款的规定,缔约国一方居民取得的本协定上述各条未作规定并且发生在缔约国另一方的所得,也可以在该缔约国另一方征税。</p><p>第二十二条 消除双重征税方法</p><p>一、在中国,消除双重征税如下:</p><p>(一)中国居民从芬兰取得的所得,按照本协定规定在芬兰缴纳的税额,可以在对该居民征收的中国税收中抵免。但是,抵免额不应超过对该项所得按照中国税法和规章计算的中国税收数额。</p><p>(二)从芬兰取得的所得是芬兰居民公司支付给中国居民公司的股息,并且该中国居民公司拥有支付股息公司股份不少于20%的,该项抵免应考虑支付该股息公司就该项所得缴纳的芬兰税收。</p><p>二、在芬兰,除适用关于消除国际双重征税的芬兰法律规定外(其适用不应影响此处所列基本原则),消除双重征税如下:</p><p>(一)芬兰居民取得的所得,按照本协定的规定可在中国征税的,除适用第(二)项规定以外,芬兰应允许从对该人的所得所征税额中扣除相等于根据中国法律与本协定规定在中国缴纳的税收;然而,该项扣除还应参照根据芬兰税法对同样所得计算出的税额。</p><p>(二)如果芬兰居民公司直接控制中国居民公司至少10%的表决权,该中国居民公司支付给该芬兰居民公司的股息免征芬兰税收。</p><p>(三)当按照本协定任何条款的规定,芬兰居民取得的所得在芬兰免税时,芬兰在计算该居民其余所得的税额时,可以对免税的所得予以考虑。</p><p>第二十三条 其他规则</p><p>本协定并不妨碍缔约国一方行使其关于防止规避税收(不论是否称为规避税收)的国内法律及措施的权利,但以不导致税收与本协定冲突为限。</p><p>第二十四条 非歧视待遇</p><p>一、缔约国一方的国民在缔约国另一方负担的税收或者有关要求,在相同情况下,特别是在居民身份相同的情况下,不应与该缔约国另一方的国民负担或可能负担的税收或者有关要求不同或比其更重。虽有第一条的规定,本规定也应适用于不是缔约国一方或者双方居民的人。</p><p>二、缔约国一方企业在缔约国另一方常设机构的税收负担,不应高于缔约国另一方对从事同样活动的本国企业征收的税收。本规定不应理解为缔约国一方由于民事地位、家庭责任给予该国居民的任何税收上的个人补贴、优惠和减免也必须给予缔约国另一方居民。</p><p>三、除适用第九条第一款、第十一条第七款或第十二条第六款的规定外,缔约国一方企业支付给缔约国另一方居民的利息、特许权使用费和其他款项,在确定该企业应纳税利润时,应像支付给该缔约国一方居民的一样,在相同情况下予以扣除。</p><p>四、缔约国一方企业的资本全部或部分、直接或间接为缔约国另一方一个或多个居民拥有或控制,该企业在该缔约国一方负担的税收或者有关要求,不应与该缔约国一方其他同类企业负担或可能负担的税收或者有关要求不同或比其更重。</p><p>五、虽有第二条的规定,本条规定应适用于所有种类和性质的税收。</p><p>第二十五条 相互协商程序</p><p>一、如有人认为,缔约国一方或者双方所采取的措施,导致或将导致对其的征税不符合本协定的规定时,可以不考虑各缔约国国内法律的救济办法,将案情提交该人为其居民的缔约国主管当局,或者如果其案情属于第二十四条第一款,可以提交该人为其国民的缔约国主管当局。该项案情必须在不符合本协定规定的征税措施第一次通知之日起,三年内提出。</p><p>二、上述主管当局如果认为所提意见合理,又不能单方面圆满解决时,应设法同缔约国另一方主管当局相互协商解决,以避免不符合本协定的征税。达成的协议应予执行,而不受各缔约国国内法律的时间限制。</p><p>三、缔约国双方主管当局应通过协议设法解决在解释或实施本协定时所发生的困难或疑义,也可以对本协定未作规定的消除双重征税问题进行协商。</p><p>四、缔约国双方主管当局为达成第二款和第三款的协议,可以相互直接联系。为有助于达成协议,双方主管当局的代表可以进行会谈,口头交换意见。</p><p>第二十六条 信息交换</p><p>一、缔约国双方主管当局应交换可以预见的与执行本协定的规定相关的信息,或与执行缔约国双方或其地方当局征收的各种税收的国内法律相关的信息,以根据这些法律征税与本协定不相抵触为限。信息交换不受第一条和第二条的限制。</p><p>二、缔约国一方根据第一款收到的任何信息,都应和根据该国国内法所获得的信息一样作密件处理,仅应告知与第一款所指税收有关的评估、征收、执行、起诉或上诉裁决有关的人员或当局(包括法院和行政部门)及其监督部门。上述人员或当局应仅为上述目的使用该信息,但可以在公开法庭的诉讼程序或法庭判决中披露有关信息。</p><p>三、第一款和第二款的规定在任何情况下不应被理解为缔约国一方有以下义务:</p><p>(一)采取与该缔约国一方或缔约国另一方的法律和行政惯例相违背的行政措施;</p><p>(二)提供按照该缔约国一方或缔约国另一方的法律或正常行政渠道不能得到的信息;</p><p>(三)提供泄露任何贸易、经营、工业、商业或专业秘密或贸易过程的信息或者泄露会违反公共政策(公共秩序)的信息。</p><p>四、如果缔约国一方根据本条请求信息,缔约国另一方应使用其信息收集手段取得所请求的信息,即使缔约国另一方可能并不因其税务目的需要该信息。前句所确定的义务受第三款的限制,但是这些限制在任何情况下不应被理解为允许缔约国一方仅因该信息没有国内利益而拒绝提供。</p><p>五、在任何情况下,第三款的规定不应被理解为允许缔约国一方仅因信息由银行、其他金融机构、被指定人、代理人或受托人所持有,或者因信息与人的所有权益有关,而拒绝提供。</p><p>第二十七条 外交代表和领事官员</p><p>本协定应不影响按国际法一般原则或特别协定规定的外交代表或领事官员的税收特权。</p><p>第二十八条 生效</p><p>一、缔约国双方政府应在完成本协定生效所必需的国内法律程序后通过外交途径通知对方。</p><p>二、本协定自第一款提及的后一份通知收到之日起第30天生效。本协定的规定在缔约国双方对下列税收有效:</p><p>(一)在本协定生效后的次年1月1日或以后取得的所得源泉扣缴的税收;</p><p>(二)在本协定生效后的次年1月1日或以后开始的任何纳税年度对所得征收的其他税收。</p><p>三、1986年5月12日在赫尔辛基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芬兰共和国政府关于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协定》及其议定书,以及1995年9月11日在赫尔辛基签订的修订上述协定的议定书,应对按第二款规定本协定适用的税收停止有效。</p><p>第二十九条 终止</p><p>本协定应长期有效。但缔约国任何一方可以在本协定生效之日起满五年后任何历年的6月30日或以前,通过外交途径书面通知缔约国另一方终止本协定。在这种情况下,本协定在缔约国双方对下列税收应停止有效:</p><p>(一)在通知发出后的次年1月1日或以后取得的所得源泉扣缴的税收;</p><p>(二)在通知发出后的次年1月1日或以后开始的任何纳税年度对所得征收的其他税收。</p><p>下列代表,经各自政府正式授权,在本协定上签字,以昭信守。</p><p>本协定于&nbsp; &nbsp; &nbsp; &nbsp;年&nbsp; &nbsp; &nbsp; 月&nbsp; &nbsp; &nbsp; 日在&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签订,一式两份,每份均用中文、芬兰文和英文写成,所有文本同等作准。如在解释上遇有分歧,以英文本为准。</p><p>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nbsp; 代&nbsp; 表&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芬兰共和国政府&nbsp; 代&nbsp; 表</p><p>&nbsp;</p><p>议定书</p><p><br/></p><p>在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芬兰共和国政府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协定》(以下简称“协定”)时,下列代表同意以下规定应作为协定的组成部分:</p><p>一、关于第四条和第十九条,“法定团体”一语是指缔约国一方设立的具有公共性质的法定机构,除该国或其地方当局外,无人对其拥有利益。</p><p>二、关于第十一条,“完全由政府拥有的机构”一语是指:</p><p>(一)在中国:</p><p>1.国家开发银行;</p><p>2.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p><p>3. 中国进出口银行;</p><p>4.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p><p>5.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p><p>6.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及</p><p>7. 缔约国双方主管当局随时可能同意的、由中国政府完全拥有的任何机构;</p><p>(二)在芬兰:</p><p>1.芬兰工业合作基金(FINNFUND);</p><p>2.芬维拉公司(Finnvera);</p><p>3.芬兰出口信用公共有限公司;以及</p><p>4.缔约国双方主管当局随时可能同意的、由芬兰政府完全拥有的任何机构。</p><p>三、关于第十二条,对于使用或有权使用工业、商业、科学设备而支付的特许权使用费征收的税收,虽有第二款的规定,不应超过特许权使用费总额70%金额的10%。</p><p>四、关于第十三条第四款,“主要”一语是指“超过50%”。</p><p>下列代表,经各自政府正式授权,在本议定书上签字,以昭信守。</p><p>本议定书于&nbsp; &nbsp; &nbsp; &nbsp;年&nbsp; &nbsp; &nbsp; 月&nbsp; &nbsp; &nbsp; 日在&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签订,一式两份,每份均用中文、芬兰文和英文写成,所有文本同等作准。如在解释上遇有分歧,以英文本为准。</p><p>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代&nbsp; 表&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芬兰共和国政府 代&nbsp; 表</p>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10-06-02
文号:国税函[2010]255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国税函[2010]303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企业评审以及出口货物退(免)税有关事项的通知

<p>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湖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云南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税务局,大连、宁波、青岛、厦门、深圳市国家税务局:</p><p>&nbsp; &nbsp;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 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银监会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10]186号)文件规定,你地区被列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地区。现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企业评审工作以及出口货物退(免)税有关事项通知如下:</p><p>&nbsp; &nbsp;一、试点企业评审工作要求</p><p>&nbsp; &nbsp; (一)试点地区税务机关应按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 商务部 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09]第10号,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对试点企业进行评审。试点企业应具备以下条件:</p><p>&nbsp; &nbsp; 1.财务会计制度健全,且未发生欠税的;</p><p>&nbsp; &nbsp; 2.办理出口货物退(免)税认定2年以上,且日常申报出口货物退(免)税正常、规范,能按税务机关要求保管出口退税档案资料;</p><p>&nbsp; &nbsp; 3.近二年未发现企业从事“四自三不见”等不规范业务;</p><p>&nbsp; &nbsp; 4.近二年未发生偷税、逃避追缴欠税、抗税、骗取出口退税等涉税违法行为;</p><p>&nbsp; &nbsp; 5.近二年未发现虚开发票(含农产品收购发票)和使用虚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申报出口退税等问题;</p><p>&nbsp; &nbsp; 6.评审期间未涉及有关税务违法案件检查。</p><p>&nbsp; &nbsp; (二)试点地区地(市)税务机关应严格遵照上述标准,逐项对试点出口企业加以评审,填写《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企业评审表》(见附件1)。据此,由省国家税务局将本地区拟同意试点的出口企业名单及《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企业评审汇总表》(见附件2)上报国家税务总局(货物劳务税司)。</p><p>&nbsp; &nbsp; (三)试点期间,试点地区税务机关应加强对试点企业的日常管理,对于试点企业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要及时将有关情况上报国家税务总局(货物劳务税司):</p><p>&nbsp; &nbsp; 1.发生骗取出口退税等涉税违法行为或涉及税务违法案件检查的;</p><p>&nbsp; &nbsp; 2.使用虚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申报出口退税的;</p><p>&nbsp; &nbsp; 3.多次未按规定提供税务部门所需单证、资料且经劝告无效的。</p><p>&nbsp; &nbsp; 二、试点企业申报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出口货物退(免)税有关规定</p><p>&nbsp; &nbsp; (一)试点企业申报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方式出口货物退(免)税时,不必提供出口收汇核销单,但应单独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如与其他出口货物一并申报,应在申报表中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出口货物报关单进行标注。</p><p>&nbsp; &nbsp; (二)试点地区税务机关受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方式出口货物退(免)税后,不再审核出口收汇核销单及进行相关信息的对比,出口退税审核系统中产生的有关出口收汇核销单疑点可以人工挑过。</p><p>&nbsp; &nbsp; (三)对属于《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情形的试点企业,税务机关可要求试点企业提供相关数据、资料,建立台账制度,加强后续跟踪监管,如有必要可要求试点企业提供有关情况的书面说明,并可根据《管理办法》第十八条有关规定,提请银行部门提供试点企业有关跨境贸易结算的数据、资料,以供对比分析使用。</p><p>&nbsp; &nbsp; (四)各试点地区税务机关要积极支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一方面在严格审核的基础上,及时准确办理出口货物退(免)税;另一方面要加强试点企业有关业务的日常管理和预警评估工作,严防骗税发生。凡审核中发现异常出口业务,应暂缓办理该笔出口货物退(免)税,待核实有关问题后,依法按规定处理。</p><p>&nbsp; &nbsp; 三、出口退税系统应用有关要求</p><p>&nbsp; &nbsp;(一)针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出口货物退(免)税业务,国家税务总局已对出口退税审核系统部分模块进行了升级,增加了若干审核疑点配置,审核系统升级内容见附件3。请你局使用升级后的出口退税审核系统对试点企业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出口货物退(免)税进行审核。</p><p>&nbsp; &nbsp;(二)请你局通过国家税务总局电子传输系统出口退税子系统查询试点企业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相关数据,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办理出口退(免)税进行数据分析,做好出口退税预警评估工作。</p>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10-06-29
文号:国税函[2010]303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工信部联产业[2010]390号 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

