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国税函[2002]887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中国龙江森工集团缴纳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黑龙江省地方税务局:

  近接中国龙江森工(集团)总公司《关于继续实行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办法的请示》(龙森财字[2002]33号),请求继续执行汇总纳税政策。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大型企业集团征收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4]27号)等有关规定,现将该集团2002年度缴纳所得税问题通知如下:

  一、同意中国龙江森工集团所属全资控股的95家成员企业(名单附后),在2002年度由其母公司中国龙江森工(集团)总公司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合并缴纳企业所得税。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汇总合并纳税企业实行统一计算、分级管理、就地预交、集中清算所得税问题的补充通知》(国税函[2002]226号),该集团所属三级企业合并纳税范围问题,由你局研究决定。

  二、中国龙江森工集团所属合并纳税成员企业应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汇总(合并)纳税企业实行统一计算、分级管理、就地预交、集中清算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1]13号)规定,按应纳税额60%就地预交所得税。

  三、中国龙江森工集团所属合并纳税成员企业,在企业改组、改制或资产重组过程中,因股权发生变动而变成非全资控股的企业,经当地税务机关确认后,从股权发生变化年度起,就地缴纳企业所得税。

  四、中国龙江森工集团所属合并纳税成员企业。应按照国家税务总局有关规定,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报送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和相关会计报表,接受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检查和监管;当地主管税务机关应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统一规定,认真受理企业的纳税申报,切实履行纳税检查和监管职责。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02-09-29
文号:国税函[2002]887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国税函[2002]405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2002年2月认证系统和稽核系统提供发票选票准确率情况的通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

  为进一步提高金税工程的运行质量,及时掌握、分析金税工程各系统的运行情况,总局通过监控台,对2月份全国委托收到的认证系统、稽核系统提供发票选票准确率情况进行了统计,现将统计结果予以通报。

  一、2月份情况

  2月份认证系统提供发票选票准确率比前几个月有所下降,稽核系统提供发票选票准确率略有上升(2月份分省认证系统提供发票选票准确率见附件1,2月份分省稽核系统提供发票选票准确率见附件2,地市级、区县级认证系统、稽核系统提供发票选票准确率见金税工程技术支持网站130.9.1.248)。

  (一)2月份全国认证系统提供发票选票准确率为28.83%(2001年11月31.33%,12月41.96%,2002年1年为46.62%)。

  (二)2月份全国稽核系统提供发票准确率为47.17%(2001年11月30.29%,12月36.44%,2002年1月42.33%)。

  二、存在问题

  2月份,全国认证系统、稽核系统提供发票选票准确率还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一些省(区、市)国税局认证系统、稽核系统提供发票选票准确率甚至为0。当前影响认证系统、稽核系统选票准确率主要原因是:

  (一)认证系统提供

  1、认证不符

  造成认证不符的主要原因有:A、纳税人使用防伪税控开票子系统操作失误,有的将受票方纳税人识别号、金额、税额等各要素填开错误,有的发票错位填开,密码区号码与发票号码不符;B、个别售票税务机关使用发票发售系统时,因操作失误造成提供给纳税人的发票电子信息与实物发票上的代码、号码不一致,造成认证不符;C、认证装置扫描明文出现扫描错误,个别税务机关认证岗位未进行人工干预就直接定性为“认证不符”,误入协查系统;D、部分税务机关未严格按照规定界定认证不符发票范围,降低了选票准确率。

  2、密文有误

  造成密文有误的原因有:A、纳税人开票时打印机故障造成密文有误;B、个别纳税人未能妥善保管发票,将发票折损或在密文区签写文字;C、密码输入错位;D、认证装置扫描密文区时出现扫描错误,个别税务机关认证岗位未在密文编辑框中将扫描密文与实物发票上的打印密文进行交互编辑,就直接定性为“密文有误”,误入协查系统;E、售票系统软件原因使个别局售出的发票版本号在认证时发生错误。

  (二)稽核系统

  1、比对不符

  造成比对不符的主要原因有:A、纳税人在开具发票后纳税人识别号变化,形成稽核比对不符;B、税务机关售票时将发票代码输错,造成稽核系统在清分比对过程中,出现比对不符的发票;C、购货方登记号中小写x在认证时变成大写X;D、加油站晚间开票,退出时为零时后,产生日期相差一天。

  2、属于失控

  造成失控的主要原因有:A、个别纳税人在税控机出现故障时,擅自安装税控软件,未及时升级,税务机关误操作,导致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失控;B、个别税务机关为达到100%采集率,将未采集到的发票,擅自做失控处理

