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23年年报审计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册会计师协会,各备案从事证券服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事务所):


  为维护公众利益,提升上市公司年报审计质量,现就做好上市公司2023年年报审计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做好上市公司2023年年报审计工作的重要意义


  注册会计师审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制度安排,党中央高度重视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行业改革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23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求,进一步健全财会监督体系,发挥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执业监督作用,强化注册会计师协会等行业协会自律监督作用。2023年12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强调,要推动财会监督提质增效,一体推进事务所执业监督和行业协会自律监督作用有效发挥。事务所坚持诚信建设,聚焦提升审计质量,做好上市公司2023年年报审计工作,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服务国家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切实履行执业监督职责的内在要求,对推动执行财经法规、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和经济效率、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防范重大系统性风险、保障财务信息对使用者决策的有用性等具有重要作用。


  上市公司2023年年报审计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财务审计秩序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1]30号)有关要求,聚焦提升审计质量,守住诚信操守底线,筑牢法律法规红线,坚持风险导向审计理念,独立、客观、公正、规范执业,扎实做好年报审计工作,切实履行事务所执业监督职责,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二、加强事务所内部管理,持续提升年报审计质量


  (一)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要求。事务所要认真对照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和质量管理准则中“相关职业道德要求”要素,查找自身在职业道德政策和程序设计、实施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与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完善,进一步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有效识别、评价和应对对遵循职业道德基本原则造成不利影响的情况。


  独立性是审计业务的灵魂。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要求,确保从实质上和形式上保持独立,不得因任何利害关系影响其客观公正。事务所不得以或有收费方式提供审计服务,收费与否或者收费多少不得以审计工作结果或实现特定目的为条件。事务所要建立并完善与公众利益实体审计业务有关的关键审计合伙人轮换机制,指定专门岗位或人员跟踪、监控本所连续为同一公众利益实体执行审计业务的年限,做到实质性轮换,防止流于形式。


  专业胜任能力和勤勉尽责是高质量审计工作的基础。事务所要综合考虑客户业务复杂程度等因素,保持应有的职业怀疑,为每项业务分派具有适当胜任能力的项目合伙人和项目组成员,并保证其有充足的时间持续高质量地执行业务,避免超出胜任能力执业。事务所要配备具备相应专业胜任能力、时间和权威性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为审计业务提供必要的专业技术支持。


  注册会计师要严格遵循保密原则,对业务活动中获知的涉密信息保密,不得利用获知的涉密信息为自己或第三方谋取利益。事务所要强化数据安全意识,建立并实施保护数据安全的相关政策和程序,以确保会计审计等资料的安全性。


  (二)持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是持续提高审计质量的关键。事务所要对标质量管理准则及应用指南,设计和实施风险评估程序,设定质量目标,识别和评估质量风险,设计和采取应对措施。事务所2023年1月1日起要建立完成并开始运行适合本所的质量管理体系,一年内应对该体系运行情况进行评价。事务所要充分认识评价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的重要性,配备适当的资源执行有效的风险评估流程,结合内外部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以及新的法规准则要求,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设计、实施和运行进行动态调整,更新质量目标、质量风险及应对措施,不断完善和优化质量管理体系。事务所要实事求是,根据本所具体情况及业务性质“量身定制”质量管理体系,不应机械执行质量管理准则,也不应盲目“照搬照抄”其他事务所的政策和程序。


  新备案从事证券服务业务的事务所,要充分认识构建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及相关任务的系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扎实做好贯彻实施工作;切实加强对执业质量的把控,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内部风险防控机制,加强风险分类管理,提升内部管理水平;规范承揽和开展业务,建立健全事前评估、事中跟踪、事后评价管理体系,强化质量管理责任,严格依法履行审计鉴证职责。


  事务所要将贯彻落实新审计准则作为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2022年,财政部修订了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和评估、会计估计和相关披露的审计等两项审计准则,自2023年7月1日起施行。事务所要站在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高度,更新相关业务标准、审计程序,强化准则内部培训,推动准则贯彻实施。


  (三)加强事务所一体化管理。事务所应当建立并严格执行一体化管理机制,实现人员管理、财务管理、业务管理、技术标准和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等五方面的统一管理,对于合并的分所(或分部)也不应当例外。事务所应当实施统一的业务管理制度,在客户与业务风险评估分类、业务承接与保持、业务执行、独立性与职业道德管理、报告签发、印章管理等方面制定统一的政策和程序,并确保有效执行。事务所要对分支机构负责人和质量管理负责人、财务负责人等关键管理人员实施统一委派、监督和考核,在全所范围内实施统一的资源调度和配置。事务所要在全所范围内统一进行合伙人考核和收益分配,不得以承接和执行业务的收入或利润作为首要指标,不得直接或变相以分所、部门、合伙人所在团队作为利润中心进行收益分配。


  三、年报审计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上市公司


  注册会计师要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社会经济环境对上市公司运营的影响,贯彻落实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充分识别和评估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有效应对舞弊风险,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恰当发表审计意见。


  一是可能触发股票退市条件的上市公司。事务所要审慎承接退市风险较高的上市公司审计业务,加强与前任注册会计师、相关监管机构的沟通,充分了解拟承接上市公司的有关情况,审慎做出承接决策。注册会计师要高度关注与退市风险相关的重大错报风险,相应地实施恰当程序以识别、评估和应对由于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要持续关注上市公司可能触发股票退市条件的各种情形,尤其要关注接近财务类强制退市指标临界值的上市公司;关注是否为避免触发强制退市而通过虚构营业收入或经营业绩等方式实施财务造假,是否存在与主营业务无关的业务收入和不具备商业实质的收入;关注非经常性损益是否真实、准确、完整,以及是否将不具备可持续性的经营和盈利模式的相关损益计入经常性损益;关注是否存在突击交易,例如第四季度的重大资产处置、关联方的赠与等情况;对存在债务重组情形的,关注前期债务形成原因、债务豁免或以资抵债等协议的商业合理性、是否具有不确定性、是否履行必要的决策程序等。


  二是可能存在持续经营重大不确定性的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要基于整体经济环境状况,关注上市公司内外部风险因素,评价是否存在可能导致对其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情况,重点关注是否存在诸如债务违约、重大合同无法继续履行、主要客户或主要市场流失、银行借款无法展期等情形;与管理层和控股股东进行充分沟通,获取未来详细经营计划和融资计划,结合对市场情况的分析,评价管理层相关应对计划和改善措施能否消除对持续经营能力的重大不确定性;关注现金流量预测与债务偿还需求的匹配情况和债务偿还安排,关注上市公司或其子公司违规对外担保情况和未披露的关联方资金占用、担保、质押等隐性债务风险;出现债务违约的,要关注是否可能触发其他债务交叉违约及对正常商业合作的影响;关注持续经营相关事项及相关审计证据对财务报表编制和披露的影响,恰当发表审计意见。


  三是频繁变更审计机构的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要全面评估相关上市公司年报审计业务的风险领域,尤其是新备案从事证券服务业务的事务所,要充分考虑上市公司业务复杂程度等因素和自身胜任能力,审慎承接。注册会计师应当在首次承接变更审计机构的上市公司审计业务时,了解上市公司的治理层结构、管理层诚信状况等,充分考虑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的可能性,有效识别、评估和应对由于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关注前任注册会计师是否与管理层在重大会计和审计等问题上存在意见分歧、是否存在审计范围受到限制等情况;关注上市公司或有事项,了解诉讼和担保等事项的最新进展及可能影响,复核上市公司对相关事项的会计处理和披露的恰当性;关注上市公司更换审计机构前后发布的业绩预告、业绩快报及其他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公告,了解上市公司更换事务所的真正原因;关注上年度非无保留意见事项在本年的消除情况,恰当发表审计意见。