<p>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教育、科技、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商务、国家税务、地方税务、统计、知识产权、银监、证监局(委、厅、办),有关行业协会:</p><p>  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融合,现就促进我国工业设计发展提出如下意见。</p><p>  一、充分认识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的重要意义</p><p>  工业设计是以工业产品为主要对象,综合运用科技成果和工学、美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知识,对产品的功能、结构、形态及包装等进行整合优化的创新活动。工业设计的核心是产品设计,广泛应用于轻工、纺织、机械、电子信息等行业。工业设计产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工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是丰富产品品种、提升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手段;是创建自主品牌,提升工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消费需求的客观要求。</p><p>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设计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工业设计已初步形成产业,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已初具规模;一批制造业企业高度重视和广泛应用工业设计,取得明显成效;专业从事工业设计的企业发展迅速,设计服务水平逐步提高,一些优秀设计成果已经走向国际市场;专业人才队伍不断扩大,工业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是,我国工业设计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与工业发展要求和发达国家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对工业设计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缺乏高水平的专门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弱;政策支持、行业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亟待加强等。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的重要意义,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工业设计加快发展。</p><p>  二、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p><p>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政府积极扶持引导,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发展环境,促进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健康快速发展。</p><p>  (二)基本原则。坚持设计创新和技术创新相结合,提高工业设计自主创新能力;坚持专业化发展和在工业企业内发展相结合,提升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水平;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为工业设计发展创造良好环境。</p><p>  (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水平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培育出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设计企业,形成5-10个辐射力强、带动效应显著的国家级工业设计示范园区;工业设计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计和知名设计品牌数量大量增加;专业人才素质和能力显著提高,培养出一批具有综合知识结构、创新能力强的优秀设计人才。</p><p>  三、提高工业设计的自主创新能力</p><p>  (一)加强工业设计基础工作。鼓励科研机构、设计单位、高等学校开展基础性、通用性、前瞻性的工业设计研究。提高工业设计的信息化水平,支持工业设计相关软件等信息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实用、高效的工业设计基础数据库、资源信息库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强资源共享。</p><p>  (二)建立工业设计创新体系。引导工业企业重视设计创新,鼓励企业建立工业设计中心。国家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设计中心予以认定。鼓励工业企业、工业设计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机制,促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业设计创新体系。</p><p>  (三)支持工业设计创新成果产业化。重点支持促进产业升级、推进节能减排、完善公共服务、保障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设计成果产业化。鼓励发展体现中华民族传统工艺和文化特色的工业设计项目和产品。</p><p>  四、提升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水平</p><p>  (一)促进工业企业与工业设计企业合作。鼓励工业企业将可外包的设计业务发包给工业设计企业,扩大工业设计服务市场。支持工业企业和工业设计企业加强多种形式合作,通过设计创新,促进工业企业的产品升级换代、市场开拓和品牌建设。</p><p>  (二)引导工业设计企业专业化发展。鼓励工业设计企业加强研发和服务能力建设,创新服务模式,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推动工业设计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设计为核心、以资本为纽带的兼并重组,不断增强企业实力。</p><p>  (三)推动工业设计集聚发展。鼓励各地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和产业、资源比较优势,建立工业设计产业园区。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吸引工业设计企业、人才、资金等要素向园区集聚。培育和认定一批国家级工业设计示范园区,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p><p>  五、加快培养高素质人才</p><p>  (一)完善工业设计教育体系。探索建立有利于工业设计人才成长的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工业发展需求的工业设计复合型人才。加强高等学校的工业设计学科建设,加大对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科研、实验的软硬件支持,提升教师水平,支持聘用有实践经验的工业设计人员任教。</p><p>  (二)建立健全工业设计人才培训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工业设计园区、工业设计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创建工业设计实训基地。支持有条件的单位选送优秀工业设计师出国培训,学习借鉴国外先进工业设计经验。鼓励行业协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开展工业设计培训。</p><p>  (三)积极引进优秀工业设计人才。鼓励海外优秀工业设计人才回国(来华)创业和从事工业设计研究教学工作。鼓励企业招聘海外优秀工业设计人才,完善技术入股等激励机制,妥善解决社会保障和工作生活待遇等问题,为海外优秀工业设计人才回国(来华)工作创造良好条件。</p><p>  六、推动对外交流与合作</p><p>  (一)提高工业设计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引进新的设计理念、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国内工业设计水平。鼓励跨国公司和境外著名的工业设计机构来华设立设计中心或分支机构。鼓励国内工业企业、工业设计企业与境外设计机构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p><p>  (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健全政策支持和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服务贸易,不断提高规模、层次和水平。积极承接国际工业设计服务外包业务,推动工业设计服务出口。支持企业“走出去”,鼓励有条件的工业企业、工业设计企业在境外建立设计研发中心。支持国内工业企业和工业设计企业参与有关国际标准的制定。</p><p>  七、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p><p>  (一)提高全社会的工业设计意识。加强政策引导和舆论宣传,在全国开展工业设计宣传、展览、交流等活动,普及工业设计理念。鼓励地区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工业设计交流与合作。引导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广泛重视和应用工业设计,提高新产品开发能力。鼓励创办高水准的工业设计报刊、杂志和网站。</p><p>  (二)建立工业设计评价与奖励制度。研究建立工业设计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开展工业设计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建立工业设计企业资质评价制度,引导和规范行业发展。建立优秀工业设计评奖制度,鼓励工业设计创新。</p><p>  (三)加强和改善行业管理。加强市场监管,推动诚信建设,规范工业设计企业经营行为,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作用,加强行业自律,为产业发展提供积极有效的服务。有条件的地区可编制区域性工业设计发展规划,引导本地区工业设计健康发展。</p><p>  (四)加强知识产权应用和保护。鼓励企业和个人就工业设计申请专利和进行著作权登记。建立工业设计知识产权信用公示制度和预警机制,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惩处力度。建立完善工业设计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和中介服务机构,促进知识产权的合理有效流通。鼓励和支持公民及法人以工业设计知识产权作价出资创办企业。鼓励在产品或包装等相关物品上标注设计机构或设计者名称。鼓励权利人充分利用知识产权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p><p>  (五)健全信息统计工作。完善国家统计标准,明确工业设计产业统计分类,提高工业设计统计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建立工业设计统计调查制度,完善工业设计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促进工业设计信息交流,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p><p>  八、加大政策支持力度</p><p>  (一)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重点支持工业设计企业开拓市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带动社会资金支持工业设计发展。中央财政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对符合条件的工业设计企业给予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可设立工业设计发展专项资金。</p><p>  (二)实施税收扶持。企业用于工业设计的研究开发费用,按照税法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前加计扣除政策,鼓励企业加大设计研发投入。工业设计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按照国家税法规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p><p>  (三)拓宽融资渠道。健全完善政府支持引导、全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各类资本加大对工业设计投资。支持符合条件的工业设计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鼓励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对工业设计企业开展业务。</p><p>  (四)加大信贷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工业设计企业,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设计优势企业,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拓宽抵质押品范围,开发适合工业设计企业的创新型金融产品,对其合理信贷需求给予支持。鼓励信用担保机构为工业设计企业,特别是中小工业设计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设计企业享受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支持有关政策。</p><p>  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指导意见的要求,加强合作,密切配合,积极推动工业设计产业加快发展。各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本地区工业设计发展情况的调研和分析,结合实际,制定贯彻本意见的具体办法,并抓好落实。</p>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10-07-22
文号:工信部联产业[2010]390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海关总署公告2010年第47号 关于飞机租赁中相关费用海关税收问题

<p>为进一步规范飞机租赁中的大修储备金、赔偿金和企业所得税等费用的海关税收问题,便利企业通关和海关管理,根据《海关审定进出口货物完税价格办法》(海关总署令第148号,以下简称《审价办法》)及其他有关规定,现就有关事宜公告如下:</p><p>&nbsp; &nbsp; &nbsp; &nbsp; &nbsp;一、维修费用</p><p>&nbsp; &nbsp; &nbsp; &nbsp;(一)在飞机租赁合同中约定的由承租人承担的维修检修(即通常所称的大修),无论发生在境内或境外,其费用均按租金计入完税价格。</p><p>&nbsp; &nbsp; &nbsp; &nbsp;(二)在飞机租赁合同约定范围外,由承租人自行从事的维修,其费用发生在境内的不征税;发生在境外的,按照《审价办法》第31条的规定审价征税。</p><p>&nbsp; &nbsp; &nbsp; &nbsp;(三)飞机租赁结束时未退还承租人的维修保证金,按租金计入完税价格。</p><p>&nbsp; &nbsp; &nbsp; &nbsp;(四)对飞机租赁结束时,承租人因未符合交还飞机条件而向出租人支付的赔偿费用,按租金计入完税价格。</p><p>&nbsp; &nbsp; &nbsp; &nbsp; 二、国内税收</p><p>&nbsp; &nbsp; &nbsp; &nbsp; 对于出租人为纳税义务人,而由承租人依照合同约定,在合同规定的租金之外另行为出租人承担的国内税收(包括企业所得税、营业税等),视为间接支付的租金,计入完税价格。</p><p>&nbsp; &nbsp; &nbsp; &nbsp; 三、保险费用</p><p>&nbsp; &nbsp; &nbsp; &nbsp; 在飞机租赁合同中约定的由承租方支付的机身、零备件一切险,不管发生在国外还是国内,视为间接支付的租金,应计入租金的完税价格;承租人为飞机租赁期间保持正常营运投保,如旅客意外伤害险等,不计入完税价格。</p><p>&nbsp; &nbsp; &nbsp; &nbsp;在航空保单无法区分飞机的机身、零备件一切险、第三者责任险、运营险等险种保费的情况下,有关航空保费不计入租金的完税价格。</p><p>&nbsp; &nbsp; &nbsp; &nbsp;四、溯及力</p><p>&nbsp; &nbsp; &nbsp; &nbsp;本公告发布以前,租赁合同已经履行完毕的,原征税款不再依据本公告进行调整;租赁合同未履行完毕的,应依据本公告做出相应的税款调整。</p><p>&nbsp; &nbsp; &nbsp; &nbsp;本公告内容自发布之日起实施。</p><p>&nbsp; &nbsp; &nbsp; &nbsp;特此公告。</p>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10-07-19
文号:海关总署公告2010年第47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税务总局2010年第4号公告 《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管理办法》中英文对照