  3、属于作废

  造成作废的主要原因有:A、销售方未收回抵扣联时将发票报作废,又重新开票,纳税人已手工填报纳税;B、经营双方在开具发票后业务发生变化,而系统内信息没有及时变更;C、纳税人操作人员由于操作失误将正常发票作废;D、个别税务机关误将不属于本地的专用发票出售给纳税人,发现后在稽核系统中将发票全部作废,导致发票所属地区的纳税人开出的同号发票全部作废,受票方无法抵扣税款。

  4、缺联

  造成缺联的主要原因有:A、稽核系统一般纳税人信息不全、错误或纳税人变更而税务机关信息采集不及时造成缺联;B、开票纳税人自行作废且未报税,受票方认证后,造成缺联。

  三、几点要求

  认证系统、稽核系统提供发票选票准确率偏低,影响了金税工程的整体运行质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总局要求各地认证系统、稽核系统提供发票选票准确率至少要达到85%,因此,各地税务机关要充分重视这项工作,抓紧时间,尽快研究提出解决措施。

  (一)进一步加大查处力度。各地税务机关对受托协查发票要认真组织协查,要进一步加大对涉税案件的查处力度。此外,对违犯《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规定》的行为要严格进行查处。

  (二)建立健全制度。要提高认证系统、稽核系统的选票准确率,必须进一步加强管理,包括对纳税人和税务机关干部的管理,要从建立健全制度入手,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三)加强对纳税人和税务机关操作人员的培训。认证系统和稽核系统提供的涉嫌违规发票相当部分是由于纳税人和税务机关操作错误。因此,应切实加强对纳税人和税务机关相关操作人员的培训,减少操作失误。

  附件:1、分省认证系统提供发票(选票准确率)汇总统计表(略)

  2、分省稽核系统提供发票(选票准确率)汇总统计表(略)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02-05-13
文号:国税函[2002]405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国税发[2002]127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清理检查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及执行情况的通知

 为贯彻全国增收节支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总局统一部署,加强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决定对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及其执行情况进行一次清理检查。现就有关工作要求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清理检查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极其执行情况的重要意义

  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是国家根据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需要和宏观经济调控总体目标制定的税收激励措施。切实执行好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规范落实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各个环节的管理程序,是新形势下做好企业所得税管理工作,保证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发挥作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各级税务机关执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总体情况是比较好的,基本能够按照依法治税原则的要求,认真落实统一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抵制违反统一规定擅自制定优惠政策的行为,不断规范执行程序。但是,在政策执行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地区越权擅自制定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有的地区对纳税人享受优惠政策的资格认定标准掌握不严、审批程序不规范、后续管理不到位等等,客观上导致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规定和执行尺度不统一、影响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积极作用。

  为了贯彻落实依法治税原则,整顿规范税收秩序,落实所得税收入分享体制改革,以及适应我国加入WTO的需要,各级税务机关必须坚持依法治税,保持税收政策的统一性和执行政策的规范性,同时,认真贯彻全国增收节支工作会议要求,进一步加强税收征收管理,确保完成全年税收任务。按照以上要求,开展清理检查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工作,核实纳税人享受优惠政策的资格,杜绝越权减免所得税,规范优惠政策执法程序,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当前一项十分迫切的工作,各级税务机关一定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角度来认识这项工作,切实抓出成效。

  二、清理检查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及执行情况的重点内容

  重点清理各地在国家统一税收政策之外越权自行制定的地区性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以及检查企业所得税纳税人享受优惠政策的资格及减免税管理程序是否符合规定。主要内容如下:

  (一)高新技术企业。享受减免税优惠的企业是否符合高新技术企业条件,是否按规定进行年检;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外的高新技术企业是否“搭车”享受优惠政策;是否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非高新技术企业减免了所得税;减免税期限是否符合规定;税率是否按规定执行;等等。

  软件企业是否持有有关部门认定证书,税务机关是否参加年检;软件企业技术人员、销售收入的比例是否符合规定条件;软件企业获利年度是否经过核实;是否属于2000年7月1日以后新办的软件企业。

  (二)新办第三产业企业。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的第三产业企业是否符合新办标准;是否将新办金融、保险、房地产企业纳入免税范围;是否对为农业生产服务行业经营生产资料的所得减免了税收;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四技收入”是否符合政策标准,是否通过技术市场管理;是否对不符合优惠条件的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收入减免了所得税;非咨询业企业是否比照咨询业减征了所得税;减免税期限是否符合规定;等等。

  (三)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安置人员比例是否符合规定;安置的人员是否超越现行政策规定人员范围;劳服人员是否在多家企业任职;减免税期限是否符合规定;是否有假停业、假新办的企业重复享受优惠政策;等等。