  四是业绩异常波动的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应保持职业怀疑,结合市场行情,了解上市公司业务模式、产品、交易对手、经营决策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从而对上市公司的业绩变化趋势做出判断;关注上市公司与市场趋势、预期等不相符的波动,询问了解原因,分析商业合理性,判断管理层的解释是否符合商业逻辑,就管理层作出的解释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关注同行业其他可比公司的业绩变化;关注重大非常规交易的商业合理性及其会计处理;关注相关交易证据的完整性,对异常或非常规交易资金来源或流向进行必要核查;关注与业绩预告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并得到有效实施。


  注册会计师还应重点关注金融类、房地产、医药等重点行业上市公司的年报审计风险,对上市公司年报存在异常的,应当保持高度的职业怀疑,做出恰当的职业判断。


  四、年报审计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


  注册会计师要高度关注下列高风险领域,更有效地识别、评估和应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


  一是收入审计。注册会计师要保持职业怀疑,关注收入相关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基于收入确认存在舞弊风险的假定,评价哪些类型的收入、收入交易或认定存在舞弊风险;基于上市公司的实际交易模式、商业目的、交易定价机制、购销交易的流程及双方权利和义务等,判断交易的真实背景和商业实质,并重点关注海外销售收入、新业务模式或新产品收入、关联交易形成的收入、存在业绩对赌或其他业绩承诺的业务板块收入真实性与合理性;关注合同中每项履约义务是否恰当区分主要责任人和代理人身份,并相应地按照总额法或净额法确认收入;关注上市公司是否存在复杂收入安排,收入确认是否涉及较多的管理层判断,充分评估收入确认时点的准确性,按照时段法确认收入是否满足企业会计准则要求的条件,是否存在跨期问题;关注毛利率较高或报告期毛利率波动较大、现金流量与收入不匹配、收入与外部渠道信息不符、特殊收付款安排、期后退款等情况;关注收入函证及应收账款、合同负债等科目函证的回函情况,恰当评价回函可靠性;借助数据分析工具,加强对收入财务数据、业务运营数据的多维度分析,有效识别异常并实施有针对性的审计程序。


  二是金融工具审计。注册会计师要关注上市公司适用金融工具系列准则规定与要求的情况,特别是金融工具分类的恰当性,是否存在债务工具与权益工具划分不当、金融工具分类随意调整等情形;关注金融工具计价的准确性;关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运用,是否恰当识别和评估信用风险特征,是否考虑前瞻性因素对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的调整,判断预期信用损失模型所使用参数的相关性和准确性,恰当识别及应对金融资产减值相关的重大错报风险;关注上市公司在客户信用风险特征发生变化时,是否及时调整组合划分情况并恰当计提信用损失准备;关注预期信用减值测试中是否存在通过改变结算方式重新计算账龄、提供增信措施重新计算损失额、变更结算对手重新计算账龄和损失额等方式调节减值损失金额等情况;关注资金集中管理的相关金融工具列报是否恰当。


  三是资产减值审计。注册会计师要设计和实施审计程序,复核与资产减值相关的会计估计是否存在偏向,并评价产生这种偏向的环境是否表明存在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充分考虑上市公司年度经营状况和未来盈利能力,综合判断相关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检查减值准备计提的合理性和准确性;了解管理层是否聘请专家协助执行资产减值测试,评价其专业胜任能力、独立性、评估采用的估值方法和数据,以及将管理层的专家的工作用作相关认定的审计证据的适当性;评价管理层商誉分摊方法的恰当性和盈利预测的合理性,是否将商誉合理分摊至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关注是否恰当披露减值测试方法、关键假设及减值测试所使用的增长率、毛利率、折现率等关键参数;对存在前期资产减值转回等情形的,要重点关注是否存在业绩操纵及转回事项的商业合理性。


  四是货币资金审计。注册会计师要关注货币资金的真实性,严格实施银行函证程序,保持对函证全过程控制,恰当评价回函可靠性,深入调查不符事项或函证程序中发现的异常情况;分析利息收入和财务费用的合理性,关注存款规模与利息收入是否匹配,是否存在“存贷双高”现象;关注是否存在与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相关的资金归集业务或资金管理协议,是否存在未披露的资金受限及关联方资金占用等情况;关注资金存放于公司注册地或业务活动以外地区的合理性,以及大额定期存款或大额存单的合理性;关注是否存在大额境外资金,是否存在缺少商业实质或与交易金额不相匹配的大额资金或汇票往来等异常情况。


  五是集团审计。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充分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应恰当识别集团层面的重大错报风险、识别重要组成部分、确定组成部分重要性水平;对于组成部分财务信息,集团项目审计组应当确定由其亲自执行或由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代为执行的工作类型,关注重要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是否具有必要的专业胜任能力,并与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全程进行有效双向沟通;关注上市公司是否以控制为基础确定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并据此确定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是否恰当,评估未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可能对财务报告整体产生的影响,分析有无人为调整合并范围的情形;关注合并财务报表范围变化时,上市公司是否正确处理未实现的内部交易损益。


  六是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审计。注册会计师要结合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的变化及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要求,充分了解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意图与合理性,尤其应当关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前后经营成果发生的重大变化,判断上市公司是否存在通过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实现扭亏为盈;要根据识别的舞弊风险因素或异常迹象,关注上市公司异常或偶发交易的重要会计政策变更,分析是否存在滥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调节资产和利润等情况。


  注册会计师还应重点关注关联方交易、股份支付、期后事项及大股东占用资金等相关领域的审计风险。


  五、充分发挥执业监督作用,扎实做好上市公司2023年年报审计工作


  (一)树立风险意识,审慎承接,加强业务执行。在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受与保持方面,树立风险意识,充分考虑相关职业道德要求,全面评估新承接上市公司年报审计业务的风险领域,充分考虑业务复杂程度、业务风险等因素及执行业务必要的专业胜任能力、时间和资源、收费安排和轮换要求等,分派具有适当胜任能力的项目合伙人和项目组成员,保持应有的职业怀疑,充分关注高风险行业和审计领域,严格遵守执业准则规则,坚持诚信执业、审慎执业、勤勉执业,防范审计失败风险。


  (二)关注数字化转型影响,利用新技术手段进行审计创新。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应用,事务所要关注数字经济发展和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商业模式创新、业务流程重塑及管理模式变更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分析对审计方式、审计抽样、审计证据搜集等技术和方法的影响,获取、开发、维护、利用适当的数字化审计工具,进行审计创新;要加强对数字化审计技术的培训,培养审计人员数字化审计能力,确保审计人员在使用审计作业系统、函证电子平台、智能文档审阅工具和数据分析软件等新型审计工具时,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并保持应有的谨慎,以更有效地进行风险评估、设计更合适的程序,并调查异常情况。


  (三)把好项目质量复核,恰当发表审计意见。加强质量复核和技术咨询,委派具有行业经验的合伙人或其他类似职位的人员担任项目质量复核人,在项目适当时点实施复核程序;对重大事项和疑难问题及时进行技术咨询,并结合咨询意见对疑难、重大、有分歧的事项进行充分讨论。出具审计报告时,要恰当确定关键审计事项,并恰当披露已实施的应对措施,提高审计报告信息含量及其有效性,避免模板化。此外,在有必要发表非无保留意见情况下,注册会计师要根据相关事项的性质及影响的重大性和广泛性确定恰当的非无保留意见类型,不应以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为由,对应识别的财务报表整体重大错报不予识别,以“受限”代替“错报”。如确认存在“审计范围受限”,应当就有关事项与治理层沟通,即使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产生的影响足以导致发表无法表示意见,仍需要对审计范围没有受到限制的方面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并完成审计工作。


  (四)与治理层进行有效双向沟通,必要时向监管机构报告重大关键事项。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51号——与治理层的沟通》规定的内容和方式,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适当人员进行有效双向沟通,了解与审计相关事项的背景,向治理层获取与审计相关的信息,及时向治理层通报审计中发现的与治理层责任相关的事项,并告知与独立性相关的事项。注册会计师不能以管理层的回应替代与治理层的沟通,避免错误评估舞弊风险。对于影响审计报告形式和内容的情形,必要时应向监管机构报告与审计质量相关的重大关键事项。