<p> 现将《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管理办法》予以发布,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The Administrative Measures for Enterprise Income Tax on Enterprises&#39; Restructuring Business is hereby promulgated, which shall come into effect on January 1, 2010.</p><p><br/></p><p>  本办法发布时企业已经完成重组业务的,如适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59号)特殊税务处理,企业没有按照本办法要求准备相关资料的,应补备相关资料;需要税务机关确认的,按照本办法要求补充确认。2008、2009年度企业重组业务尚未进行税务处理的,可按本办法处理。 Where the enterprise has already completed the restructuring business upon the promulgation of these Measures, and if the special taxation treatment provided in the Circular of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and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axation on Issues Concerning the Enterprise Income Tax on Enterprises&#39; Restructuring Business (Cai Shui [2009] No. 59) applies but such enterprise fails to prepare relevant material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se Measures, then such enterprises shall file relevant materials for supplement; in case that the confirmation of taxation authorities is required, such confirmation shall be supplemen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se Measures. Where the 2008 or 2009 restructuring business of an enterprise has not yet been subject to taxation treatment, the relevant taxation shall be handl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se Measures.</p><p><br/></p><p>  特此公告。&nbsp;</p><p>&nbsp; &nbsp; It is hereby notified the above.</p><p><br/></p><p>  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管理办法&nbsp;</p><p>Administrative Measures for Enterprise Income Tax on Enterprises&#39; Restructuring Business</p><p><br/></p><p>  第一章总则及定义&nbsp;</p><p>&nbsp; &nbsp; Chapter I General Provisions and Definitions&nbsp;</p><p>  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对企业重组业务的企业所得税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征管法》)、《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59号)(以下简称《通知》)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p><p>&nbsp;Article 1 These Measures are formula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nterprise Income Tax Law of the People&#39;s Republic of China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quot;Tax Law&quot;) and its implementing rules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quot;Rules&quot;), the Law of the People&#39;s Republic of China on Taxation Collection Administration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quot;Collection Administration Law&quot;), the Circular of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and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axation on Issues Concerning the Enterprise Income Tax for Enterprises&#39; Restructuring Business (Cai Shui [2009] No.59)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quot;Circular&quot;) and other related regulations for the purpose of regulat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administration on enterprise income tax for enterprises&#39; restructuring business.</p><p><br/></p><p>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企业重组业务,是指《通知》第一条所规定的企业法律形式改变、债务重组、股权收购、资产收购、合并、分立等各类重组。</p><p>&nbsp;Article 2 For the purpose of these Measures, &quot;enterprises&#39; restructuring business&quot; refers to all types of restructuring set out in Article 1 of the Circular such as change of enterprise&#39;s legal form, debt restructuring, equity acquisition, assets purchase, merger or consolidation and split-off.</p><p><br/></p><p>  第三条企业发生各类重组业务,其当事各方,按重组类型,分别指以下企业:</p><p>  (一)债务重组中当事各方,指债务人及债权人。</p><p>  (二)股权收购中当事各方,指收购方、转让方及被收购企业。</p><p>  (三)资产收购中当事各方,指转让方、受让方。</p><p>  (四)合并中当事各方,指合并企业、被合并企业及各方股东。</p><p>  (五)分立中当事各方,指分立企业、被分立企业及各方股东。</p><p>&nbsp;Article 3 In case of any type of restructuring business of an enterprise, the parties thereto respectively refer to the following enterprises based on the type of restructuring:</p><p>1. in case of debt restructuring, the parties refer to debtor and creditor.</p><p>2. in case of equity acquisition, the parties refer to acquiring party, transferring party and the acquired enterprise.</p><p>3. in case of assets purchase, the parties refer to transferring party and transferee.</p><p>4. in case of merger or consolidation, the parties refer to merging or consolidating enterprise, merged or consolidated enterprise and the shareholders thereof. And</p><p>5. in case of split-off, the parties refer to surviving enterprise, divided enterprise and the shareholders thereof.</p><p><br/></p><p>  第四条同一重组业务的当事各方应采取一致税务处理原则,即统一按一般性或特殊性税务处理。</p><p>&nbsp;Article 4 The parties to the same restructuring business shall adopt the consistent principle for taxation treatment, i.e. being treated uniformly as general or special taxation issues.</p><p><br/></p><p>  第五条《通知》第一条第(四)项所称实质经营性资产,是指企业用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与产生经营收入直接相关的资产,包括经营所用各类资产、企业拥有的商业信息和技术、经营活动产生的应收款项、投资资产等。</p><p>&nbsp;Article 5 For the purpose of Item 4, Article 1 of the Circular, &quot;substantial operation assets&quot; refers to assets in direct connection with the generation of operation revenue that is used by the enterprise for engaging in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activities, including all kinds of assets used in operation, commercial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used by enterprises, receivables generated in operation activities and investment assets, etc.</p><p><br/></p><p>  第六条《通知》第二条所称控股企业,是指由本企业直接持有股份的企业。</p><p>&nbsp;Article 6 For the purpose of the Circular, &quot;controlling enterprise&quot; refers to the enterprises in which the enterprise concerned directly has shares.</p><p><br/></p><p>  第七条《通知》中规定的企业重组,其重组日的确定,按以下规定处理:</p><p>  (一)债务重组,以债务重组合同或协议生效日为重组日。</p><p>  (二)股权收购,以转让协议生效且完成股权变更手续日为重组日。</p><p>  (三)资产收购,以转让协议生效且完成资产实际交割日为重组日。</p><p>  (四)企业合并,以合并企业取得被合并企业资产所有权并完成工商登记变更日期为重组日。</p><p>  (五)企业分立,以分立企业取得被分立企业资产所有权并完成工商登记变更日期为重组日。</p><p>&nbsp;Article 7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date of restructuring for the enterprise&#39;s restructuring as provided in the Circular shall be handl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ollowing provisions:</p><p>1. in case of restructuring, the date of restructuring shall be the effective date of the contract or agreement for debt restructuring.</p><p>2. in case of equity acquisition, the date of restructuring shall be the date when the transfer agreement is effective and the formalities for change of equity have been completed.</p><p>3. in case of assets purchase, the date of restructuring shall be date when the transfer agreement is effective and the actual closing of assets is completed.</p><p>4. in case of enterprise merger or consolidation, the restructuring date shall the date when the merging or consolidating enterprise has obtained the ownership of the merged or consolidated enterprises&#39; assets and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registration is completed.</p><p>5. in case of enterprise split-off, the restructuring date shall the date when the surviving enterprise has obtained the ownership of the divided enterprises&#39; assets and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registration is completed.</p><p><br/></p><p>  第八条重组业务完成年度的确定,可以按各当事方适用的会计准则确定,具体参照各当事方经审计的年度财务报告。由于当事方适用的会计准则不同导致重组业务完成年度的判定有差异时,各当事方应协商一致,确定同一个纳税年度作为重组业务完成年度。</p><p>&nbsp;Article 8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year when the restructuring business is completed may be based on the accounting rules applicable to each party which shall be specifically referred to the audited annual financial report of the parties. In case of any divergence of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year when the restructuring business is completed due to different accounting rules applicable to each party, the parties shall negotiate and determine a tax year as the year when the restructuring business is completed.</p><p><br/></p><p>  第九条本办法所称评估机构,是指具有合法资质的中国资产评估机构。</p><p>   Article 9 For the purpose of these Measures, &quot;evaluation institution&quot; refers to Chinese assets evaluation institutions with legal qualifications.</p><p><br/></p><p>  第二章企业重组一般性税务处理管理    &nbsp;</p><p>&nbsp; &nbsp; Chapter II Administration of the General Taxation Treatment for Enterprises&#39; Restructuring&nbsp;</p><p>  第十条企业发生《通知》第四条第(一)项规定的由法人转变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等非法人组织,或将登记注册地转移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包括港澳台地区),应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清算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60号)规定进行清算。</p><p>  企业在报送《企业清算所得纳税申报表》时,应附送以下资料:</p><p>  (一)企业改变法律形式的工商部门或其他政府部门的批准文件;</p><p>  (二)企业全部资产的计税基础以及评估机构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p><p>  (三)企业债权、债务处理或归属情况说明;</p><p>  (四)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证明。</p><p>&nbsp;Article 10 Where an enterprise is transformed into sole proprietorship, partnership enterprise or other non-corporate organization from a legal person as provided in Item 1, Article 4 of the Circular, or transfers its registered place into other places outside the People&#39;s Republic of China (including Hong Kong, Macau and Taiwan Region), such enterprise shall be liquida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visions of the Circular of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and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axation on Issues Concerning Handling of Enterprise Income Tax against Enterprise&#39;s Liquidation Business (Cai Shui [2009] No. 60).</p><p>When submitting the Tax Return of Enterprise Liquidation Income, enterprise shall submit together with the following materials:</p><p>1. the approval documents of commercial and industrial departments or other governmental departments for enterprises&#39; change of legal form;</p><p>2. the tax calculation basis of all assets of enterprise and the assets evaluation report issued by evaluation institutions;</p><p>3. the statement of the handling or attribution of the creditor&#39;s rights and debts of the enterprise; and</p><p>4. other materials served as certification as required by the taxation authorities.&nbsp;</p><p>  </p><p>&nbsp; &nbsp; &nbsp;第十一条企业发生《通知》第四条第(二)项规定的债务重组,应准备以下相关资料,以备税务机关检查。</p><p>  (一)以非货币资产清偿债务的,应保留当事各方签订的清偿债务的协议或合同,以及非货币资产公允价格确认的合法证据等;</p><p>  (二)债权转股权的,应保留当事各方签订的债权转股权协议或合同。</p><p>&nbsp;Article 11 In case of any debt restructuring as provided in Item 2, Article 4 of the Circular, an enterprise shall prepare the following relevant materials for inspection by taxation authorities:</p><p>1. where the debts are discharged by non-monetary assets, the agreement or contract with respect to the debts discharging entered into by the parties concerned and the legal evidence for confirmation of the fair market value of non-monetary assets shall be kept;</p><p>2. in case of debt-into-equity, the agreement or contract for debts converting into equity entered into by the parties concerned shall be kept.&nbsp;</p><p>  </p><p>&nbsp; &nbsp; &nbsp;第十二条企业发生《通知》第四条第(三)项规定的股权收购、资产收购重组业务,应准备以下相关资料,以备税务机关检查。</p><p>  (一)当事各方所签订的股权收购、资产收购业务合同或协议;</p><p>  (二)相关股权、资产公允价值的合法证据。</p><p>&nbsp;Article 12 In case of any equity acquisition or assets purchase restructuring business as provided in Item 3, Article 4 of the Circular, an enterprise shall prepare the following relevant materials for inspection by taxation authorities:</p><p>1. the equity acquisition or assets purchase business contract or agreement entered into by two or more parities;</p><p>2. legal evidence for proofing the fair market value of relevant equity or assets.</p><p><br/></p><p>  第十三条企业发生《通知》第四条第(四)项规定的合并,应按照财税[2009]60号文件规定进行清算。</p><p>  被合并企业在报送《企业清算所得纳税申报表》时,应附送以下资料:</p><p>  (一)企业合并的工商部门或其他政府部门的批准文件;</p><p>  (二)企业全部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以及评估机构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p><p>  (三)企业债务处理或归属情况说明;</p><p>  (四)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证明。</p><p>&nbsp;Article 13 In case of any merger or consolidation as provided in Item 4, Article 4 of the Circular, an enterprise shall conduct liquid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ai Shui [2009] No.60 Document.</p><p>When submitting the Tax Return of Enterprise Liquidation Income, the merged or consolidated enterprise shall submit together with the following materials:</p><p>1. the approval documents of commercial and industrial departments or other governmental departments for enterprises&#39; merger or consolidation;</p><p>2. the tax calculation basis of all assets and liabilities of enterprise and the assets evaluation report issued by evaluation institutions;</p><p>3. the statement of the handling or attribution of the debts of the enterprise; and</p><p>4. other materials served as certification as required by the taxation authorities.</p><p><br/></p><p>  第十四条企业发生《通知》第四条第(五)项规定的分立,被分立企业不再继续存在,应按照财税[2009]60号文件规定进行清算。</p><p>  被分立企业在报送《企业清算所得纳税申报表》时,应附送以下资料:</p><p>  (一)企业分立的工商部门或其他政府部门的批准文件;</p><p>  (二)被分立企业全部资产的计税基础以及评估机构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p><p>  (三)企业债务处理或归属情况说明;</p><p>  (四)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证明。</p><p>&nbsp;Article 14 In case of any split-off as provided in Item 5, Article 4 of the Circular and the divided enterprise no longer exists, the enterprise shall conduct liquid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ai Shui [2009] No.60 Document.</p><p>When submitting the Tax Return of Enterprise Liquidation Income, the divided enterprise shall submit together with the following materials:</p><p>1. the approval documents of commercial and industrial departments or other governmental departments for enterprises&#39; split-off;</p><p>2. the tax calculation basis of all assets of divided enterprise and the assets evaluation report issued by evaluation institutions;</p><p>3. the statement of the handling or attribution of the debts of the enterprise; and</p><p>4. other materials served as certification as required by the taxation authorities.</p><p><br/></p><p>  第十五条企业合并或分立,合并各方企业或分立企业涉及享受《税法》第五十七条规定中就企业整体(即全部生产经营所得)享受的税收优惠过渡政策尚未期满的,仅就存续企业未享受完的税收优惠,按照《通知》第九条的规定执行;注销的被合并或被分立企业未享受完的税收优惠,不再由存续企业承继;合并或分立而新设的企业不得再承继或重新享受上述优惠。合并或分立各方企业按照《税法》的税收优惠规定和税收优惠过渡政策中就企业有关生产经营项目的所得享受的税收优惠承继问题,按照《实施条例》第八十九条规定执行。</p><p>   Article 15 In case of enterprise&#39;s merger or consolidation or split-off, the consolidating enterprises or the divided enterprise are/is eligible for enjoyment of the transitional taxation collection preferential policies that may be enjoyed by the enterprises as a whole (i.e. all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income) in accordance with Article 57 of the Tax Law and the period thereof has not expired, only the taxation preference that has not been enjoyed by the surviving enterprises may be implemen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visions of Article 9 of the Circular; and the surviving enterprise is not entitled to inherit the taxation preference that has not been enjoyed by the merged or consolidated or divided enterprise(s); enterprises newly-established through merger or consolidation or split-off may no longer inherit or re-enjoy such preference. The inheritance treatment problems with respect to taxation preference in connection with the income from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projects enjoyed by the merging or consolidating or divided enterpris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axation preferential provisions of the Tax Law and the transitional taxation preference policies, shall be implemen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rticle 89 of the Rules.