  (四)校办企业。享受所得税优惠的企业是否符合校办企业条件;是由学校出资自办还是其他企业挂靠或与其他企业、个人联营,是否被承包、承租、转让经营,学校是否直接负责经营管理,经营收入如何分配,是否属于校办工厂和农场;是否对学校出版社、商场、建筑公司减免了所得税;举办企业的学校是否属于教育部门所办普教性学校;优惠政策认定及年检是否规范,税务机关是否参与年检等。

  (五)社会福利企业。安置残疾人员比例是否符合规定;残疾职工是否有适当劳动岗位;残疾人员职工是否多企业兼职;是否建立“四表一册”;是否按规定参加年检等。

  (六)其他有关优惠政策。重点对享受优惠政策的条件进行清理检查。

  (七)减免税管理是否纳入所得税规范化管理工作,减免税管理的程序、管理权限的设置是否符合国家税务总局《企业所得税减免税管理办法》(国税发[1997]99号)有关规定,各地是否及时报送减免税统计资料;“老、少、边、穷”地区新办企业及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减免中央企业的所得税是否按审批权限上报总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增加和细化上述清理检查工作的重点内容。

  三、清理检查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及其执行情况的总体要求

  (一)税务机关要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地方违反国家统一政策规定越权自定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应立即停止执行,去年已取消的自定所得税优惠政策不得反弹。税务机关应通过正常渠道提请地方政府纠正其自定的所得税优惠政策,暂时得不到纠正的,要逐级向国务院财税主管部门反映情况。接到本通知后不停止执行越权自定的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将通报批评并按有关规定处理。

  (二)各级税务机关的领导要对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及其执行情况进行清理检查的工作给予足够重视,统一安排,周密部署,迅速行动,抽调精兵强将认真做好有关工作。各级税务机关要认真负责、全程管理,通过清理检查促进收入,及时组织税款入库。清理检查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及时向总局反映。

  (三)清理检查要严格贯彻依法治税原则,实事求是,以现行统一政策及规定程序为依据。国家规定的所得税优惠政策要落实到位,依法减免,保障纳税人合法税收权益。对于正在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的企业,应逐户从严核实其是否符合享受所得税优惠的条件,对不符合条件的,要取消其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的资格并追缴已减免的税款。

  (四)清理检查工作从10月份开始12月中旬结束。清理检查工作结束后要进行认真总结,形成文字总结报告,说明清理检查工作的做法、以前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以及执行当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办法、清理检查工作取得的实际效果,并填写本通知所附的《清理检查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及执行情况统计表》,12月底前将总结报告和统计表一并以正式文件报送总局。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02-09-30
文号:国税发[2002]127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国税函[2002]890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等社会力量向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的公益救济性捐赠税前扣除问题的通知

失效提示: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公布全文失效废止、部分条款失效废止的税收规范性文件目录的公告,本法规全文废止。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核准同意,在民政部注册登记的非营利性社团组织,其宗旨是发掘、保护、弘扬、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广泛联络海内外友好人士,寻求合作伙伴,努力募集资金,用于资助、扶持和发展文化事业,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国务院《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国发[2000]41号)的有关规定,现对企业等社会力量通过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的公益、救济性捐赠税前扣除问题通知如下:

  一、企业等社会力量通过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对下列宣传文化事业的捐赠,企业所得税纳税人捐赠额在年度应纳税所得额10%以内的部分,可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个人所得税纳税人捐赠额未超过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可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一)对国家重点交响乐团、芭蕾舞团、歌剧团、京剧团和其他民族艺术表演团体的捐赠。

  (二)对公益性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革命历史纪念馆的捐赠。

  (三)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捐赠。

  (四)对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所属的非生产经营性的文化馆或群众艺术馆接受的社会公益性活动、项目和文化设施等方面的捐赠。

  二、企、事业单位等通过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的其他公益、救济性捐赠,在年度应纳税所得额3%以内的部分,可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02-10-08
文号:国税函[2002]890号
时效性:全文失效

法规国税发[2002]65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国家税务局系统代扣代收代征手续费专项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

  为了加强国家税务局系统代扣、代收和代征手续费专项经费的管理,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代扣代收和代征税款手续费纳入预算管理的通知》(财预[2001]523号),以及国家有关法规和规章制度,结合国家税务局系统的实际情况,总局制定了《国家税务局系统代扣代收和代征税款手续费专项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国家税务总局