  (五)及时做好年报审计业务信息报备。上市公司变更财务报表审计机构或内部控制审计机构的,前后任事务所均要在变更发生之日(董事会通过变更审计机构的决议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进行网上报备(网址:http://cmis.cicpa.org.cn)。若报备后信息发生变化的,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登录系统予以更正,并告知我会。


  我会将根据《上市公司年报审计监管工作规程》(会协[2021]56号)要求,对上市公司2023年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情况进行全程监控,并适时启动年报审计监管约谈。对涉嫌违反执业准则和职业道德相关规定的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我会将在2024年度执业质量检查中予以重点关注。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2023年12月29日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12-29
文号: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23年年报审计工作的通知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海关总署公告2023年第196号 海关总署关于执行2024年关税调整方案等政策有关事宜的公告


  根据《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2024年关税调整方案的公告》(税委会公告[2023]第10号),自2024年1月1日起,对部分商品的进出口关税进行调整。为准确实施,现将有关事宜公告如下:


  一、涉及有关进出口税收政策的海关商品编号申报要求


  为有效实施2024年信息技术产品最惠国税率、进出口商品暂定税率、抗癌药品和罕见病药品等进口环节增值税政策、部分油品等进口环节消费税政策、对美加征关税商品排除延期清单等,海关总署为非全税目适用进出口环节税收政策的商品拆分了10位海关商品编号,并编制了《2024年进出口非全税目信息技术产品对应海关商品编号表》《2024年进出口非全税目暂定税率商品对应海关商品编号表》《2024年进出口非全税目适用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政策部分商品对应海关商品编号表》《2024年进出口非全税目对美加征关税排除延期清单商品对应海关商品编号表》(见附件1—4)。


  企业进出口符合上述有关进出口税收政策规定的商品时,应按照本公告附件相应表格所列商品编号进行申报,政策适用范围以《2024年关税调整方案》、有关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政策等规定为准。


  二、其他有关事项


  (一)《进出口税则商品及品目注释》。


  根据世界海关组织对2022年版《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注释》相关修订情况,海关总署对《进出口税则商品及品目注释》(2022年版)进行同步修订,并调整部分翻译内容,已发布于海关总署门户网站。


  (二)关税税目、税率及规范申报查询事宜。


  根据《2024年关税调整方案》调整的关税税目、税率内容及海关进出口商品涉税规范申报目录(2024年版)均可通过海关总署门户网站查询,供申报参考。


  (三)商品归类决定及行政裁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行政裁定管理暂行办法》(海关总署令第9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货物商品归类管理规定》(海关总署令第252号)的规定,因税目调整等原因失效的商品归类决定、行政裁定清单将发布于海关总署门户网站并动态更新。


  特此公告。


  附件:


  1.2024年进出口非全税目信息技术产品对应海关商品编号表


  2.2024年进出口非全税目暂定税率商品对应海关商品编号表


  3.2024年进出口非全税目适用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政策部分商品对应海关商品编号表


  4.2024年进出口非全税目对美加征关税排除延期清单商品对应海关商品编号表


海关总署


2023年12月29日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12-29
文号:海关总署公告2023年第196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中上协发[2023]66号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关于发布《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职业道德规范》的通知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职业道德规范》已经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


2023年12月29日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职业道德规范


  为规范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职业行为,塑造独立董事正直诚信、公正独立、专业可靠、积极履职的良好形象,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改革的意见》和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管理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一、守法合规。独立董事应当敬畏法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自律规则及公司章程,主动接受制度约束和各方监督。坚决抵制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推动上市公司经营合法合规、公司治理健全有效,不得以任何形式、手段协助或者放任上市公司及相关人员实施违法违规行为。


  二、保持独立。独立董事应当遵守任职独立、履职独立的要求,不受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实际控制人等单位或者个人的影响。真实、准确、完整地作出独立性声明与承诺,依规开展独立性自查,不得隐瞒可能影响独立性的信息或者提供与事实不符的信息。在参与日常决策发现存在影响独立判断的情况时,应当主动申明并实行回避。在任职后出现不符合独立性资格条件情况时,应当立即停止履职并依规提出辞职。


  三、客观求实。独立董事履职过程中应当坚持公正、公平的立场,对上市公司经营发展提供专业、客观的建议,促进提升董事会决策水平和效率。不得因利益冲突、个人偏见或者其他因素影响职业判断,更不得违背客观事实、误导他人。


  四、严于律己。独立董事应当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个人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序良俗。正确认识职业价值,珍惜职业荣誉,筑牢廉洁防线,不得利用职权或者职务上的便利收受贿赂、进行内幕交易、谋取不正当利益,也不得滥用职权不当干预上市公司人事及业务安排或者妨碍公司正常经营运作。独立董事之间应当相互尊重,加强沟通交流,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塑造、维护、提升独立董事群体的良好形象和职业声誉。


  五、忠实守信。独立董事应当强化诚信意识,以诚立身、以信立业,最大程度地维护上市公司整体利益,保护股东合法权益,公平维护相关利益方权益。忠实履行信义义务,不得滥用地位侵占公司财产、滥用公司资产或者篡夺公司商业机会。严格保守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工作秘密,杜绝一切泄密或者窃密行为。


  六、勤勉尽责。独立董事应当善意、勤勉、负责任地开展工作,有效发挥参与决策、监督制衡、专业咨询作用。合理安排兼职家数,确保足够精力和时间履职。认真参与董事会各项会议,事前审阅、亲自出席、参与讨论、合理权衡、审慎投票,帮助完善董事会治理结构与内控的科学性与有效性。通过与管理层、内外部审计机构和投资者开展常态化的沟通交流、现场调研等,了解上市公司的重大事项和经营情况。行使特别职权时,应当严谨客观、有理有据。结合履职情况做好工作记录和年度述职报告。


  七、有效监督。独立董事应当合理运用董事会下设的各专业委员会及相关履职平台,发挥专业经验和团队合作,把好潜在重大利益冲突事项监督关口。持续关注有关事项董事会决议执行情况,发现存在违法违规或者违反决议等情形的,应当及时向董事会报告,可以要求上市公司作出书面说明,确保制衡机制的有效发挥。如行使职权遭遇阻碍,依照有关规定履行内部程序后仍不能消除障碍的,可以直接向监管机构报告。


  八、专业精进。独立董事应当秉持专业精神,持续强化与履职相匹配的知识技能、管理能力和行业经验,不断提升履职水平。树立持续学习意识,积极参与监管机构和自律组织开展的培训活动,及时掌握上市公司治理、规范运作、信息披露等相关政策制度,密切关注任职上市公司及其所属行业的发展动态,提升履职能力,提高履职质效。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职业道德规范》起草说明


  为深入贯彻落实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改革精神,进一步规范独立董事职业行为,塑造独立董事良好形象,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以下简称“中上协”)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结合独立董事工作实践,制定《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主要情况说明如下。


  一、起草背景


  独立董事制度是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的重要内容,自2001 年证监会发布《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以来,独立董事制度被正式引入中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体系,并逐步成为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发展,上市公司独立董事队伍规模不断扩大,履职实践不断丰富。然而,独立董事群体也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部分独立董事欠缺合规意识、履职不尽责,甚至被诟病既不“独立”也不“懂事”。


  今年,独立董事制度迎来 22 年来的首次重大改革。为深入贯彻落实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改革精神,进一步加强独立董事职业道德建设,中上协研究起草制定《规范》,在制度“硬约束”的基础上强化道德“软约束”,推动塑造独立董事良好职业形象,提高独立董事的职业责任感。


  《意见》中明确要求:“制定独立董事职业道德规范,倡导独立董事塑造正直诚信、公正独立、积极履职的良好职业形象”;《办法》第七条规定,担任独立董事应当符合“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不存在重大失信等不良记录”等条件。


  中上协认真落实《意见》和《办法》要求,根据证监会《关于认真贯彻落实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改革任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等工作部署,积极开展《规范》起草工作。