</p><p><br/></p><p>  第三章企业重组特殊性税务处理管理    &nbsp;</p><p>&nbsp; &nbsp; Chapter III Administration of the Special Taxation Treatment for Enterprises&#39; Restructuring&nbsp;</p><p>  第十六条企业重组业务,符合《通知》规定条件并选择特殊性税务处理的,应按照《通知》第十一条规定进行备案;如企业重组各方需要税务机关确认,可以选择由重组主导方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申请,层报省税务机关给予确认。</p><p>  采取申请确认的,主导方和其他当事方不在同一省(自治区、市)的,主导方省税务机关应将确认文件抄送其他当事方所在地省税务机关。</p><p>  省税务机关在收到确认申请时,原则上应在当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前完成确认。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应将延长理由告知主导方。</p><p>&nbsp;Article 16 Enterprises&#39; restructuring business that meets the conditions as provided in the Circular and for which the enterprises choose special taxation treatment, shall be filed for recor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visions of Article 11 of the Circular; where the parties to the enterprises&#39; restructuring are required to be confirmed by the taxation authorities, the competent taxation authority of the leading party to the restructuring may be selected for filing the application for confirmation and such application shall be reported to the taxation authorities at the provincial level for confirmation.</p><p>In case that the application for confirmation is adopted and the leading party and other parties thereto are not in the same province (autonomous region or municipality), the taxation authorities of the province where the leading party locates shall copy and forward the confirmation document to the taxation authorities of the provinces where the other parties locate.</p><p>The said provincial taxation authority shall, upon receipt of the application for confirmation, principally complete the confirmation before the settlement and payment of the enterprise income tax of that year after exchanging. In case of any special circumstance that requires for an extension of time, the reasons for such extension shall be notified to the leading party.</p><p><br/></p><p>  第十七条企业重组主导方,按以下原则确定:</p><p>  (一)债务重组为债务人;</p><p>  (二)股权收购为股权转让方;</p><p>  (三)资产收购为资产转让方;</p><p>  (四)吸收合并为合并后拟存续的企业,新设合并为合并前资产较大的企业;</p><p>  (五)分立为被分立的企业或存续企业。</p><p>&nbsp;Article 17 The leading party to an enterprise&#39;s restructuring shall be determined by the following principles:</p><p>1. in case of debt restructuring, the debtor shall be the leading party;</p><p>2. in case of equity acquisition, the equity transferring party shall be the leading party;</p><p>3. in case of assets purchase, the assets transferring party shall be the leading party;</p><p>4. in case of a merger, the proposed surviving enterprise upon merger shall be the leading party, in case of a consolidation, the enterprise with relatively more assets before consolidation shall be the leading party; or</p><p>5. in case of a split-off, the divided enterprise or the surviving enterprise shall be the leading party.</p><p><br/></p><p>  第十八条企业发生重组业务,按照《通知》第五条第(一)项要求,企业在备案或提交确认申请时,应从以下方面说明企业重组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p><p>  (一)重组活动的交易方式。即重组活动采取的具体形式、交易背景、交易时间、在交易之前和之后的运作方式和有关的商业常规;</p><p>  (二)该项交易的形式及实质。即形式上交易所产生的法律权利和责任,也是该项交易的法律后果。另外,交易实际上或商业上产生的最终结果;</p><p>  (三)重组活动给交易各方税务状况带来的可能变化;</p><p>  (四)重组各方从交易中获得的财务状况变化;</p><p>  (五)重组活动是否给交易各方带来了在市场原则下不会产生的异常经济利益或潜在义务;</p><p>  (六)非居民企业参与重组活动的情况。</p><p>&nbsp;Article 18 Where the enterprises are filing for record or submitting application for confirm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provided in Paragraph 1, Article 5 of the Circular in case of any restructuring business, they shall explain that the proposed restructuring has reasonable commercial purposes through the following aspects:</p><p>1. the trade method of the restructuring activities, i.e. the specific forms, trade background, transaction schedule, the ways of opera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nsaction and relevant commercial practice adopted by the restructuring activities;</p><p>2. the form and substance of such transaction, i.e.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incurred by transaction in form is also the legal consequence of such transaction. Besides, the actual or commercial final consequences incurred by the transaction;</p><p>3. possible change to the taxation situations of parties to the restructuring by the restructuring activities;</p><p>4. change to the situations of financial benefits obtained by the parties to the restructuring from the transaction;</p><p>5. whether the restructuring activities will bring to the parties to the restructuring any abnormal economic benefits or potential obligations that would have not been occurred if under the market&#39;s principles; and</p><p>6. information on the non-resident enterprises&#39; participation in restructuring activities.</p><p><br/></p><p>  第十九条《通知》第五条第(三)和第(五)项所称“企业重组后的连续12个月内”,是指自重组日起计算的连续12个月内。</p><p>&nbsp;Article 19 For the purpose of Paragraph 3 and Paragraph 5 of Article 5 of the Circular, &quot;consecutive twelve months after enterprise&#39;s restructuring&quot; refers to the period of the consecutive twelve months from the date of restructuring.</p><p><br/></p><p>  第二十条《通知》第五条第(五)项规定的原主要股东,是指原持有转让企业或被收购企业20%以上股权的股东。</p><p>&nbsp;Article 20 For the purpose of Paragraph 5 of Article 5 of the Circular, &quot;original main shareholders&quot; refers to the shareholders holding an equity of more than 20% of the transferred enterprise or acquired enterprise they originally held shares of.</p><p><br/></p><p> &nbsp; 第二十一条《通知》第六条第(四)项规定的同一控制,是指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且该控制并非暂时性的。能够对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实施最终控制权的相同多方,是指根据合同或协议的约定,对参与合并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拥有决定控制权的投资者群体。在企业合并前,参与合并各方受最终控制方的控制在12个月以上,企业合并后所形成的主体在最终控制方的控制时间也应达到连续12个月。</p><p>&nbsp;Article 21 For the purpose of Paragraph 4, Article 6 of the Circular, &quot;under the same control&quot; refers to the enterprises participating the merger or consolidation are under the final control of the same party or parities before and after the said merger or consolidation, and such control shall not be temporarily. The same parties that are able to implement final control over the enterprises participating merger or consolida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said merger or consolidation refer to the group of investors that have final control over the finance and operation policies of the enterprises participating the merger or consolid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visions of any contract or agreement. Where prior to the enterprise&#39;s merger or consolidation, parties participating the said merger or consolidation have been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final controlling party from a period of more than twelve months, the period when the subject formed upon enterprise&#39;s merger or consolidation is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said final controlling party shall be of no less than twelve months.</p><p><br/></p><p>  第二十二条企业发生《通知》第六条第(一)项规定的债务重组,根据不同情形,应准备以下资料:</p><p>  (一)发生债务重组所产生的应纳税所得额占该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50%以上的,债务重组所得要求在5个纳税年度的期间内,均匀计入各年度应纳税所得额的,应准备以下资料:</p><p>  1.当事方的债务重组的总体情况说明(如果采取申请确认的,应为企业的申请,下同),情况说明中应包括债务重组的商业目的;</p><p>  2.当事各方所签订的债务重组合同或协议;</p><p>  3.债务重组所产生的应纳税所得额、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情况说明;</p><p>  4.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证明。</p><p>  (二)发生债权转股权业务,债务人对债务清偿业务暂不确认所得或损失,债权人对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以原债权的计税基础确定,应准备以下资料:</p><p>  1.当事方的债务重组的总体情况说明。情况说明中应包括债务重组的商业目的;</p><p>  2.双方所签订的债转股合同或协议;</p><p>  3.企业所转换的股权公允价格证明;</p><p>  4.工商部门及有关部门核准相关企业股权变更事项证明材料;</p><p>  5.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证明。</p><p>&nbsp;Article 22 In case of any debt restructuring as provided in Paragraph 1, Article 6 of the Circular, an enterprise shall prepare the following materials based on different circumstances:</p><p>1. where the taxable income amount incurred by the debt restructuring accounts more than 50% of the taxation income amount of that year, and the income from the debt restructuring is required to be averagely calculated into the taxable income of each year during the period of five tax payment years, the following materials shall be prepared:</p><p>(1) the statement of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the parties to the debt restructuring (in case of adopting application for confirmation, such application shall be made by enterprises, same as below), in which shall include the commercial purposes for debt restructuring;</p><p>(2) the debt restructuring contract or agreement entered into by the parties thereto;</p><p>(3) the statement of the situations about the taxable income amount incurred by the debt restructuring and the taxable income amount of the enterprise of that year; and</p><p>(4) other materials served as certification as required by the taxation authorities.</p><p>2. in case of debt-into-equity business, where the debtor temporarily refuses to confirm the income or loss in the debt discharging business and the creditor determines the calculation basis of the equity investment by that of the original creditor&#39;s right, then the following materials shall be prepared:</p><p>(1) the statement of overall situation of the debt restructuring of the parties thereto, in which shall include the commercial purposes of the debt restructuring;</p><p>(2) the contract or agreement for debts conversion into equity entered into by both parties;</p><p>(3) certificate of the fair market value of the equity converted by the enterprise;</p><p>(4) materials evidencing the approval of commercial and industrial departments and relevant departments on change related to enterprise&#39;s equity; and</p><p>(5) other materials served as certification as required by the taxation authorities.</p><p><br/></p><p>  第二十三条企业发生《通知》第六条第(二)项规定的股权收购业务,应准备以下资料:</p><p>  (一)当事方的股权收购业务总体情况说明,情况说明中应包括股权收购的商业目的;</p><p>  (二)双方或多方所签订的股权收购业务合同或协议;</p><p>  (三)由评估机构出具的所转让及支付的股权公允价值;</p><p>  (四)证明重组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条件的资料,包括股权比例,支付对价情况,以及12个月内不改变资产原来的实质性经营活动和原主要股东不转让所取得股权的承诺书等;</p><p>  (五)工商等相关部门核准相关企业股权变更事项证明材料;</p><p>  (六)税务机关要求的其他材料。</p><p>&nbsp;Article 23 In case of any equity acquisition business as provided in Paragraph 2, Article 6 of the Circular, an enterprise shall prepare the following materials:</p><p>1. the statement of overall situation of the equity acquisition business of the parties thereto, in which shall include the commercial purposes of the equity acquisition;</p><p>2. the equity acquisition business contract or agreement entered into by two or more parities;</p><p>3. the certificate for fair market value of the transferred or paid equity issued by the evaluation institutions;</p><p>4. materials evidencing that the restructuring concerned meets the conditions for special taxation treatment, including equity ratio, situation concerning payment of consideration and the letter of commitment regarding no change of the original substantial operation activities and no transfer of equity that have obtained within 12 months;</p><p>5. materials evidencing the approval of commercial and industrial departments and relevant departments on change related to enterprise&#39;s equity; and</p><p>6. other materials as required by the taxation authorities.</p><p><br/></p><p>  第二十四条企业发生《通知》第六条第(三)项规定的资产收购业务,应准备以下资料:</p><p>  (一)当事方的资产收购业务总体情况说明,情况说明中应包括资产收购的商业目的;</p><p>  (二)当事各方所签订的资产收购业务合同或协议;</p><p>  (三)评估机构出具的资产收购所体现的资产评估报告;</p><p>  (四)受让企业股权的计税基础的有效凭证;</p><p>  (五)证明重组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条件的资料,包括资产收购比例,支付对价情况,以及12个月内不改变资产原来的实质性经营活动、原主要股东不转让所取得股权的承诺书等;</p><p>  (六)工商部门核准相关企业股权变更事项证明材料;</p><p>  (七)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证明。</p><p>&nbsp;Article 24 In case of any assets purchase business as provided in Paragraph 3, Article 6 of the Circular, an enterprise shall prepare the following materials:</p><p>1. the statement of overall situation of the assets purchase business of the parties thereto, in which shall include the commercial purposes of the assets purchase;</p><p>2. the assets purchase business contract or agreement entered into by two or more parities;</p><p>3. the assets evaluation report issued by the evaluation institutions which reflects the assets purchase;</p><p>4. valid certificate of the tax calculation basis of the equity of the transferred enterprises;</p><p>5. materials evidencing that the restructuring concerned meets the conditions for special taxation treatment, including assets purchase ratio, situation concerning payment of consideration and the letter of commitment regarding no change of the original substantial operation activities and no transfer of equity that have obtained by original main shareholders within 12 months;</p><p>6. materials evidencing the approval of commercial and industrial departments on change related to enterprise&#39;s equity; and</p><p>7. other materials served as certification as required by the taxation authorities.</p><p><br/></p><p>  第二十五条企业发生《通知》第六条第(四)项规定的合并,应准备以下资料:</p><p>  (一)当事方企业合并的总体情况说明。情况说明中应包括企业合并的商业目的;</p><p>  (二)企业合并的政府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p><p>  (三)企业合并各方当事人的股权关系说明;</p><p>  (四)被合并企业的净资产、各单项资产和负债及其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等相关资料;</p><p>  (五)证明重组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条件的资料,包括合并前企业各股东取得股权支付比例情况、以及12个月内不改变资产原来的实质性经营活动、原主要股东不转让所取得股权的承诺书等;</p><p>  (六)工商部门核准相关企业股权变更事项证明材料;</p><p>  (七)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证明。</p><p>&nbsp;Article 25 In case of any merger or consolidation as provided in Paragraph 4, Article 6 of the Circular, an enterprise shall prepare the following materials:</p><p>1. the statement of overall situation of the enterprise&#39;s merger or consolidation of the parties thereto, in which shall include the commercial purposes of the enterprise&#39;s merger or consolidation;</p><p>2. approval documents of competent governmental departments for the enterprise&#39;s merger or consolidation;</p><p>3. the statement of the equity relationship among parties to the enterprise&#39;s merger or consolidation;</p><p>4. such relevant materials as the net assets, assets and liabilities of each Paragraph and its book value and tax calculation basis of the merged or consolidated enterprise;</p><p>5. materials evidencing that the restructuring concerned meets the conditions for special taxation treatment, including situation of the ratio of equity payment obtained by all shareholders of the enterprise before merger or consolidation and the letter of commitment regarding no change of the original substantial operation activities and no transfer of equity that have obtained within 12 months;</p><p>6. materials evidencing the approval of commercial on change related to enterprise&#39;s equity; and</p><p>7. other materials served as certification as required by the taxation authorities.