  二OO二年五月二十四日


国家税务局系统代扣代收和代征手续费专项经费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国家税务局系统(以下简称国税局系统)代扣、代收和代征手续费(以下简称“代征代扣手续费”)专项经费的管理,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代扣代收和代征税款手续费纳入预算管理的通知》(财预[2001]523号),以及国家有关法规和规章制度,结合国税局系统的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国税局系统各级国家税务局。

  第三条:“代征代扣手续费”专项经费是指国税局系统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其他规定,支付给扣缴义务人和代征人的代扣、代收和代征税款手续费的专项经费。

  第四条:各级国家税务局的财务部门负责“代征代扣手续费”专项经费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

  第二章 经费管理

  第五条:国税局系统文件支付的“代征代扣手续费”由中央财政在年度预算中安排。

  第六条:各级国税局财务部门以计征部门提供的下年代扣代缴和代征税款预计数为依据,按编制年度经费预算的要求编制“代征代扣手续费”专项经费年度预算,并逐级汇总上报。

  第七条:国家税务总局(以下简称总局)根据财政部核定的预算,批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以下简称省级国税局)“代征代扣手续费”专项经费年度预算。

  第八条:总局按照下管一级的财务管理体制,分季核拨“代征代扣手续费”专项经费。

  第九条:国税局系统当年支付的“代征代扣手续费”由总局与财政部在下年进行清算。同时,总局亦对各省级国税局当年支付的“代征代扣手续费”进行清算,不足部分在下年预算中弥补,结余部分扣减下年“代征代扣手续费”专项经费预算。

  第十条:代扣代收税款手续费应严格按照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2%比例执行;代征税款手续费按照代征协议中规定的比例支付(最高不得超过5%)。各级国税局财务部门应根据计征部门提供的《代征代扣税款结报单》原件和代征税款协议作为办理付款手续的原始凭证,同时,财务部门还应据实填写《代扣代收和代征税款手续费领款单》(格式附后)。

  第十一条:“代征代扣手续费”是支付给代收代扣和代征人的专项经费,应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第十二条:各级国家税务局应按照《国家税务局系统内部财务审计办法(试行)》(国税发[1999]92号)文件的规定,对“代征代扣手续费”专项经费进行审计监督。

  第十三条:对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有关规定,改变“代征代扣手续费”专项经费用途、虚列“代征代扣手续费”专项经费支出、扩大“代征代扣手续费”专项经费开支范围和标准,故意多付扣缴义务和代征人“代征代扣手续费”以取得回报以及“代征代扣手续费”专项经费结余未按规定结转下年的行为,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章 会计核算

  第十四条:在“拨入经费”的二级科目“项目支出经费”下设置三级科目“代征代扣专项”科目(编码4010203);在“拨出经费”的二级科目“项目支出经费”下设置三级科目“代征代扣专项”科目(编码5020203)。

  第十五条:收到上级拨入“代征代扣手续费”专项经费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拨入经费”的二级科目“项目支出经费”中的三级科目“代征代扣专项”。

  向下级拨出“代征代扣手续费”专项经费时,借记“拨出经费”的二级科目“项目支出经费”中的三级科目“代征代扣专项”。

  第十六条:发生“代征代扣手续费”专项经费支出时,借记“经费支出”的“代征代扣手续费”科目。

  第四章 附则

  第十七条:本办法自2002年1月1日起实行。原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按本办法执行。

  第十八条:各省级国税局可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第十九条:本办法由国家税务总局负责解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国家税务局系统代扣代收代征手续费专项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国家税务总局

  二OO二年五月二十四日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02-05-24
文号:国税发[2002]65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国税发[2002]64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国家税务局系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

  为了规范国家税务局系统事业单位的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总局制定了《国家税务局系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报告。


  附件:

国家税务局系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国家税务局系统(以下简称国税局系统)事业单位的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企业财务通则》,结合国税局系统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各级国家税务局所属独立核算的事业单位(以下简称事业单位)

  第三条 按经营性质和实行会计制度的不同,事业单位分成两类:

  (一)在事业活动中不以营利为主要目标,实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包括国税局系统所属院校、科研单位、机关服务中心等。

  (二)从事经营活动,实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包括国税局系统所属宾馆(含对外经营的培训中心、招待所等)、杂志社、印刷厂等。

  第四条 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坚持勤俭办事业的方针,注重资金使用效益。

  第五条 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合理编制单位预算,如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依法取得收入,努力节约支出,降低成本费用;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财务控制和监督。

  第六条 国税局系统事业单位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

  国家税务总局财务管理司负责国税局系统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

  各级国家税务局的财务部门负责本级所属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

  各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在本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由单位财务部门统一管理。

  第七条 事业单位应按照财政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和《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的规定,实施会计核算和会计电算化管理。