  二、起草过程


  根据改革精神和工作要求,中上协以规范独立董事履职行为相关突出问题为导向,以塑造独立董事正直诚信、公正独立、专业可靠、积极履职的良好形象为重点,结合日常工作中掌握的独立董事群体现状及履职情况,立足独立董事合规性、独立性和专业性,研究起草形成了《规范》初稿,随后面向独立董事、上市公司、专家学者、监管机构及自律组织等多轮广泛征求意见,并根据意见反馈情况对《规范》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


  三、主要内容


  《规范》共涉及八方面内容。


  一是“守法合规”,要求独立董事敬畏法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自律规则及公司章程,主动接受制度约束和各方监督,坚决抵制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二是“保持独立”,要求独立董事严格遵守任职独立、履职独立的要求,不受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实际控制人等单位或者个人的影响。


  三是“客观求实”,要求独立董事在履职过程中坚持公正、公平的立场,对上市公司经营发展提供专业、客观的建议,不得因利益冲突、个人偏见等影响职业判断。


  四是“严于律己”,要求独立董事具备良好的修养和品德,珍惜职业荣誉,筑牢廉洁防线,相互尊重,共同塑造、维护、提升独立董事群体的良好形象和职业声誉。


  五是“忠实守信”,要求独立董事强化诚信意识,维护上市公司整体利益,保护股东合法权益,公平维护相关利益方权益,忠实履行信义义务,杜绝泄密窃密行为。


  六是“勤勉尽责”,要求独立董事善意、勤勉、负责任地开展工作,有效发挥参与决策、监督制衡、专业咨询作用,认真参与董事会各项会议,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上市公司情况。


  七是“有效监督”,要求独立董事合理运用各履职平台,把好潜在重大利益冲突事项监督关口,持续关注有关事项董事会决议执行情况,确保制衡机制的有效发挥。


  八是“专业精进”,要求独立董事秉持专业精神,持续强化与履职相匹配的知识技能、管理能力和行业经验,树立持续学习意识,提升履职能力,提高履职质效。


  四、其他事项


  《规范》作为协会自律规则,发布后将更好落实《意见》及《办法》的要求,从自律规范层面推动独立董事制度改革落地落实。下一步,中上协将根据《通知》要求,通过宣传倡导引导独立董事遵守道德规范;将职业道德作为独立董事履职评价的重要指标,通过评价工作持续跟踪评估道德规范的执行情况;对违反道德规范的独立董事,将督促有关上市公司采取相应内部措施,并及时通报有关证监局和证券交易所。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12-29
文号:中上协发[2023]66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建办市[2023]47号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有关建设工程企业资质证书换领和延续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直辖市住房城乡建设(管)委,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住房城乡建设局,有关中央企业:


  为做好有关建设工程企业资质证书换领和延续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国务院关于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的通知》(国发[2021]7号)决定取消的建设工程企业资质,企业可在资质证书有效期届满前换领有效期1年的相应专业资质证书。工程勘察设计丙级、丁级资质换领相同专业乙级资质证书,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三级资质换领相同专业二级资质证书,有关工程监理企业资质按《已取消的工程监理企业资质证书换领对照表》(见附件)换领相应专业等级资质证书。资质证书有效期届满前未申请换领相应资质证书的,逾期自动作废。取得有效期1年资质证书后,企业应在该资质证书有效期届满前,按有关资质管理规定和资质标准申请延续。


  二、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专业承包一级资质企业,资质证书有效期于2024年9月15日前届满的,企业申请延续时,可选择申请资质证书延续5年有效期或1年有效期。申请1年有效期资质证书的,暂不对企业的注册建造师等进行核查。企业应在资质证书1年有效期届满前,按有关资质管理规定和资质标准申请延续,经核查合格的颁发5年有效期资质证书。资质证书有效期届满前未申请延续的,逾期自动作废。


  附件:已取消的工程监理企业资质证书换领对照表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


2023年12月28日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12-29
文号:建办市[2023]47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工信部联规[2023]258号 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发展改革委、教育厅(委、局)、财政厅(局),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分行,国家税务总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税务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各监管局,中国证监会各派出机构,有关中央企业:


  传统制造业是我国制造业的主体,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是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选择,是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制造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关系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为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出如下意见。


  一、发展基础和总体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制造业已形成了世界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体系最完整、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发展优势,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创造税收的重要来源、开展国际贸易的重要领域,为有效应对外部打压、世纪疫情冲击等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机械、汽车、轻工、纺织等传统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制造业的比重近80%,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重要基础。与此同时,我国传统制造业“大而不强”“全而不精”问题仍然突出,低端供给过剩和高端供给不足并存,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基础不牢,资源约束趋紧、要素成本上升,巩固提升竞争优势面临较大挑战,需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转型升级。


  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坚持创新驱动、系统推进,坚持先立后破、有保有压,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加快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转型,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到2027年,传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有效支撑制造业比重保持基本稳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进一步巩固增强。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0%,工业能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3年下降13%左右,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超过57%。


  二、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一)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鼓励以企业为主体,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率。优化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制造业领域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布局,鼓励面向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示范。完善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和共享机制,制定先进技术转化应用目录,建设技术集成、熟化和工程化的中试和应用验证平台。


  (二)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势领域锻长板,推进强链延链补链,加强新技术新产品创新迭代,完善产业生态,提升全产业链竞争优势。支持传统制造业深耕细分领域,孵化新技术、开拓新赛道、培育新产业。持续巩固“去产能”成果,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完善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管理制度,科学细化项目管理目录,避免对传统制造业按行业“一刀切”。


  (三)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支持企业聚焦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薄弱领域,加快攻关突破和产业化应用,强化传统制造业基础支撑体系。深化重点产品和工艺“一条龙”应用,强化需求和场景牵引,促进整机(系统)和基础产品技术互动发展,支持企业运用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实施技术改造,扩大创新产品应用市场。


  (四)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聚焦消费升级需求和薄弱环节,大力开发智能家居、绿色建材、工艺美术、老年用品、婴童用品等领域新产品。推动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增加高端产品供给,加快产品迭代升级,分级打造中国消费名品方阵。实施卓越质量工程,推动企业健全完善先进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质量管理能力,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加快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区域品牌建设,持续保护老字号,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制造”高端品牌。推动传统制造业标准提档升级,完善企业技术改造标准,用先进标准体系倒逼质量提升、产品升级。


  三、加快数字技术赋能,全面推动智能制造


  (五)大力推进企业智改数转网联。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制造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支持生产设备数字化改造,推广应用新型传感、先进控制等智能部件,加快推动智能装备和软件更新替代。以场景化方式推动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探索智能设计、生产、管理、服务模式,树立一批数字化转型的典型标杆。加快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智改数转网联在中小企业先行先试。完善智能制造、两化融合、工业互联网等标准体系,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智能制造等贯标,提升评估评价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工业控制系统和数据安全防护,构建发展良好生态。


  (六)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网络化协同。鼓励龙头企业共享解决方案和工具包,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整体推进数字化转型,加强供应链数字化管理和产业链资源共享。推动工业互联网与重点产业链“链网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和平台作用,支持构建数据驱动、精准匹配、可信交互的产业链协作模式,开展协同采购、协同制造、协同配送、产品溯源等应用,建设智慧产业链供应链。支持重点行业建设“产业大脑”,汇聚行业数据资源,推广共性应用场景,服务全行业转型升级和治理能力提升。


  (七)推动产业园区和集群整体改造升级。推动国家高新区、科技产业园区等升级数字基础设施,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共享制造模式,实施整体数字化改造。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为引领,推动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促进资源在线化、产能柔性化和产业链协同化,提升综合竞争力。探索建设区域人工智能数据处理中心,提供海量数据处理、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开发等服务,促进人工智能赋能传统制造业。探索平台化、网络化等组织形式,发展跨物理边界虚拟园区和集群,构建虚实结合的产业数字化新生态。