</p><p><br/></p><p>  第二十六条《通知》第六条第(四)项所规定的可由合并企业弥补的被合并企业亏损的限额,是指按《税法》规定的剩余结转年限内,每年可由合并企业弥补的被合并企业亏损的限额。</p><p>&nbsp;Article 26 The limit of the losses of the merged or consolidated enterprises that may be made up by the merging or consolidating enterprise as provided in Paragraph 4, Article 6 of the Circular, refers to the limit of losses of the merged or consolidated enterprises that may be made up by the merging or consolidating enterprise each year within the remaining years for settlement and transfer as provided for by the Tax Law.</p><p><br/></p><p>  第二十七条企业发生《通知》第六条第(五)项规定的分立,应准备以下资料:</p><p>  (一)当事方企业分立的总体情况说明。情况说明中应包括企业分立的商业目的;</p><p>  (二)企业分立的政府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p><p>  (三)被分立企业的净资产、各单项资产和负债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等相关资料;</p><p>  (四)证明重组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条件的资料,包括分立后企业各股东取得股权支付比例情况、以及12个月内不改变资产原来的实质性经营活动、原主要股东不转让所取得股权的承诺书等;</p><p>  (五)工商部门认定的分立和被分立企业股东股权比例证明材料;分立后,分立和被分立企业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分立和被分立企业分立业务账务处理复印件;</p><p>  (六)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证明。</p><p>&nbsp;Article 27 In case of any spilt as provided in Paragraph 5, Article 6 of the Circular, the enterprise shall prepare the following materials:</p><p>1. the statement of overall situation of the enterprise&#39;s spilt-off of the parties thereto, in which shall include the commercial purposes of the enterprise&#39;s split-off;</p><p>2. approval documents of competent governmental departments for the enterprise&#39;s split-off</p><p>3. such relevant materials as the net assets, assets and liabilities of each Paragraph and its book value and tax calculation basis of the divided enterprise;</p><p>4. materials evidencing that the restructuring concerned meets the conditions for special taxation treatment, including situation of the ratio of equity payment obtained by all shareholders of the enterprise after split-off and the letter of commitment regarding no change of the original substantial operation activities and no transfer of equity that have obtained within 12 months;</p><p>5. materials evidencing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commercial and industrial department on the ratio of the equity held by shareholders of the surviving and divided enterprises; upon split-off, the copies of the commercial and industrial operation license of the surviving and divided enterprises; copies of the financial treatment of the split-off business of the surviving and divided enterprises; and</p><p>6. other materials served as certification as required by the taxation authorities.</p><p><br/></p><p>  第二十八条根据《通知》第六条第(四)项第2目规定,被合并企业合并前的相关所得税事项由合并企业承继,以及根据《通知》第六条第(五)项第2目规定,企业分立,已分立资产相应的所得税事项由分立企业承继,这些事项包括尚未确认的资产损失、分期确认收入的处理以及尚未享受期满的税收优惠政策承继处理问题等。其中,对税收优惠政策承继处理问题,凡属于依照《税法》第五十七条规定中就企业整体(即全部生产经营所得)享受税收优惠过渡政策的,合并或分立后的企业性质及适用税收优惠条件未发生改变的,可以继续享受合并前各企业或分立前被分立企业剩余期限的税收优惠。合并前各企业剩余的税收优惠年限不一致的,合并后企业每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应统一按合并日各合并前企业资产占合并后企业总资产的比例进行划分,再分别按相应的剩余优惠计算应纳税额。合并前各企业或分立前被分立企业按照《税法》的税收优惠规定以及税收优惠过渡政策中就有关生产经营项目所得享受的税收优惠承继处理问题,按照《实施条例》第八十九条规定执行。</p><p>&nbsp;Article 28 According to the provisions of Item 2, Paragraph 4, Article 6 of the Circular and Item 2, Paragraph 5, Article 6 of the Circular, the matters concerning income tax of the merged or consolidated enterprise before merger or consolidation shall be inherited by the merging or consolidating enterprises and the matters concerning income tax corresponding to the split-off assets upon enterprise&#39;s split-off shall be inherited by the surviving enterprise, such matters include undetermined assets losses, treatment of revenue confirmed by stage and inheritance treatment problems with respect to the taxation collection preferential policies that have not been enjoyed. Inter alia, where any inheritance treatment problems with respect to the taxation collection preferential policies falls into the scope of the transitional taxation collection preferential policies that may be enjoyed by the enterprises as a whole (i.e. all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income) in accordance with Article 57 of the Tax Law and the nature of the consolidated or divided enterprise and conditions for application of the taxation preference, such enterprise may continuously enjoy the taxation preference that may be enjoyed by the enterprises prior to the merger or consolidation or the divided enterprise prior to split-off for the remaining period. Where the remaining period for enjoyment of taxation preference by the enterprises prior to merger or consolidation are inconsistent, the taxable income amount each year of the enterprises upon merger or consolidation shall be uniformly divid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atio of the enterprise&#39;s assets prior to merger or consolidation accounting for the enterprise&#39;s total assets upon merger or consolidation at the date of merger or consolidation, and the payable tax amount shall be respectively calcula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rresponding remaining preference. The inheritance treatment problems with respect to taxation preference in connection with the income from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projects enjoyed by the enterprises prior to merger or consolidation or the divided enterprise prior to the split-off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axation preferential provisions of the Tax Law and the transitional taxation preference policies, shall be implemen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rticle 89 of the Rules.</p><p><br/></p><p>  第二十九条适用《通知》第五条第(三)项和第(五)项的当事各方应在完成重组业务后的下一年度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时,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交书面情况说明,以证明企业在重组后的连续12个月内,有关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的条件未发生改变。</p><p>&nbsp;Article 29 All parties concerned that are eligibl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Item 3 and Item 5 of Article 5 of the Circular shall, when filing the annual tax return for the enterprise income tax of the year immediately following the completion of the restructuring business, submit written situation statement to the competent taxation authorities to evidence that enterprise&#39;s conditions meeting those required for special taxation treatment has been subject to no change during the twelve consecutive months upon completion of restructuring.</p><p><br/></p><p>  第三十条当事方的其中一方在规定时间内发生生产经营业务、公司性质、资产或股权结构等情况变化,致使重组业务不再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条件的,发生变化的当事方应在情况发生变化的30天内书面通知其他所有当事方。主导方在接到通知后30日内将有关变化通知其主管税务机关。</p><p>  上款所述情况发生变化后60日内,应按照《通知》第四条的规定调整重组业务的税务处理。原交易各方应各自按原交易完成时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计算重组业务的收益或损失,调整交易完成纳税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及相应的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并向各自主管税务机关申请调整交易完成纳税年度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逾期不调整申报的,按照《征管法》的相关规定处理。</p><p>&nbsp;Article 30 Where a party concerned undergoes any change to its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business, company nature, assets or equity structure during the prescribed time limit which leads to that the restructuring business is no longer eligible for special taxation treatment, such party shall notify all the other parties about such change in writing within 30 days thereafter. The leading party is required to notify its competent taxation authorities within 30 days upon receipt of the said notice.</p><p>The taxation treatment for the restructuring business shall be adjusted in accordance with Article 4 of the Circular within 60 days upon such change. The parties to the original transaction shall calculate their respective benefits or losses in the restructuring business based on the fair market value of their assets and liabilities upon completion of the original transaction, adjust the taxable income amount of the tax year when the transaction is complet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tax calculation basis of assets and liabilities, and file the application form with respective competent taxation authorities to apply for adjusting the enterprise income tax of the tax year when the transaction is completed. In case of failure to file such application within the prescribed time limit,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of the Collection Administration Law shall be applied for handling.</p><p><br/></p><p>  第三十一条各当事方的主管税务机关应当对企业申报或确认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的重组业务进行跟踪监管,了解重组企业的动态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应及时与其他当事方主管税务机关沟通联系,并按照规定给予调整。</p><p>&nbsp;Article 31 The competent taxation authorities of all parties concerned shall follow up and supervise and control the restructuring business that is eligible for special taxation treatment which is filed by enterprise or has been confirmed, and get access to the dynamic change situation of the restructuring enterprise. Any problem found shall be timely communicated with the competent taxation authorities of other parities and shall be adjusted in accordance with relevant regulations.</p><p><br/></p><p>  第三十二条根据《通知》第十条规定,若同一项重组业务涉及在连续12个月内分步交易,且跨两个纳税年度,当事各方在第一步交易完成时预计整个交易可以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条件,可以协商一致选择特殊性税务处理的,可在第一步交易完成后,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主管税务机关在审核有关资料后,符合条件的,可以暂认可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第二年进行下一步交易后,应按本办法要求,准备相关资料确认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p><p>&nbsp;Article 32 According to Article 10 of the Circular, where a restructuring business involves several respective transactions in consecutive twelve months which lasts for two tax years and the parties thereto expects the whole transaction will meet the conditions for special taxation treatment upon the completion of first transaction and then choose for special taxation treatment upon consensus after negotiation, then the special taxation treatment may apply upon completion of the first transaction. Where the competent taxation authorities determine as meeting the conditions after examining relevant materials, they may temporarily recognize as applicable for special taxation treatment. And after the next transaction in the second year, such parties shall prepare relevant materials for confirmation of the special taxation treatmen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se Measures.</p><p><br/></p><p>  第三十三条上述跨年度分步交易,若当事方在首个纳税年度不能预计整个交易是否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条件,应适用一般性税务处理。在下一纳税年度全部交易完成后,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的,可以调整上一纳税年度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涉及多缴税款的,各主管税务机关应退税,或抵缴当年应纳税款。</p><p>&nbsp;Article 33 In the course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transaction mentioned above, where the parties thereto cannot expect whether the whole transaction is able to meet the conditions for special taxation treatment in the first tax year, the general taxation treatment shall apply. Upon the completion of all transactions in the next tax year, if it is found that the special taxation treatment may apply, then the annual tax return of enterprise income tax of last tax year may be adjusted, in case of any over-payment of tax, the respective taxation authorities shall rebate the same or offset or deduct from the payable tax of the current year.</p><p><br/></p><p>  第三十四条企业重组的当事各方应该取得并保管与该重组有关的凭证、资料,保管期限按照《征管法》的有关规定执行。</p><p>&nbsp;Article 34 The parties to enterprise restructuring shall obtain and take custody of vouchers and materials in connection with such restructuring and the period for such custody shall be implemented in accordance with relevant regulations of the Collection Administration Law.</p><p><br/></p><p>  第四章跨境重组税收管理&nbsp;</p><p>&nbsp; &nbsp; Chapter IV Cross-border Restructuring Taxation Administration&nbsp;</p><p>  第三十五条发生《通知》第七条规定的重组,凡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规定的,应按照本办法第三章相关规定执行。</p><p>&nbsp;Article 35 Any restructuring as provided in Article 7 of the Circular that is applicable for special taxation treatment, shall be implemented in accordance with relevant provisions set out in Chapter III of these Measures.</p><p><br/></p><p>  第三十六条发生《通知》第七条第(一)、(二)项规定的重组,适用特殊税务处理的,应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源泉扣缴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9]3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非居民企业股权转让所得企业所得税管理的通知》(国税函[2009]698号)要求,准备资料。</p><p>&nbsp;Article 36 Any restructuring falls into the types of restructurings as provided in Paragraph 1 or Paragraph 2 of Article 7 of the Circular that is applicable for special taxation treatment, shall prepare material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ircular of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axation on Printing and Distributing the Tentative Measures for Administration of the Withholding of Non-resident Enterprise Income Tax from Origins (Guo Shui Fa [2009] No.3) and the Circular of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axation on Strengthening Administration on Enterprise Income Tax Levied on Income from Equity Transfer by Non-resident Enterprises (Guo Shui Han [2009] No. 698).</p><p><br/></p><p>  第三十七条发生《通知》第七条第(三)项规定的重组,居民企业应向其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以下资料:</p><p>  1.当事方的重组情况说明,申请文件中应说明股权转让的商业目的;</p><p>  2.双方所签订的股权转让协议;</p><p>  3.双方控股情况说明;</p><p>  4.由评估机构出具的资产或股权评估报告。报告中应分别列示涉及的各单项被转让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p><p>  5.证明重组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条件的资料,包括股权或资产转让比例,支付对价情况,以及12个月内不改变资产原来的实质性经营活动、不转让所取得股权的承诺书等;</p><p>  6.税务机关要求的其他材料。 Article 37 For any restructuring as provided in Paragraph 3 of Article 7 of the Circular, the resident enterprise shall submit the following materials to the competent taxation authority at its locality:</p><p>1. statement of the restructuring situations of the parties thereto, and the application documents shall specify the commercial purpose for such equity transfer;</p><p>2. the equity transfer agreement entered into by both parties;</p><p>3. statement of the share-holding situations of both parties;</p><p>4. assets or equity evaluation report(s) issued by evaluation institutions, in which shall respectively specify the fair market value of each transferred assets and liabilities involved and listed therein;</p><p>5. materials evidencing that the restructuring concerned meets the conditions for special taxation treatment, including equity or assets transfer ratio, situation concerning payment of consideration and the letter of commitment regarding no change of the original substantial operation activities and no transfer of equity that have obtained within 12 months; and</p><p>6. other materials as required by the taxation authorities.</p>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10-07-26
文号:税务总局2010年第4号公告-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财税[2010]64号 关于示范城市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免征营业税的通知