  第八条 事业单位应根据事业规模大小和财务工作任务的需要,单独设立财务机构或配备专职(兼职)的财务人员。

  第九条 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应遵守职业道德、廉洁奉公,并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财务人员分工要遵循会计和出纳分设、支票和印章分管、钱和物分管、职责和权限明确且能相互制约的原则。

  第二章 实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预算及收支管理

  第十条 预算是指事业单位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

  第十一条 实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

  事业单位要将全部收入包括财政补助收入和各项非财政补助收入与各项支出统一编制预算,报主管部门核定。

  对非财政补助收入不能满足支出的事业单位实行定额或定项补助。定额补助根据事业单位收支情况,按国家确定的行政事业单位开支标准,确定补助数额;定项补助根据事业单位收支情况,确定某项支出补助。

  对于有稳定的经常性收入,能够正常地实现以收抵支的事业单位,定额或定项补助可以为零。

  事业单位预算在经主管部门核定后,严格按预算执行,单位自求平衡,超支不补、结余留用。除特殊因素外主管部门不再追加经费。

  对非财政补助收入大于支出较多的事业单位,可以实行收入上缴的办法。

  第十二条 预算编制应收支平衡,不得编制赤字预算。

  第十三条 各事业单位应根据年度事业计划,编制预算指标建议数,经本单位领导审核后,报主管部门核定,由主管部门核定下达预算控制指标数。各事业单位根据主管部门下达的预算控制指标数和有关编制预算的要求,编制正式预算,报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由各事业单位财务部门据以执行。

  第十四条 各事业单位编报的预算,一经主管部门批准,即成为预算执行的依据。遇上级下达的事业计划、工作任务有大的调整,或国家政策、机构、人员发生大的变化,对预算影响较大,经报请主管部门核准,可予以调

  第十五条 收入管理。

  (一)收入是指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和其他活动,依法通过各种形式、各个渠道获得的非偿还性资金。收入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

  (二)各事业单位取得的各项收入应合法合规,并及时入账,不得私设小金库,账外设账。

  (三)各事业单位的各项收入必须全部纳入单位的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第十六条 支出管理。

  (一)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业务活动和其他活动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和损失。支出包括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上缴上级支出。

  (二)各事业单位从上级单位取得的有指定项目和用途并且要求单独核算的专项资金,应当按照上级单位的要求,定期向上级单位报告专项资金使用情况;项目完成后,应当报送专项资金支出决算和使用效果的书面报告,接受上级单位的检查和验收。

  (三)各事业单位的支出应当严格执行国家行政事业单位有关财务规章制度的开支范围及开支标准,建立健全财务报销制度。

  (四)各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及福利待遇标准应报主管部门批准,并据以执行。

  (五)各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开展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的实际需要实行内部成本核算办法。

  第三章 实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预算及收支管理

  第十七条 实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应实行自收自支、自负盈亏、按比例上缴管理费的预算管理办法。

  第十八条 各事业单位应按主管部门规定的时间上报年度财务收支计划。财务收支计划应包括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各项收入、成本费用开支、应缴各项税金及附加,上缴管理费计算比例和数额,经营利润目标等。年度财务收支计划经主管部门批准后,据以执行。

  第十九条 在年度财务收支计划执行过程中,因经营情况或机构、人员情况发生变化,对财务收支计划影响较大,需调整收入、支出计划和经营利润目标等,应报请主管部门核准。

  第二十条 各事业单位应在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合理地组织收入,依法缴纳各种税费。

  二十一条 各事业单位应按《企业财务通则》和同行业的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进行成本和费用核算。按规定的标准,提取工会经费、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交纳各项社会保障费。单位职工的工资及福利待遇标准报主管部门批准后,据以执行。

  第四章 结余和利润分配

  第二十二条 实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结余分配。

  (一)结余是指事业单位年度各项收入和支出相抵后的余额。对经营收支结余还应单独反映。

  (二)各事业单位按不超过结余的40%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剩余部分转入作为事业基金;事业基金用于弥补以后年度以单位收支差额,或根据事业发展需要集中或调剂使用;专项基金结存不参与结余分配,报主管部门批准后可结转下年继续使用。

  第二十三条 实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按《企业财务通则》和同行业的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利润分配。

  第五章 专用基金管理

  第二十四条 专用基金是指实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按照规定提取或设置有专门用途的资金,包括修购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医疗基金和其他基金。

  (一)修购基金按事业单位的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10%提取,在修缮费和设备购置费中列支(各列50%)后转入,用于固定资产的维修和购置的资金。