  四、强化绿色低碳发展,深入实施节能降碳改造


  (八)实施重点领域碳达峰行动。落实工业领域和有色、建材等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完善工业节能管理制度,推进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开展产能置换政策实施情况评估,完善跨区域产能置换机制,对能效高、碳排放低的技术改造项目,适当给予产能置换比例政策支持。积极发展应用非粮生物基材料等绿色低碳材料。建立健全碳排放核算体系,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和碳捕集、封存、综合利用工程试点示范。有序推进重点行业煤炭减量替代,合理引导工业用气增长,提升工业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


  (九)完善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引导企业实施绿色化改造,大力推行绿色设计,开发推广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制修订一批低碳、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绿色制造等重点领域标准,促进资源节约和材料合理应用。积极培育绿色服务机构,提供绿色诊断、研发设计、集成应用、运营管理、评价认证、培训等服务。发展节能节水、先进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等绿色环保装备。强化绿色制造标杆引领,带动更多企业绿色化转型。


  (十)推动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分类制定实施战略性资源产业发展方案,培育创建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加强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提升原生资源利用水平。积极推广资源循环生产模式,大力发展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旧动力电池、废旧家电、废旧纺织品回收处理综合利用产业,推进再生资源高值化循环利用。推动粉煤灰、煤矸石等工业固废规模化综合利用,在工业固废集中产生区、煤炭主产区、基础原材料产业集聚区探索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新模式。推进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提升工业水资源集约节约水平。


  (十一)强化重点行业本质安全。引导企业改造有毒、有害、非常温等生产作业环境,提高工作舒适度,通过技术改造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深化“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增强安全生产感知、监测、预警、处置和评估能力。加大安全应急装备在重点领域推广应用,在民爆等高危行业领域实施“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支持石化化工老旧装置综合技术改造,培育智慧化工园区,有序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和长江经济带沿江化工企业“搬改关”。


  五、推进产业融合互促,加速培育新业态新模式


  (十二)促进行业耦合发展。推进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电力等产业耦合发展,推广钢化联产、炼化集成、资源协同利用等模式,推动行业间首尾相连、互为供需和生产装置互联互通,实现能源资源梯级利用和产业循环衔接。大力发展生物制造,增强核心菌种、高性能酶制剂等底层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分离纯化等先进技术装备水平,推动生物技术在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加快融合应用。支持新型功能性纤维在医疗、新能源等领域应用。搭建跨行业交流对接平台,深挖需求痛点,鼓励企业开展技术产品跨行业交叉应用,拓展技术产品价值空间,打造一批典型案例。


  (十三)发展服务型制造。促进传统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培育推广个性化定制、共享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等新模式、新场景在传统制造业领域的应用深化。推动工业设计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设计优化和提升,创建一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工业设计研究院和行业性、专业性创意设计园区,推动仓储物流服务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发展,增强重大技术装备、新材料等领域检验检测服务能力,培育创新生产性金融服务,提升对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支撑水平。


  (十四)持续优化产业布局。支持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根据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和制造业转移发展指导目录,充分发挥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优势,结合产业链配套需求等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提高承接转移承载力,差异化布局生产力。在传统制造业优势领域培育一批主导产业鲜明、市场竞争力强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支持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发挥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等载体作用,推动技术、装备、标准、服务等协同走出去。


  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十五)加强组织领导。在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加强战略谋划、统筹协调和重大问题研究,推动重大任务和重大政策加快落地。各地区各部门协同联动,鼓励分行业、分地区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工作举措、出台配套政策、抓好推进落实,形成一批优秀案例和典型经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加强政策宣贯、行业监测、决策支撑和企业服务。


  (十六)加大财税支持。加大对制造业技术改造资金支持力度,以传统制造业为重点支持加快智改数转网联,统筹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升级。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支持传统制造业企业参与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培育和评定,按规定充分享受财政奖补等优惠政策。落实企业购置用于环保、节能节水、安全生产专用设备所得税抵免政策,引导企业加大软硬件设备投入。


  (十七)强化金融服务。充分利用现有相关再贷款,为符合条件的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资金支持。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导向计划等政策作用,引导银行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加大对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信贷支持,优化相关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产业投资基金加大传统制造业股权投资支持力度。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传统制造业企业通过股票、债券等多种融资方式进行技术改造或加大研发投入,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转型升级。


  (十八)扩大人才供给。优化传统制造业相关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专业设置,全面实践中国特色学徒制,鼓励建立校企合作办学、培训、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长效机制,扩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模。实施“制造业人才支持计划”,推进新工科建设,布局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专业特色学院,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面向传统制造业领域培养一批数字化转型人才、先进制造技术人才、先进基础工艺人才和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


财政部 中国人民银行 税务总局


金融监管总局 中国证监会


2023年12月28日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12-29
文号:工信部联规[2023]258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1993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根据1999年12月2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决定》第一次修正 根据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2005年10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第一次修订 根据2013年12月28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七部法律的决定》第三次修正 根据2018年10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决定》第四次修正 2023年12月29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第二次修订)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公司登记

  第三章 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和组织机构

  第一节 设立

  第二节 组织机构

  第四章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

  第五章 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和组织机构

  第一节 设立

  第二节 股东会

  第三节 董事会、经理

  第四节 监事会

  第五节 上市公司组织机构的特别规定

  第六章 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发行和转让

  第一节 股份发行

  第二节 股份转让

  第七章 国家出资公司组织机构的特别规定

  第八章 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资格和义务

  第九章 公司债券

  第十章 公司财务、会计

  第十一章 公司合并、分立、增资、减资

  第十二章 公司解散和清算

  第十三章 外国公司的分支机构

  第十四章 法律责任

  第十五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公司的组织和行为,保护公司、股东、职工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公司,是指依照本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第三条 公司是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公司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不受侵犯。


  第四条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公司股东对公司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


  第五条 设立公司应当依法制定公司章程。公司章程对公司、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具有约束力。


  第六条 公司应当有自己的名称。公司名称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公司的名称权受法律保护。


  第七条 依照本法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应当在公司名称中标明有限责任公司或者有限公司字样。


  依照本法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应当在公司名称中标明股份有限公司或者股份公司字样。


  第八条 公司以其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为住所。


  第九条 公司的经营范围由公司章程规定。公司可以修改公司章程,变更经营范围。


  公司的经营范围中属于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须经批准的项目,应当依法经过批准。


  第十条 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代表公司执行公司事务的董事或者经理担任。


  担任法定代表人的董事或者经理辞任的,视为同时辞去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辞任的,公司应当在法定代表人辞任之日起三十日内确定新的法定代表人。


  第十一条 法定代表人以公司名义从事的民事活动,其法律后果由公司承受。


  公司章程或者股东会对法定代表人职权的限制,不得对抗善意相对人。


  法定代表人因执行职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公司承担民事责任。公司承担民事责任后,依照法律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可以向有过错的法定代表人追偿。


  第十二条 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应当符合本法规定的股份有限公司的条件。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有限责任公司,应当符合本法规定的有限责任公司的条件。


  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的,或者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有限责任公司的,公司变更前的债权、债务由变更后的公司承继。


  第十三条 公司可以设立子公司。子公司具有法人资格,依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公司可以设立分公司。分公司不具有法人资格,其民事责任由公司承担。


  第十四条 公司可以向其他企业投资。


  法律规定公司不得成为对所投资企业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出资人的,从其规定。


  第十五条 公司向其他企业投资或者为他人提供担保,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董事会或者股东会决议;公司章程对投资或者担保的总额及单项投资或者担保的数额有限额规定的,不得超过规定的限额。


  公司为公司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的,应当经股东会决议。


  前款规定的股东或者受前款规定的实际控制人支配的股东,不得参加前款规定事项的表决。该项表决由出席会议的其他股东所持表决权的过半数通过。


  第十六条 公司应当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依法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加强劳动保护,实现安全生产。