北京、天津、大连、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厦门、山东、湖北、湖南、广东、深圳、重庆、四川、陕西省(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地方税务局、商务主管部门:


  为了进一步促进离岸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经国务院批准,现就离岸服务外包业务营业税政策通知如下:


  一、自2010年7月1日起至2013年12月31日,对注册在北京、天津、大连、哈尔滨、大庆、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合肥、南昌、厦门、济南、武汉、长沙、广州、深圳、重庆、成都、西安等21个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企业从事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二、从事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取得的收入,是指本通知第一条规定的企业根据境外单位与其签订的委托合同,由本企业或其直接转包的企业为境外提供本通知附件规定的信息技术外包服务(ITO)、技术性业务流程外包服务(BPO)或技术性知识流程外包服务(KPO),从上述境外单位取得的收入。


  三、2010年7月1日至本通知到达之日已征的应予免征的营业税税额,在纳税人以后的应纳营业税税额中抵减,在2010年内抵减不完的予以退税。   

附件:


享受免税的服务外包业务具体范围


  一、信息技术外包服务(ITO)

  (一)软件研发及外包

image.png

    (二)信息技术研发服务外包

image.png

  (三)信息系统运营维护外包

image.png

  二、技术性业务流程外包服务(BPO)

image.png

  三、技术性知识流程外包服务(KPO)

image.png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10-07-28
文号:财税[2010]64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财金[2010]21号 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2010年修订版)