  (二)职工福利基金按结余的一定比例提取以及按其他规定提取转入,用于职工的集体福利设施、集体福利待遇的资金。

  (三)医疗基金,指未纳入公费医疗经费开支范围的事业单位,按照当地财政部门规定的公费医疗经费开支标准从收入中提取,并参照公费医疗制度有关规定用于职工公费医疗开支的资金。

  (四)其他基金,指按其他有关规定提取和设置的专用基金。

  第二十五条 专用基金的管理应遵循“先提后用、专款专用”的原则。各级专用基金必须按照规定的比例和来源渠道提取;在取得资金以后,按照规定的用途和使用范围安排开支,支出不得超出资金规模。

  第六章 资产管理

  第二十六条 国税局系统事业单位的资产是指事业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等。

  第二十七条 事业单位按所适用的会计和财务制度的规定,进行资产的会计核算和管理,并作具体规定如下:

  (一)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现金及各种存款的内部管理制度。对应收及暂付款项应当及时清理结算,不得长期挂帐;对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及暂付款项,要查明原因,分清责任,按有关财务制度的规定进行核销,核销后报主管部门备案。

  (二)事业单位应按照《国家税务局系统银行账户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开设银行账户,并报主管部门备案。单位内部各部门取得的各种收入,都要归口单位财务部门纳入预算管理,由单位财务部门统一开立账户,除另有规定外,单位其他非财务部门不得另设账户。

  (三)事业单位不得对外借出款项和借用账户,不得对外提供资产担保。

  (四)事业单位应按照国家及《国家税务局系统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年度内需要购置的固定资产,应编入年度预算中报主管部门审批;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国家税务局系统实行政府采购制度的通知》(国税发[2000]104号)的规定,属政府采购范围的项目,必须按有关规定进行招标采购;各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处置,原值达到规定审批标准的,必须经过主管部门审批后,按国家及国家税务总局有关固定资产的管理规定进行处置,固定资产的变价收入应当及时入帐。年终时应将本年固定资产处置结果汇总报主管部门备案。

  (五)实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实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按同行业企业财务制度的规定,计提折旧。

  第二十八条 对外投资是事业单位利用货币资金,实物、无形资产等方式向其他单位的投资。

  (一)实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除使用自筹资金购买国债外,不得进行其他方式的对外投资。

  (二)实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应报主管部门批准。以实物、无形资产对外投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资产评估。

  第七章 负债管理

  第二十九条 实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负债管理。

  (一)负债是指事业单位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算,需要以资产或者劳务偿还的债务。包括:借入款项、应付款项、暂存款项、应缴款项等。

  (二)各事业单位借入款项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借款时必须报主管部门批准。

  第三十条 实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按有关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做好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的财务管理。

  第三十一条 各事业单位要严格控制负债规模。对不同性质的负债分别管理,及时组织清理,保证在规定的期限内进行偿还、缴纳,不得长期挂帐。

  第八章 财务清算

  第三十二条 事业单位发生划转撤并时,应当进行财务清算。

  第三十三条 事业单位进行财务清算,应当成立财务清算机构,在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的监督指导下,按有关划转撤并财务清算的规定,对单位的财产、债权、债务等进行全面清理,编制财产目录和债权、债务清单,提出财产作价依据和债权、债务处理方法,报上级单位核准后处理。

  第三十四条 在进行财务清算工作中,要做好国有资产的移交、接收、划转和管理工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并妥善处理各项遗留问题。

  第九章 财务会计报告和财务分析

  第三十五条 实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单位的财务会计报告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收支情况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等;实行企业会计制度单位的财务会计报告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等。

  第三十六条 事业单位的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应按主管部门规定的格式和期限报出。实行企业会计制度单位的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在报送上级单位以前,应由中介机构进行审计,并附中介机构审计报告。

  第三十七条 事业单位应在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中,对本单位的财务状况进行财务分析。其中,实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单位的财务分析指标包括:经费自给率、人员支出比率、公用支出比率、资产负债率等;实行企业会计制度的单位应按企业财务分析的方法,如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等,对本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分析。

  第十章 财务监督

  第三十八条 各级国家税务局应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制度制度以及《国家税务局系统内部财务审计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对所属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进行审计、监督。

  第三十九条 各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会计监督,提高本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加强对内部承包单位的财务核算和管理,定期开展对本单位内部下属单位的财务审计、检查。

  第四十条 按照《国家税务局系统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办法(试行)》的规定,主管部门应对离任的事业单位负责人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第四十一条 对实行承包经营的事业单位,在签订承包经营合同之前和承包经营期结束时,主管部门应对承包经营事业单位进行内部财务审计。

  第四十二条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应接受财政、审计、税务等有关部门的指导、检查和监督。