  公司应当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公司职工的职业教育和岗位培训,提高职工素质。


  第十七条 公司职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组织工会,开展工会活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公司应当为本公司工会提供必要的活动条件。公司工会代表职工就职工的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和保险福利等事项依法与公司签订集体合同。


  公司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建立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实行民主管理。


  公司研究决定改制、解散、申请破产以及经营方面的重大问题、制定重要的规章制度时,应当听取公司工会的意见,并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


  第十八条 在公司中,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规定,设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公司应当为党组织的活动提供必要条件。


  第十九条 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第二十条 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应当充分考虑公司职工、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社会公共利益,承担社会责任。


  国家鼓励公司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公布社会责任报告。


  第二十一条 公司股东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东权利,不得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公司或者其他股东的利益。


  公司股东滥用股东权利给公司或者其他股东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二条 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利用关联关系损害公司利益。


  违反前款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三条 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股东利用其控制的两个以上公司实施前款规定行为的,各公司应当对任一公司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只有一个股东的公司,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的财产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第二十四条 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召开会议和表决可以采用电子通信方式,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五条 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的决议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无效。


  第二十六条 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的会议召集程序、表决方式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或者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的,股东自决议作出之日起六十日内,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但是,股东会、董事会的会议召集程序或者表决方式仅有轻微瑕疵,对决议未产生实质影响的除外。


  未被通知参加股东会会议的股东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股东会决议作出之日起六十日内,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自决议作出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


  第二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的决议不成立:


  (一)未召开股东会、董事会会议作出决议;


  (二)股东会、董事会会议未对决议事项进行表决;


  (三)出席会议的人数或者所持表决权数未达到本法或者公司章程规定的人数或者所持表决权数;


  (四)同意决议事项的人数或者所持表决权数未达到本法或者公司章程规定的人数或者所持表决权数。


  第二十八条 公司股东会、董事会决议被人民法院宣告无效、撤销或者确认不成立的,公司应当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撤销根据该决议已办理的登记。


  股东会、董事会决议被人民法院宣告无效、撤销或者确认不成立的,公司根据该决议与善意相对人形成的民事法律关系不受影响。


  第二章 公司登记


  第二十九条 设立公司,应当依法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设立登记。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设立公司必须报经批准的,应当在公司登记前依法办理批准手续。


  第三十条 申请设立公司,应当提交设立登记申请书、公司章程等文件,提交的相关材料应当真实、合法和有效。


  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公司登记机关应当一次性告知需要补正的材料。


  第三十一条 申请设立公司,符合本法规定的设立条件的,由公司登记机关分别登记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不符合本法规定的设立条件的,不得登记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


  第三十二条 公司登记事项包括:


  (一)名称;


  (二)住所;


  (三)注册资本;


  (四)经营范围;


  (五)法定代表人的姓名;


  (六)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的姓名或者名称。


  公司登记机关应当将前款规定的公司登记事项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


  第三十三条 依法设立的公司,由公司登记机关发给公司营业执照。公司营业执照签发日期为公司成立日期。


  公司营业执照应当载明公司的名称、住所、注册资本、经营范围、法定代表人姓名等事项。


  公司登记机关可以发给电子营业执照。电子营业执照与纸质营业执照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三十四条 公司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依法办理变更登记。


  公司登记事项未经登记或者未经变更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相对人。


  第三十五条 公司申请变更登记,应当向公司登记机关提交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变更登记申请书、依法作出的变更决议或者决定等文件。


  公司变更登记事项涉及修改公司章程的,应当提交修改后的公司章程。


  公司变更法定代表人的,变更登记申请书由变更后的法定代表人签署。


  第三十六条 公司营业执照记载的事项发生变更的,公司办理变更登记后,由公司登记机关换发营业执照。


  第三十七条 公司因解散、被宣告破产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终止的,应当依法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注销登记,由公司登记机关公告公司终止。


  第三十八条 公司设立分公司,应当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登记,领取营业执照。


  第三十九条 虚报注册资本、提交虚假材料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隐瞒重要事实取得公司设立登记的,公司登记机关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撤销。


  第四十条 公司应当按照规定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下列事项:


  (一)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认缴和实缴的出资额、出资方式和出资日期,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认购的股份数;


  (二)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的股权、股份变更信息;


  (三)行政许可取得、变更、注销等信息;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信息。


  公司应当确保前款公示信息真实、准确、完整。


  第四十一条 公司登记机关应当优化公司登记办理流程,提高公司登记效率,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行网上办理等便捷方式,提升公司登记便利化水平。


  国务院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根据本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公司登记注册的具体办法。


  第三章 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和组织机构


  第一节 设立


  第四十二条 有限责任公司由一个以上五十个以下股东出资设立。


  第四十三条 有限责任公司设立时的股东可以签订设立协议,明确各自在公司设立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


  第四十四条 有限责任公司设立时的股东为设立公司从事的民事活动,其法律后果由公司承受。


  公司未成立的,其法律后果由公司设立时的股东承受;设立时的股东为二人以上的,享有连带债权,承担连带债务。


  设立时的股东为设立公司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民事活动产生的民事责任,第三人有权选择请求公司或者公司设立时的股东承担。


  设立时的股东因履行公司设立职责造成他人损害的,公司或者无过错的股东承担赔偿责任后,可以向有过错的股东追偿。


  第四十五条 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应当由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


  第四十六条 有限责任公司章程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公司名称和住所;


  (二)公司经营范围;


  (三)公司注册资本;


  (四)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


  (五)股东的出资额、出资方式和出资日期;


  (六)公司的机构及其产生办法、职权、议事规则;


  (七)公司法定代表人的产生、变更办法;


  (八)股东会认为需要规定的其他事项。


  股东应当在公司章程上签名或者盖章。


  第四十七条 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全体股东认缴的出资额。全体股东认缴的出资额由股东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五年内缴足。


  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决定对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实缴、注册资本最低限额、股东出资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八条 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股权、债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作为出资的财产除外。


  对作为出资的非货币财产应当评估作价,核实财产,不得高估或者低估作价。法律、行政法规对评估作价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九条 股东应当按期足额缴纳公司章程规定的各自所认缴的出资额。


  股东以货币出资的,应当将货币出资足额存入有限责任公司在银行开设的账户;以非货币财产出资的,应当依法办理其财产权的转移手续。


  股东未按期足额缴纳出资的,除应当向公司足额缴纳外,还应当对给公司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条 有限责任公司设立时,股东未按照公司章程规定实际缴纳出资,或者实际出资的非货币财产的实际价额显著低于所认缴的出资额的,设立时的其他股东与该股东在出资不足的范围内承担连带责任。


  第五十一条 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后,董事会应当对股东的出资情况进行核查,发现股东未按期足额缴纳公司章程规定的出资的,应当由公司向该股东发出书面催缴书,催缴出资。


  未及时履行前款规定的义务,给公司造成损失的,负有责任的董事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二条 股东未按照公司章程规定的出资日期缴纳出资,公司依照前条第一款规定发出书面催缴书催缴出资的,可以载明缴纳出资的宽限期;宽限期自公司发出催缴书之日起,不得少于六十日。宽限期届满,股东仍未履行出资义务的,公司经董事会决议可以向该股东发出失权通知,通知应当以书面形式发出。自通知发出之日起,该股东丧失其未缴纳出资的股权。


  依照前款规定丧失的股权应当依法转让,或者相应减少注册资本并注销该股权;六个月内未转让或者注销的,由公司其他股东按照其出资比例足额缴纳相应出资。


  股东对失权有异议的,应当自接到失权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五十三条 公司成立后,股东不得抽逃出资。


  违反前款规定的,股东应当返还抽逃的出资;给公司造成损失的,负有责任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与该股东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第五十四条 公司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公司或者已到期债权的债权人有权要求已认缴出资但未届出资期限的股东提前缴纳出资。


  第五十五条 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后,应当向股东签发出资证明书,记载下列事项:


  (一)公司名称;


  (二)公司成立日期;


  (三)公司注册资本;