<p>第一章 总&nbsp; &nbsp;则</p><p>第一条为了规范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有效防范经营风险,及时处置资产损失,切实提高资产质量,充分实现资产保全,增强金融企业风险抵御能力,促进金融企业稳健经营和健康发展,制定本办法。</p><p>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除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外的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城乡信用社等经营金融业务的企业(以下简称金融企业)适用本办法。</p><p>证券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参照执行本办法。</p><p>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呆账是指金融企业承担风险和损失,符合本办法认定的条件,按规定程序核销的债权和股权资产。</p><p>第二章 呆账的认定</p><p>第四条 金融企业经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和实施必要的程序之后,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债权或者股权可认定为呆账:</p><p>(一)借款人和担保人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或撤销,相关程序已经终结,金融企业对借款人和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债权;法院依法宣告借款人破产后3年以上仍未终结破产程序的,金融企业对借款人和担保人进行追偿后,经法院或破产管理人出具证明,确实不能偿还的债权。</p><p>(二)借款人死亡,或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宣告失踪或者死亡,金融企业依法对其财产或者遗产进行清偿,并对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债权。</p><p>(三)借款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损失巨大且不能获得保险补偿,或者以保险赔偿后,确实无力偿还部分或者全部债务,金融企业对其财产进行清偿和对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债权;</p><p>(四)借款人和担保人虽未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撤销,但已完全停止经营活动,被县级及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注销、吊销营业执照,金融企业对借款人和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债权。</p><p>(五)借款人和担保人虽未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撤销,但已完全停止经营活动或下落不明,未进行工商登记或连续两年以上未参加工商年检,金融企业对借款人和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债权;</p><p>(六)借款人触犯刑律,依法受到制裁,其财产不足归还所借债务,又无其他债务承担者,金融企业经追偿后确实无法收回的债权;</p><p>(七)由于借款人和担保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金融企业诉诸法律,借款人和担保人虽有财产,对借款人和担保人强制执行超过2年以上仍未收回的债权;或借款人和担保人虽有财产,进入强制执行程序后,由于执行困难等原因,经法院裁定终结或终止(中止)执行程序的债权;或借款人和担保人无财产可执行,法院裁定执行程序终结或终止(中止)的债权。</p><p>(八)金融企业对债务人诉诸法律后,或债务人按照《破产法》相关规定进入重整或和解程序后,重整计划或和解协议经法院裁定通过,根据和解协议或重整协议,金融企业无法追偿的剩余债权。</p><p>(九)对借款人和担保人诉诸法律后,因借款人和担保人主体资格不符或消亡等原因,被法院驳回起诉或裁定免除(或部分免除)债务人责任;或因借款合同、担保合同等权利凭证遗失或丧失诉讼时效,金融企业经追偿后仍无法收回的债权。</p><p>(十)由于上述(一)至(九)项原因借款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金融企业依法取得抵债资产,抵债金额小于贷款本息的差额,经追偿后仍无法收回的债权。</p><p>(十一)开立信用证、办理承兑汇票、开具保函等发生垫款时,凡开证申请人和保证人由于上述(一)至(十)项原因,无法偿还垫款,金融企业经追偿后仍无法收回的垫款。</p><p>(十二)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具有投资权的金融企业对外投资,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核销:</p><p>1.由于被投资企业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或撤销,并终止法人资格的,金融企业经清算和追偿后仍无法收回的股权;</p><p>2.被投资企业虽未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或撤销,但已完全停止经营活动,被县级及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注销、吊销营业执照,金融企业经清算和追偿后仍无法收回的股权;</p><p>3.被投资企业虽未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或撤销,但财务状况严重恶化,累计发生巨额亏损,已连续停止经营3年以上,且无重新恢复经营改组计划的;或被投资企业财务状况严重恶化,累计发生巨额亏损,已完成破产清算或清算期超过3年以上的;</p><p>4.被投资企业虽未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或撤销,但金融企业对被投资企业不具有控制权,投资期限届满或者投资期限超过10年,且被投资企业因连续3年以上经营亏损导致资不抵债的。</p><p>(十三)金融企业经批准采取打包出售、公开拍卖、转让等市场手段处置债权或股权后,其出售转让价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p><p>(十四)对于余额在50万元及以下(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为5万元及以下)的对公贷款,经追索2年以上,仍无法收回的债权。</p><p>(十五)对于余额在10万元及以下(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为1万元及以下)的个人无抵押(质押)贷款、抵押(质押)无效贷款或抵押(质押)物已处置完毕的贷款,经追索2年以上,仍无法收回的债权。</p><p>(十六)因借款人、担保人或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涉嫌违法犯罪,或因金融企业内部案件,经公安机关立案2年以上,仍无法收回的债权。</p><p>(十七)金融企业对单笔贷款额在500万元及以下的,经追索1年以上,确实无法收回的中小企业和涉农不良贷款,可按照账销案存的原则自主核销;其中,中小企业标准为年销售额和资产总额均不超过2亿元的企业,涉农贷款是按《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建立<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的通知》(银发[2007]246号)规定的农户贷款和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p><p>(十八)经国务院专案批准核销的债权。</p><p>第五条经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和实施必要的程序之后,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银行卡透支款项以及透支利息、手续费、超限费、滞纳金可认定为呆账:</p><p>(一)持卡人和担保人经依法宣告破产,金融企业对其财产进行法定清偿后,未能收回的剩余款项。</p><p>(二)持卡人和担保人死亡或经依法宣告失踪、死亡,金融企业以其财产或遗产清偿后,未能收回的剩余款项。</p><p>(三)持卡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损失巨大且不能获得保险补偿,或者以保险赔偿后,确实无力偿还部分或者全部债务,金融企业对其财产进行清偿和对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剩余款项。</p><p>(四)持卡人和担保人因经营管理不善、资不抵债,经有关部门批准关闭,被县级及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注销、吊销营业执照,金融企业对持卡人和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剩余款项。</p><p>(五)持卡人触犯刑律,依法受到制裁,其财产不足归还所透支款项,又无其他债务承担者,金融企业经追偿后无法收回的剩余款项。</p><p>(六)对持卡人和担保人诉诸法律,经法院判决或仲裁并经强制执行程序后,仍无法收回的透支款项;经法院调解达成和解协议,按和解协议无法追偿的剩余款项。</p><p>(七)对持卡人和担保人诉诸法律后,因持卡人和担保人主体资格不符或消亡等原因,被法院驳回起诉或裁定免除(或部分免除)债务人责任;或因借款合同、担保合同等权利凭证遗失或丧失诉讼时效,金融企业经追偿后仍无法收回的剩余款项。</p><p>(八)涉嫌信用卡诈骗(不包括商户诈骗),经公安机关正式立案侦察1年以上,仍无法收回的剩余款项。</p><p>(九)单户本金余额在2万元及以下的,逾期后经追索1年以上,并且不少于6次追索,仍无法收回的剩余款项。</p><p>(十)对于单户本金余额在2000元及以下的,逾期后经追索180天以上,并且不少于6次追索,仍无法收回的剩余款项。</p><p>第六条 经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和实施必要的程序之后,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助学贷款(含无担保国家助学贷款)可认定为呆账:</p><p>(一)借款人死亡,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宣告失踪或宣告死亡,或丧失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或劳动能力,无继承人或受遗赠人,在依法处置其助学贷款抵押物(质押物)及借款人的私有财产,并向担保人追索连带责任后,仍未能归还的贷款。</p><p>(二)借款人经诉讼并经强制执行程序后,在依法处置其助学贷款抵押物(质押物),并向担保人追索连带责任后,仍无法收回的贷款。</p><p>(三)贷款逾期后,在金融企业确定的有效追索期限内,对于有抵押物(质押物)以及担保人的贷款,金融企业依法处置助学贷款抵押物(质押物)和向担保人追索连带责任后,仍无法收回的贷款;对于无抵押物(质押物)以及担保人的贷款,金融企业依法追索后,仍无法收回的贷款。金融企业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自主确定有效追索期限,并报主管财政部门备案。</p><p>第三章 呆账的核销</p><p>第七条 呆账核销必须遵循严格认定条件,提供确凿证据,严肃追究责任,逐级上报、审核和审批,对外保密,账销案存的原则。</p><p>第八条 金融企业申报核销呆账,必须提供以下材料:</p><p>(一)借款人或者被投资企业资料,包括呆账核销申报表(金融企业制作填报)及审核审批资料,债权、股权发生明细材料,借款人(持卡人)、担保人和担保方式、被投资企业的基本情况和现状,财产清算情况等。</p><p>(二)经办行(公司)的调查报告,包括呆账形成的原因,采取的补救措施及其结果,对借款入(持卡人)和担保人具体追收过程及其证明,抵押物(质押物)处置情况,核销的理由,债权和股权经办人、部门负责人和单位负责人情况,对责任人进行处理的有关文件等。</p><p>(三)第九至十一条要求的其他相关材料。</p><p>不能提供确凿证据证明的呆账,不得核销。</p><p>第九条 金融企业核销一般债权和股权呆账,必须提供以下材料:</p><p>(一)符合第四条第(一)项的,提交破产、关闭、解散证明、撤销决定文件和财产清偿证明。</p><p>(二)符合第四条第(二)项的,提交死亡或者失踪证明、财产或者遗产清偿证明。</p><p>(三)符合第四条第(三)项的,提交重大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证明、保险赔偿证明和财产清偿证明。</p><p>(四)符合第四条第(四)项的,提交县级及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销、吊销证明和财产清偿证明。</p><p>(五)符合第四条第(五)项的,提交县级及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查询证明和财产清偿证明。</p><p>(六)符合第四条第(六)项的,提交法院裁定证明和财产清偿证明。</p><p>(七)符合第四条第(七)项的,提交强制执行证明或法院裁定证明。</p><p>(八)符合第四条第(八)项的,提交法院裁定证明,金融企业和债务人签订的和解协议。</p><p>(九)符合第四条第(九)项的,提交法院驳回起诉的证明,或裁定免除债务人责任的判决书、裁定书或民事调解书;因权利凭证遗失无法诉诸法律的,提交台账、贷款审批单等旁证材料、追索记录、情况说明以及金融企业法律事务部门出具的法律意见书;因丧失诉讼时效无法诉诸法律的,提交金融企业法律事务部门出具的法律意见书。</p><p>(十)符合第四条第(十)项的,提交抵债资产接收、抵债金额确定证明和上述(一)至(九)项的相关证明。</p><p>(十一)符合第四条第(十一)项,提交垫款证明和上述(一)至(十)项的相关证明。</p><p>(十二)符合第四条第(十二)项的,提交被投资企业破产、关闭、解散证明、撤销决定文件、县级及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销、吊销证明和财产清偿证明,或破产清算证明、被投资企业财务状况证明,投资期证明等。</p><p>(十三)符合第四条第(十三)项的,提交资产处置方案、监管部门批复同意处置方案的文件、出售转让合同(或协议)、成交及入账证明和资产账面价值清单。</p><p>(十四)符合第四条第(十四)项的,提交追索记录,包括电话追索、信函追索和上门追索等原始记录,并由经办人和负责人共同签章确认。</p><p>(十五)符合第四条第(十五)项的,提交抵押情况证明,抵押物处置证明,追索记录,包括电话追索、信函追索和上门追索等原始记录,并由经办人和负责人共同签章确认。</p><p>(十六)符合第四条第(十六)项的,提交公检法部门出具的法律证明材料。</p><p>(十七)符合第四条第(十七)项的,提交中小企业或涉农贷款分类证明,追索记录。</p><p>(十八)符合第四条(十八)项的,提交国务院批准文件。</p><p>第十条 金融企业核销银行卡透支款项呆账,必须提供以下材料:</p><p>(一)符合第五条第(一)项的,提交法院破产证明和财产清偿证明;</p><p>(二)符合第五条第(二)项的,提交死亡或失踪证明和财产或遗产清偿证明;</p><p>(三)符合第五条第(三)项的,提交重大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证明、保险赔偿证明和财产清偿证明。</p><p>(四)符合第五条第(四)项的,提交有关管理部门批准持卡人关闭的文件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销持卡人营业执照的证明。</p><p>(五)符合第五条第(五)项的,提交法院裁定证明和财产清偿证明。</p><p>(六)符合第五条第(六)项的,提交诉讼判决书或仲裁书、强制执行书、和解协议。</p><p>(七)符合第五条第(七)项的,提交法院驳回起诉的证明,或裁定免除债务人责任的判决书,裁定书或民事调解书;因权利凭证遗失无法诉诸法律的,提交相关旁证材料、追索记录,情况说明以及金融企业法律事务部门出具的法律意见书;因丧失诉讼时效无法诉诸法律的,提交金融企业法律事务部门出具的法律意见书。</p><p>(八)符合第五条第(八)项的,提交公检法部门出具的法律证明材料。</p><p>(九)符合第五条第(九)项的,提供追索记录,包括电话追索、信件追索和上门追索等原始记录,并由经办人和负责人共同签章确认。</p><p>(十)符合第五条第(十)项的,提供追索记录,包括电话追索、信件追索和上门追索等原始记录,并由经办人和负责人共同签章确认,并可以采用提供客户清单方式经有权人审批同意后核销。</p><p>第十一条 金融企业核销助学贷款呆账,必须提供以下材料:</p><p>(一)符合第六条第(一)项的,提供法院关于借款人死亡或失踪的宣告;或公安部门、医院出具的借款人死亡证明;或司法部门出具的借款人丧失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证明;或县级以上医院出具的借款人丧失劳动能力的证明;对助学贷款抵押物(质押物)处置和对担保人追索的情况。</p><p>(二)符合第六条第(二)项的,提供法院判决书或法院在案件无法继续执行时作出的法院终结裁定书;对助学贷款抵押物(质押物)处置和对担保人追索的情况。</p><p>(三)符合第六条第(三)项的,提供金融企业确定有效追索期限报主管财政部门备案的文件;对抵押物(质押物)处置情况和对担保人追索记录。</p><p>申报核销无担保国家助学贷款的,应提供对债务人的追索记录,无需提供对助学贷款抵押物(质押物)的处置和对担保人追索情况的材料。</p><p>第十二条金融企业核销呆账,应按本办法规定提供财产清偿证明等外部法律证据。但因职工安置等特殊原因,法院不能出具财产清偿证明等相关文件的,金融企业可凭相关政府部门出具的证明,以及内部清收报告、法律意见书进行核销。清收报告和法律意见书必须经相关人员签章确认。</p><p>内部清收报告应包括债务人和担保人的基本情况、形成呆账的原因、采取的补救措施、债务追收过程、对责任人的处理情况等。</p><p>金融企业法律意见书应由金融企业内部法律部门出具,就被核销债权进行的法律诉讼情况进行说明,包括诉讼过程、结果等;未涉及法律诉讼的,应说明未诉讼理由。</p><p>第十三条债务人在同一金融企业的多笔贷款,若担保人和担保条件完全相同,只要其中一笔贷款经过该金融企业诉讼并取得了无财产执行的法院终结或终止(中止)裁定,或虽有财产但难以或无法执行的法院终结或终止(中止)裁定,该债务人的其余各笔贷款可以依据法院的裁定和内部清收报告及法律意见书核销。</p><p>第十四条债务人在不同金融企业的多笔贷款,若担保人和担保条件完全相同,只要其中一个金融企业经过诉讼并取得了无财产执行的法院终结或终止(中止)裁定,或虽有财产但难以或无法执行的法院终结或终止(中止)裁定,其他金融企业可以依据法院的裁定和内部清收报告及法律意见书核销该债务人的有关债权。</p><p>第十五条金融企业发生的呆账,提供确凿证据,经审查符合规定条件的,应随时上报,随时审核审批,及时从计提的呆账准备中核销。金融企业不得隐瞒不报、长期挂账和掩盖不良资产。</p><p>第十六条金融企业发生的呆账,经逐级上报,由金融企业总行(总公司)审批核销。对于小额呆账,可授权一级分行(分公司)审批,并上报总行(总公司)备案。总行(总公司)对一级分行(分公司)的具体授权额度根据内部管理水平确定,报主管财政机关备案。一级分行不得再向分支机构转授权。</p><p>第十七条金融企业核销呆账,必须严格履行审核、审批手续,并填报呆账核销申报表。上级行(公司)接到下级行(公司)的申报表,应当组织有关部门进行严格审查和签署意见。</p><p>第十八条 除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外,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包括债务人不得干预、参与金融企业呆账核销运作。</p><p>第十九条 下列债权或者股权不得作为呆账核销:</p><p>(一)借款人或者担保人有经济偿还能力,金融企业未按本办法规定,履行所有可能的措施和实施必要的程序追偿的债权。</p><p>(二)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各种形式逃废或者悬空的金融企业债权;</p><p>(三)因行政干预造成逃废或者造成悬空的金融企业债权。</p><p>(四)金融企业未向借款人和担保人追偿的债权。</p><p>(五)其他不应当核销的金融企业债权或者股权。</p><p>第四章 呆账核销的管理与监督</p><p>第二十条金融企业必须建立呆账责任认定和追究制度。每核销一笔呆账,必须查明呆账形成的原因,对确系主观原因形成损失的,应明确相应的责任人,包括经办人、部门负责人和单位负责人。特别要注意查办因决策失误、内控机制不健全等形成损失的案件。对呆账负有责任的人员,视金额大小和性质轻重进行处理。涉嫌违法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p><p>金融企业要完善呆账核销授权机制,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职责,要按照有关会计制度和核销的有关要求,健全呆账核销制度,规范呆账核销程序,及时核销已认定呆账,并防范虚假核销。</p><p>金融企业总行(总公司)必须按照呆账发生和呆账核销审批的有关情况建立呆账责任人名单汇总数据库,以加强呆账核销的管理。</p><p>第二十一条金融企业必须建立呆账核销责任追究制度。对呆账没有确凿证据证明,或者弄虚作假向审核或审批单位申报核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视金额大小和性质轻重进行处理。虚假核销造成损失的,对责任人给予撤职或降级及以上级别(含降级)的处分,并严肃处理有责任的经办人员。涉嫌违法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置。</p><p>未经过责任认定程序而予核销的,应当追究批准核销呆账的负责人的责任。</p><p>对应当核销的呆账,由于有关经办人、部门负责人和单位负责人的责任原因而不核销、隐瞒不报、长期挂账的,应对有关责任人进行处理或者处罚。</p><p>第二十二条金融企业应建立责任追究工作报告制度,及时向各监管部门报告责任追究工作,对违规违纪行为,必须在认定责任人后2周内进行处理,处理结果在1周内书面向各监管部门报告。</p><p>第二十三条对已被金融企业处理的责任人,金融企业应视情节轻重,限制内部任用;对责任人继续任职或录用的金融机构,监管部门将予以重点检查,以防范风险。</p><p>第二十四条金融企业对呆账认定和核销过程中发现的各类违规违纪行为,不追查、不处理或隐瞒不报的,一经发现,监管部门将依照有关法规给予处罚。</p><p>第二十五条 金融企业必须建立呆账核销保密制度。金融企业按照规定核销呆账,应当在内部进行运作,做好保密工作。</p><p>除下列法律法规规定债权与债务或投资与被投资关系已完全终结的情况外,已核销的呆账作“账销案存”处理,应当建立呆账核销台账和进行表外登记,单独设立账户管理和核算,并按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加强呆账核销的档案管理,有关情况不得对借款人和担保人披露。</p><p>法律法规规定债权与债务或投资与被投资关系已完全终结的情况包括:</p><p>1.列入国家兼并破产计划核销的贷款;</p><p>2.经国务院专案批准核销的债权;</p><p>3.法院判决终结执行或法院裁定免除责任,并且了结全部债权债务关系的债权;</p><p>4.法院裁定通过重整计划或和解协议,根据重整计划或和解协议核销的债权,在重整计划或和解协议执行完毕后;</p><p>5.自法院裁定破产案件终结之日起已超过2年的债权。</p><p>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国务院批准,一律不得对外披露金融企业内部呆账核销安排和实际核销情况。金融企业实际呆账核销金额按国家规定对外披露。监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保守金融企业的商业秘密。</p><p>第二十六条金融企业必须建立呆账核销后的资产保全和追收制度。除法律法规规定债权与债务或投资与被投资关系已完全终结的情况外,金融企业对已核销的呆账继续保留追索的权利,并对已核销的呆账、贷款表外应收利息以及核销后应计利息等继续催收。</p><p>第二十七条审批核销呆账的总行(总公司)应当对核销后的呆账以及应当核销而未核销的呆账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和处罚;通过检查,审查规章制度执行情况,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提高呆账核销工作质量,并有效保全资产,切实提高资产质量。</p><p>第二十八条各级财政部门负责对同级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的事后监督和管理。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负责对当地中央直属国有金融机构分支机构呆账核销的监督管理。每年累计检查覆盖面原则上应不低于金融企业当年核销呆账金额的20%。</p><p>金融企业在会计年度终了后1个月内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上年度呆账核销情况,包括核销金额、分项目核销情况等。其中,中央金融企业将核销情况报送财政部,中央金融企业在各地分支机构报送财政部驻当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地方金融企业报送同级财政部门。</p><p>各级财政部门和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对不符合规定条件、没有确凿证据证明和弄虚作假核销呆账,以及应当核销呆账而不核销、隐瞒不报、长期挂账等不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应当及时进行制止和纠正,除按照有关规定对金融企业进行处理和处罚外,要责成金融企业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并将有关情况在金融企业范围内进行通报。</p><p>第五章 附 则</p><p>第二十九条 金融企业可以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办法,报主管财政部门备案。</p><p>第三十条本办法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财政部印发的《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2008修订版)》(财金[2008]28号)同时废止。</p>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10-08-09
文号:财金[2010]21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国发[2010]28号 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