  第十一章 附则

  第四十三条 国税局系统事业单位基本建设投资的财务管理,按照国家及国家税务总局有关规定办理。

  第四十四条 国税局系统事业单位的会计档案管理,按照财政部、国家档案局制定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执行。

  第四十五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税务局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并报国家税务总局备案。

  第四十六条 本办法由国家税务总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执行。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02-05-24
文号:国税发[2002]64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国税发[2002]49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代征代扣税款会计核算问题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为严格规范代征代扣税款的核算和代征代扣手续费的收支,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代扣代收和代征税款手续费纳入预算管理的通知》(财预[2001]523号),现将代征代扣税款手续费纳入预算管理后的有关税收会计核算问题明确如下:

  一、代征代扣税款的核算范围为:扣缴义务人按税法规定的要求已向税务机关办理申报和缴款手续的代扣代收税款;税务机关按照有利于税收控管和方便纳税的原则,根据税收征管制度规定签有委托代征协议的代征单位和个人(以下简称代征人)按协议的要求已向税务机关办理票款结报和缴款手续的代征税款。

  下列税收收入不得纳入代征代扣税款核算:

  (一)海关代征的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

  (二)税务机关(包括税务机关聘用的助征员)自收的现金税款(包括税收罚款、罚没收入、税款滞纳金等自收现金收入);

  (三)企业纳税人同城直接转帐缴纳的税款(包括罚款、罚没收入、税款滞纳金等转帐收入,不包括税务机关委托银行向异地企业托收的转帐税款);

  (四)未办理或未保存代扣代收税款申报材料和代征协议的。

  二、各税收会计入库单位和双重业务单位必须单独设置“代征代扣税款登记簿”,并下设“代扣代收”“委托代征”二类明细科目,以辅助帐形式分税种登记反映代征代扣税款征收情况。

  三、扣缴义务人代扣代收税款后,在按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代扣代收税款报告表或结报票款时,必须同时向税务机关填报“代征代扣税款结报单”。税收会计以结报单作为核算代扣代收税款和计付代扣手续费的原始凭证。

  代征人代征税款后,必须按代征协议规定的票款结报时间和要求,向主管税务机关填报“代征代扣税款结报单”并办理票款结报。税收会计以结报单作为核算代征税款和计付代征手续费的原始凭证。

  各入库单位和双重业务单位必须将代征代扣税款结算单按月单独装订成册,并按税收会计档案要求保存备查。

  四、为准确反映代征代扣税款征收情况,2002年税收会计报表中增设《代征代扣税款明细月报表》。从2002年8月份编报7月份税收会计报表起,各核算单位应根据“代征代扣税款登记簿”如实编报。同时,取消《入库税金明细月报表》中“其中:银行代征”、“其中:其他代征”和“其中:代扣代缴”三栏目。有关计算机表格及参数将通过广域网下发各地。

  五、各税务机关计会部门应根据代征代扣税款结报单定期分户、分税种汇总代征代扣税款数,提供本单位财务部门作为计付代征或代扣税款手续费的依据。

  凡是扣缴义务人和代征人未向税务机关报送代征代扣税款结报单的,税务机关不得向扣缴义务人和代征人支付代征代扣手续费。违规支付的,将按有关规定严肃追究责任。

  从2002年7月1日起,扣缴义务人和代征人代征代扣税款时,必须严格按照上述要求,向主管税务机关填报代征代扣税款报单,并据此核算代征代扣税款和支付代征代扣手续费;2002年7月1日前代征代扣的税款,扣缴义务人和代征人向税务机关领取手续费时,可由扣缴义务人和代征人向税务机关填报手续费领款申请单,并附实际代征代扣税款的有关申报或结报证明材料。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02-05-10
文号:国税发[2002]49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国税函[2002]408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检查2001年《涉外税务审计规程》实施情况的通知

  2001年是在涉外税务审计中全面实施《涉外税务审计规程》(以下简称《规程》)的第一年,为全面了解和掌握《规程》实施情况,总结经验,以进一步完善《规程》,切实提高涉外税务审计工作的绩效,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涉外税务审计中全面推行〈涉外税务审计规程〉的通知》(国税函[2001]282号)要求,总局决定2002年7至8月对《规程》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检查方法和时间。检查采取自查和抽查两种方法,各地于7月进行自查,总局于8月组织抽查。

  二、检查内容。检查内容主要包括:审计的企业户数、收入额情况;工作底稿、表证单书使用和管理情况;审计人员的培训情况。

  三、具体要求

  (一)高度重视。各地要充分认识对《规程》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既是对各地工作业绩的考核,也是对《规程》本身的检验,目的是为了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因此,各地务必高度重视检查,实事求是,切忌浮夸。