  (四)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认缴和实缴的出资额、出资方式和出资日期;


  (五)出资证明书的编号和核发日期。


  出资证明书由法定代表人签名,并由公司盖章。


  第五十六条 有限责任公司应当置备股东名册,记载下列事项:


  (一)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及住所;


  (二)股东认缴和实缴的出资额、出资方式和出资日期;


  (三)出资证明书编号;


  (四)取得和丧失股东资格的日期。


  记载于股东名册的股东,可以依股东名册主张行使股东权利。


  第五十七条 股东有权查阅、复制公司章程、股东名册、股东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和财务会计报告。


  股东可以要求查阅公司会计账簿、会计凭证。股东要求查阅公司会计账簿、会计凭证的,应当向公司提出书面请求,说明目的。公司有合理根据认为股东查阅会计账簿、会计凭证有不正当目的,可能损害公司合法利益的,可以拒绝提供查阅,并应当自股东提出书面请求之日起十五日内书面答复股东并说明理由。公司拒绝提供查阅的,股东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股东查阅前款规定的材料,可以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进行。


  股东及其委托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查阅、复制有关材料,应当遵守有关保护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个人信息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股东要求查阅、复制公司全资子公司相关材料的,适用前四款的规定。


  第二节 组织机构


  第五十八条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会由全体股东组成。股东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依照本法行使职权。


  第五十九条 股东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选举和更换董事、监事,决定有关董事、监事的报酬事项;


  (二)审议批准董事会的报告;


  (三)审议批准监事会的报告;


  (四)审议批准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五)对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作出决议;


  (六)对发行公司债券作出决议;


  (七)对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清算或者变更公司形式作出决议;


  (八)修改公司章程;


  (九)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


  股东会可以授权董事会对发行公司债券作出决议。


  对本条第一款所列事项股东以书面形式一致表示同意的,可以不召开股东会会议,直接作出决定,并由全体股东在决定文件上签名或者盖章。


  第六十条 只有一个股东的有限责任公司不设股东会。股东作出前条第一款所列事项的决定时,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并由股东签名或者盖章后置备于公司。


  第六十一条 首次股东会会议由出资最多的股东召集和主持,依照本法规定行使职权。


  第六十二条 股东会会议分为定期会议和临时会议。


  定期会议应当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按时召开。代表十分之一以上表决权的股东、三分之一以上的董事或者监事会提议召开临时会议的,应当召开临时会议。


  第六十三条 股东会会议由董事会召集,董事长主持;董事长不能履行职务或者不履行职务的,由副董事长主持;副董事长不能履行职务或者不履行职务的,由过半数的董事共同推举一名董事主持。


  董事会不能履行或者不履行召集股东会会议职责的,由监事会召集和主持;监事会不召集和主持的,代表十分之一以上表决权的股东可以自行召集和主持。


  第六十四条 召开股东会会议,应当于会议召开十五日前通知全体股东;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规定或者全体股东另有约定的除外。


  股东会应当对所议事项的决定作成会议记录,出席会议的股东应当在会议记录上签名或者盖章。


  第六十五条 股东会会议由股东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六十六条 股东会的议事方式和表决程序,除本法有规定的外,由公司章程规定。


  股东会作出决议,应当经代表过半数表决权的股东通过。


  股东会作出修改公司章程、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的决议,以及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变更公司形式的决议,应当经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


  第六十七条 有限责任公司设董事会,本法第七十五条另有规定的除外。


  董事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召集股东会会议,并向股东会报告工作;


  (二)执行股东会的决议;


  (三)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


  (四)制订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五)制订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以及发行公司债券的方案;


  (六)制订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变更公司形式的方案;


  (七)决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


  (八)决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经理及其报酬事项,并根据经理的提名决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经理、财务负责人及其报酬事项;


  (九)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


  (十)公司章程规定或者股东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公司章程对董事会职权的限制不得对抗善意相对人。


  第六十八条 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成员为三人以上,其成员中可以有公司职工代表。职工人数三百人以上的有限责任公司,除依法设监事会并有公司职工代表的外,其董事会成员中应当有公司职工代表。董事会中的职工代表由公司职工通过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大会或者其他形式民主选举产生。


  董事会设董事长一人,可以设副董事长。董事长、副董事长的产生办法由公司章程规定。


  第六十九条 有限责任公司可以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在董事会中设置由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行使本法规定的监事会的职权,不设监事会或者监事。公司董事会成员中的职工代表可以成为审计委员会成员。


  第七十条 董事任期由公司章程规定,但每届任期不得超过三年。董事任期届满,连选可以连任。


  董事任期届满未及时改选,或者董事在任期内辞任导致董事会成员低于法定人数的,在改选出的董事就任前,原董事仍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履行董事职务。


  董事辞任的,应当以书面形式通知公司,公司收到通知之日辞任生效,但存在前款规定情形的,董事应当继续履行职务。


  第七十一条 股东会可以决议解任董事,决议作出之日解任生效。


  无正当理由,在任期届满前解任董事的,该董事可以要求公司予以赔偿。


  第七十二条 董事会会议由董事长召集和主持;董事长不能履行职务或者不履行职务的,由副董事长召集和主持;副董事长不能履行职务或者不履行职务的,由过半数的董事共同推举一名董事召集和主持。


  第七十三条 董事会的议事方式和表决程序,除本法有规定的外,由公司章程规定。


  董事会会议应当有过半数的董事出席方可举行。董事会作出决议,应当经全体董事的过半数通过。


  董事会决议的表决,应当一人一票。


  董事会应当对所议事项的决定作成会议记录,出席会议的董事应当在会议记录上签名。


  第七十四条 有限责任公司可以设经理,由董事会决定聘任或者解聘。


  经理对董事会负责,根据公司章程的规定或者董事会的授权行使职权。经理列席董事会会议。


  第七十五条 规模较小或者股东人数较少的有限责任公司,可以不设董事会,设一名董事,行使本法规定的董事会的职权。该董事可以兼任公司经理。


  第七十六条 有限责任公司设监事会,本法第六十九条、第八十三条另有规定的除外。


  监事会成员为三人以上。监事会成员应当包括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其中职工代表的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具体比例由公司章程规定。监事会中的职工代表由公司职工通过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大会或者其他形式民主选举产生。


  监事会设主席一人,由全体监事过半数选举产生。监事会主席召集和主持监事会会议;监事会主席不能履行职务或者不履行职务的,由过半数的监事共同推举一名监事召集和主持监事会会议。


  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兼任监事。


  第七十七条 监事的任期每届为三年。监事任期届满,连选可以连任。


  监事任期届满未及时改选,或者监事在任期内辞任导致监事会成员低于法定人数的,在改选出的监事就任前,原监事仍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履行监事职务。


  第七十八条 监事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检查公司财务;


  (二)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职务的行为进行监督,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公司章程或者股东会决议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提出解任的建议;


  (三)当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损害公司的利益时,要求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予以纠正;


  (四)提议召开临时股东会会议,在董事会不履行本法规定的召集和主持股东会会议职责时召集和主持股东会会议;


  (五)向股东会会议提出提案;


  (六)依照本法第一百八十九条的规定,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提起诉讼;


  (七)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


  第七十九条 监事可以列席董事会会议,并对董事会决议事项提出质询或者建议。


  监事会发现公司经营情况异常,可以进行调查;必要时,可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等协助其工作,费用由公司承担。


  第八十条 监事会可以要求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提交执行职务的报告。


  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如实向监事会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不得妨碍监事会或者监事行使职权。


  第八十一条 监事会每年度至少召开一次会议,监事可以提议召开临时监事会会议。


  监事会的议事方式和表决程序,除本法有规定的外,由公司章程规定。


  监事会决议应当经全体监事的过半数通过。


  监事会决议的表决,应当一人一票。


  监事会应当对所议事项的决定作成会议记录,出席会议的监事应当在会议记录上签名。


  第八十二条 监事会行使职权所必需的费用,由公司承担。


  第八十三条 规模较小或者股东人数较少的有限责任公司,可以不设监事会,设一名监事,行使本法规定的监事会的职权;经全体股东一致同意,也可以不设监事。


  第四章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


  第八十四条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


  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的,应当将股权转让的数量、价格、支付方式和期限等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其他股东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购买权。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未答复的,视为放弃优先购买权。两个以上股东行使优先购买权的,协商确定各自的购买比例;协商不成的,按照转让时各自的出资比例行使优先购买权。