<p>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p><p>  产业转移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的有效途径,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当前,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在全国范围内优化产业分工格局。为进一步指导中西部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完善合作机制,优化发展环境,规范发展秩序,现提出以下意见:</p><p>  一、总体要求&nbsp;</p><p>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分工调整的重大机遇,以市场为导向,以自愿合作为前提,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改善投资环境,促进产业集中布局,提升配套服务水平;着力在承接中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着力加强环境保护,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着力引导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加快城镇化步伐;着力深化区域合作,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实现东中西部地区良性互动,逐步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增强中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p><p>  (二)基本原则。</p><p>  ——坚持市场导向,减少行政干预。遵循市场规律,尊重各类企业在产业转移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注重规划和政策引导,改善投资环境,完善公共服务,规范招商引资行为。</p><p>  ——坚持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立足比较优势,合理确定产业承接发展重点,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引导产业集聚,推动重点地区加快发展。</p><p>  ——坚持节能环保,严格产业准入。加强生态建设,注重环境保护,强化污染防治,严禁污染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转入;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产业承载能力。</p><p>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突破发展瓶颈,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强区域互动合作,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实现良性竞争、互利共赢。</p><p>  二、因地制宜承接发展优势特色产业</p><p>  依托中西部地区产业基础和劳动力、资源等优势,推动重点产业承接发展,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p><p>  (三)劳动密集型产业。承接、改造和发展纺织、服装、玩具、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其吸纳就业的作用。引进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先进技术工艺的企业,吸引内外资参与企业改制改组改造,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管理模式,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建设劳动密集型产业接替区。</p><p>  (四)能源矿产开发和加工业。积极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大力发展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和精深加工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在有条件的地区适当承接发展技术水平先进的高载能产业。加强资源开发整合,允许资源富集地区以参股等形式分享资源开发收益。</p><p>  (五)农产品加工业。发挥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和产业资本,承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p><p>  (六)装备制造业。引进优质资本和先进技术,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发展壮大一批装备制造企业。积极承接关联产业和配套产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提高基础零部件和配套产品的技术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所需的重大成套装备制造,提高产品科技含量。</p><p>  (七)现代服务业。适应新型工业化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形势,大力承接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积极培育软件及信息服务、研发设计、质量检验、科技成果转化等生产性服务企业,发展相关产业的销售、财务、商务策划中心,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依托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及省会等中心城市,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培育和建立服务贸易基地。</p><p>  (八)高技术产业。发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承接发展电子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创新要素对接,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研发中心,支持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产业“孵化园”,促进创新成果转化。</p><p>  (九)加工贸易。改善加工贸易配套条件,提高产业层次,拓展加工深度,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加快形成布局合理、比较优势明显、区域特色鲜明的加工贸易发展格局。发挥沿边重点口岸城镇区位和资源优势,努力深化国际区域合作,鼓励企业在“走出去”和“引进来”中加快发展。</p><p>  三、促进承接产业集中布局</p><p>  加强规划统筹,优化产业布局,引导转移产业向园区集中,促进产业园区规范化、集约化、特色化发展,增强重点地区产业集聚能力。</p><p>  (十)引导转移产业向园区集中。把产业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加强园区交通、通信、供水、供气、供电、防灾减灾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综合配套能力,引导转移产业和项目向园区集聚,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发挥园区已有重点产业、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吸引产业链条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提升产业配套能力,促进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p><p>  (十一)规范发展产业园区。统筹规划产业园区建设,合理确定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形成布局优化、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特色明显的产业园区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产业园区扩区升级。支持发展条件好的产业园区拓展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相融合。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园区,大力推进园区整合发展,避免盲目圈地布点和重复建设,防止一哄而起。</p><p>  (十二)发挥重点地区引领和带动作用。按照推动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在中西部地区着力培育和壮大一批承载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经济实力雄厚的重点经济区(带),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发挥规模效应,提高辐射带动能力。</p><p>  四、改善承接产业转移环境</p><p>  完善基础设施保障,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破地区封锁,消除地方保护,为承接产业转移营造良好的环境。</p><p>  (十三)完善承接地交通基础设施。加强区域间交通干线和区域内基础交通网建设,加快发展多式联运,构建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物流基础设施资源整合和有效利用,完善现代物流体系,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p><p>  (十四)强化公共服务支撑。发展跨区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完善公共信息、公共试验、公共检测、技术创新等服务平台,规范发展技术评估、检测认证、产权交易、成果转化等中介机构。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区域间信用信息共享机制。</p><p>  (十五)改善营商环境。规范政府行为,防止越位和错位,不得采取下硬性指标等形式招商引资,清理各种变相优惠政策,避免盲目投资和恶性竞争。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推进依法行政,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法制环境,保障投资者权益。</p><p>  五、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p><p>  将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依据,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p><p>  (十六)严把产业准入门槛。产业承接必须符合区域生态功能定位,严禁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和高耗能、高排放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转入,避免低水平简单复制。全面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承接项目的备案或核准严格执行有关能耗、物耗、水耗、环保、土地等标准,做好水资源论证、节能评估审查、职业病危害评价等工作。加强承接产业转移中的环境监测。</p><p>  (十七)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耕地资源保护,防止在承接产业转移中侵占基本农田。制定相关行业建设用地控制标准,推广多层标准厂房建设,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用地密度。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建立和推行用水定额管理制度,大力提高废污水处理回用率。鼓励企业采用节能、节水、节材、环保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生产流程及实施相关项目建设,降低单位产出的能源资源消耗。鼓励和支持承接产业转移园区发展循环经济。</p><p>  (十八)加大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产业园区污染集中治理,建设污染物集中处理设施并保证其正常运行,实现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大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力度。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实现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完善节能减排指标、监测和考核体系。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着力改善生态环境。</p><p>  六、完善承接产业转移体制机制</p><p>  完善政府管理与服务,提高行政效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区域合作向纵深发展,创新产业承接模式,探索建立合作发展、互利共赢新机制。</p><p>  (十九)深化行政管理和经济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审批,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效率。推动相关行政许可跨区域互认,做好转移企业工商登记协调衔接。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发展和完善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加快资源型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p><p>  (二十)创新园区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鼓励中西部地区通过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与东部沿海地区合作共建产业园区,积极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支持中西部毗邻地区之间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资源整合、联动发展。</p><p>  (二十一)加强区域互动合作。推动建立省际间产业转移统筹协调机制、重大承接项目促进服务机制等,引导和鼓励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搭建产业转移促进平台。提升各类大型投资贸易会展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在中西部条件较好的地方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充分发挥其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做好产业转移与对口支援、对口帮扶工作的衔接。</p><p>  七、强化人力资源支撑和就业保障</p><p>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强人才开发和就业服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p><p>  (二十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加快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步伐,健全职业教育培训网络,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推进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落实就读中等职业学校逐步免学费政策和职业培训补贴政策。支持职业院校面向产业转移需要,新增和调整相关专业,定向培养中高级技工和熟练工人。落实农民工培训补贴政策,切实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p><p>  (二十三)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鼓励各地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建设适合农民工租住的住房,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机制。</p><p>  (二十四)引进高层次人才。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使用、激励和服务保障机制,积极为高层次人才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推动人才合理流动,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吸引东部沿海地区和海外高层次人才根据本人意愿在中西部地区落户。</p><p>  八、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p><p>  为进一步改善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引导和支持产业有序转移和科学承接,在财税、金融、投资、土地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p><p>  (二十五)财税政策。中央财政通过加大转移支付等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改善民生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化产业承接环境。对中西部地区符合条件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公共基础设施项目贷款实施财政贴息。对投资中西部地区国家鼓励类产业和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的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按规定免征关税。完善和规范物流企业营业税差额纳税办法。</p><p>  (二十六)金融政策。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产业转移项目提供信贷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东部地区企业并购、重组中西部地区企业提供支持。支持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参与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的投融资活动。鼓励和引导外资银行到中西部地区设立机构和开办业务。有序推进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企业集合债券和上市融资。</p><p>  (二十七)产业与投资政策。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强化对产业转移的引导和支持。根据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实际,研究制定差别化产业政策,适当降低中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门槛,适当下放核准权限。根据《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修订情况,加快修订《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增加劳动密集型产业类别。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业转移项目,根据权限优先予以核准或备案。支持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鼓励省级技术改造等财政专项资金优先用于符合条件的产业转移项目。支持中西部地区根据产业发展和自主创业的需要,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p><p>  (二十八)土地政策。在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新增建设用地年度计划指标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产业园区建设用地指标。严格执行工业用地最低出让价标准,进一步完善体现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最低价标准实施政策。探索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和年租制度。</p><p>  (二十九)商贸政策。支持在条件成熟的地区设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或保税监管场所。支持有条件的沿边地区设立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培育和建设一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对加工贸易重点企业给予贷款支持。加大对“大通关”建设和口岸建设的支持力度,推进中西部地区与东部省份的区域通关改革。</p><p>  (三十)科教文化政策。鼓励东部地区转让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跨区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中西部地区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对产业园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知识产权运用以及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的支持力度,提高集成创新和再创新能力。鼓励东部地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与中西部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在中西部地区建立研发机构和中试基地。支持中西部地区高等学校提升人才培养与创新服务能力,结合产业转移重点办好特色专业。支持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振兴发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p><p>  引导和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大任务。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工作指导,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中西部地区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完善各项配套措施,有序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加强协作配合,在政策实施、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支持,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推动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健康开展。                         </p>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10-08-31
文号:国发[2010]28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1... 932933934935936937938939940941942 1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