  (二)认真自查。各地要认真自查,切忌走过场;通过检查要能够全面反映《规程》的实施情况,客观展示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要找出问题的成因,以及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并形成书面报告和《规程》实施情况检查统计表(见附件),于8月15日之前上报总局(国际税务司)。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02-05-13
文号:国税函[2002]408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国税函[2002]401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全国税务稽查人才库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为了规范全国税务稽查人才库的使用和管理,现将《全国税务稽查人才库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附件:

全国税务稽查人才库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全国税务稽查人才库管理,加大对重大税收违法案件查办力度,提高办案效率,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税务总局按照精干高效、指挥畅通、组织规范、保障有力的原则,在全国税务系统选拔一批稽查业务骨干建立全国税务稽查人才库,用于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税收专项检查、税务稽查案件的复查和重大税收违法案件的查办。

  第三条 全国税务稽查人才库由国家税务总局稽查局会同人事司共同管理。

  第四条 各地税务机关应当积极支持全国税务稽查人才库的建设,推荐优秀人员入人才库。

  第五条 全国税务稽查人才库人员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以下简称省级税务局)负责推荐,由国家税务总局稽查局会同人事司选定。省级税务局协助国家税务总局对本地区选入全国税务稽查人才库的人员进行考核。国家税务总局稽查局对选定的人员下达入选通知书。

  全国税务稽查人才库人员因工作变动等原因需作调整的,省级税务局应当及时上报国家税务总局进行调整。

  第六条 全国税务稽查人才库人员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品德;

  (二)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三)身体健康,年龄在45岁以下。

  优先选拔获得省级以上稽查能手称号的人员或者有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资格人员进入全国税务稽查人才库。

  第七条 全国税务稽查人才库人员原则上按照业务专长具体分类,每个人员可以兼具二个以上类别,但以其中一个类别为主。

  全国税务稽查人才库人员专业分类包括综合、增值税检查、个人所得税检查、企业所得税检查、进出口税收检查、涉外税收检查、反避税、计算机应用等。

  国家税务总局稽查局会同人事司建立全国税务稽查人才资料库。

  第八条 全国税务稽查人才库人员平时在原单位工作,国家税务总局稽查局可以优先调用。

  国家税务总局稽查局调用全国税务稽查人才库人员时,书面通知被调用人员所在地省级税务局。

  全国税务稽查人才库人员被调用期间,视同在原单位工作。

  第九条 国家税务总局稽查局可以调用全国税务稽查人才库人员查办下列案件:

  (一)中共中央、国务院等上级部门、领导批办的重大税收违法案件;

  (二)有关部门转办的重大税收违法案件;

  (三)国家税务总局领导批办的重大税收违法案件;

  (四)跨地区或者团伙性的重大税收违法案件;

  (五)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重大税收违法案件;

  (六)税务稽查案件复查;

  (七)税收专项检查;

  (八)国家税务总局认为其他需要调用稽查人才库人员查办的案件。

  国家税务总局可以组织全国税务稽查人才库人员进行稽查专题调研。

  第十条 调用全国税务稽查人才库人员由总局稽查局批准,调用人数在50人以上100人以下的,应报总局分管领导备案;调用人数在100人以上的,报总局分管领导批准。

  第十一条 全国税务稽查人才库人员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统一部署开展工作,涉案地税务局应当积极配合,并按照工作要求提供便利。

  第十二条 全国税务稽查人才库人员在调用执行工作任务期间,使用国家税务总局统一填发的税务检查证,任务结束后税务检查证交回总局稽查局保管。

  第十三条 国家税务总局及各地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对全国税务稽查人才库人员实行分类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思想、计算机应用、法律知识、办案查账业务技能等。

  各地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要求制订并实施人才库人员的培训计划,采取多种形式的培训,考核、测试人才库人员学习情况和业务能力。

  第十四条 对调用的全国税务稽查人才库人员,国家税务总局或者国家税务总局稽查局将结合其执行具体工作任务时的表现作出书面鉴定,交给其所在工作单位。

  第十五条 对国家税务总局调用期间工作成绩显著、表现突出的全国税务稽查人才库人员可按照《国家公务员奖励暂行规定》及有关规定进行表彰奖励。

  对调用期间不能胜任工作的人员,不再纳入全国税务稽查人才库管理;对在查办案件过程中有违法违纪行为的全国税务稽查人才库人员,依法追究责任。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02-05-13
文号:国税函[2002]401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1... 10891090109110921093109410951096109710981099 1234
小程序 扫码进入小程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