  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八十五条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的强制执行程序转让股东的股权时,应当通知公司及全体股东,其他股东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购买权。其他股东自人民法院通知之日起满二十日不行使优先购买权的,视为放弃优先购买权。


  第八十六条 股东转让股权的,应当书面通知公司,请求变更股东名册;需要办理变更登记的,并请求公司向公司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公司拒绝或者在合理期限内不予答复的,转让人、受让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股权转让的,受让人自记载于股东名册时起可以向公司主张行使股东权利。


  第八十七条 依照本法转让股权后,公司应当及时注销原股东的出资证明书,向新股东签发出资证明书,并相应修改公司章程和股东名册中有关股东及其出资额的记载。对公司章程的该项修改不需再由股东会表决。


  第八十八条 股东转让已认缴出资但未届出资期限的股权的,由受让人承担缴纳该出资的义务;受让人未按期足额缴纳出资的,转让人对受让人未按期缴纳的出资承担补充责任。


  未按照公司章程规定的出资日期缴纳出资或者作为出资的非货币财产的实际价额显著低于所认缴的出资额的股东转让股权的,转让人与受让人在出资不足的范围内承担连带责任;受让人不知道且不应当知道存在上述情形的,由转让人承担责任。


  第八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股东会该项决议投反对票的股东可以请求公司按照合理的价格收购其股权:


  (一)公司连续五年不向股东分配利润,而公司该五年连续盈利,并且符合本法规定的分配利润条件;


  (二)公司合并、分立、转让主要财产;


  (三)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者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股东会通过决议修改章程使公司存续。


  自股东会决议作出之日起六十日内,股东与公司不能达成股权收购协议的,股东可以自股东会决议作出之日起九十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公司的控股股东滥用股东权利,严重损害公司或者其他股东利益的,其他股东有权请求公司按照合理的价格收购其股权。


  公司因本条第一款、第三款规定的情形收购的本公司股权,应当在六个月内依法转让或者注销。


  第九十条 自然人股东死亡后,其合法继承人可以继承股东资格;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五章 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和组织机构


  第一节 设立


  第九十一条 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可以采取发起设立或者募集设立的方式。


  发起设立,是指由发起人认购设立公司时应发行的全部股份而设立公司。


  募集设立,是指由发起人认购设立公司时应发行股份的一部分,其余股份向特定对象募集或者向社会公开募集而设立公司。


  第九十二条 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当有一人以上二百人以下为发起人,其中应当有半数以上的发起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有住所。


  第九十三条 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承担公司筹办事务。


  发起人应当签订发起人协议,明确各自在公司设立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


  第九十四条 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当由发起人共同制订公司章程。


  第九十五条 股份有限公司章程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公司名称和住所;


  (二)公司经营范围;


  (三)公司设立方式;


  (四)公司注册资本、已发行的股份数和设立时发行的股份数,面额股的每股金额;


  (五)发行类别股的,每一类别股的股份数及其权利和义务;


  (六)发起人的姓名或者名称、认购的股份数、出资方式;


  (七)董事会的组成、职权和议事规则;


  (八)公司法定代表人的产生、变更办法;


  (九)监事会的组成、职权和议事规则;


  (十)公司利润分配办法;


  (十一)公司的解散事由与清算办法;


  (十二)公司的通知和公告办法;


  (十三)股东会认为需要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九十六条 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已发行股份的股本总额。在发起人认购的股份缴足前,不得向他人募集股份。


  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决定对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九十七条 以发起设立方式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应当认足公司章程规定的公司设立时应发行的股份。


  以募集设立方式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认购的股份不得少于公司章程规定的公司设立时应发行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五;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九十八条 发起人应当在公司成立前按照其认购的股份全额缴纳股款。


  发起人的出资,适用本法第四十八条、第四十九条第二款关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出资的规定。


  第九十九条 发起人不按照其认购的股份缴纳股款,或者作为出资的非货币财产的实际价额显著低于所认购的股份的,其他发起人与该发起人在出资不足的范围内承担连带责任。


  第一百条 发起人向社会公开募集股份,应当公告招股说明书,并制作认股书。认股书应当载明本法第一百五十四条第二款、第三款所列事项,由认股人填写认购的股份数、金额、住所,并签名或者盖章。认股人应当按照所认购股份足额缴纳股款。


  第一百零一条 向社会公开募集股份的股款缴足后,应当经依法设立的验资机构验资并出具证明。


  第一百零二条 股份有限公司应当制作股东名册并置备于公司。股东名册应当记载下列事项:


  (一)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及住所;


  (二)各股东所认购的股份种类及股份数;


  (三)发行纸面形式的股票的,股票的编号;


  (四)各股东取得股份的日期。


  第一百零三条 募集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应当自公司设立时应发行股份的股款缴足之日起三十日内召开公司成立大会。发起人应当在成立大会召开十五日前将会议日期通知各认股人或者予以公告。成立大会应当有持有表决权过半数的认股人出席,方可举行。


  以发起设立方式设立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大会的召开和表决程序由公司章程或者发起人协议规定。


  第一百零四条 公司成立大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审议发起人关于公司筹办情况的报告;


  (二)通过公司章程;


  (三)选举董事、监事;


  (四)对公司的设立费用进行审核;


  (五)对发起人非货币财产出资的作价进行审核;


  (六)发生不可抗力或者经营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直接影响公司设立的,可以作出不设立公司的决议。


  成立大会对前款所列事项作出决议,应当经出席会议的认股人所持表决权过半数通过。


  第一百零五条 公司设立时应发行的股份未募足,或者发行股份的股款缴足后,发起人在三十日内未召开成立大会的,认股人可以按照所缴股款并加算银行同期存款利息,要求发起人返还。


  发起人、认股人缴纳股款或者交付非货币财产出资后,除未按期募足股份、发起人未按期召开成立大会或者成立大会决议不设立公司的情形外,不得抽回其股本。


  第一百零六条 董事会应当授权代表,于公司成立大会结束后三十日内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设立登记。


  第一百零七条 本法第四十四条、第四十九条第三款、第五十一条、第五十二条、第五十三条的规定,适用于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百零八条 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时,折合的实收股本总额不得高于公司净资产额。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为增加注册资本公开发行股份时,应当依法办理。


  第一百零九条 股份有限公司应当将公司章程、股东名册、股东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记录、监事会会议记录、财务会计报告、债券持有人名册置备于本公司。


  第一百一十条 股东有权查阅、复制公司章程、股东名册、股东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财务会计报告,对公司的经营提出建议或者质询。


  连续一百八十日以上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百分之三以上股份的股东要求查阅公司的会计账簿、会计凭证的,适用本法第五十七条第二款、第三款、第四款的规定。公司章程对持股比例有较低规定的,从其规定。


  股东要求查阅、复制公司全资子公司相关材料的,适用前两款的规定。


  上市公司股东查阅、复制相关材料的,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第二节 股东会


  第一百一十一条 股份有限公司股东会由全体股东组成。股东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依照本法行使职权。


  第一百一十二条 本法第五十九条第一款、第二款关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会职权的规定,适用于股份有限公司股东会。


  本法第六十条关于只有一个股东的有限责任公司不设股东会的规定,适用于只有一个股东的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百一十三条 股东会应当每年召开一次年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在两个月内召开临时股东会会议:


  (一)董事人数不足本法规定人数或者公司章程所定人数的三分之二时;


  (二)公司未弥补的亏损达股本总额三分之一时;


  (三)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百分之十以上股份的股东请求时;


  (四)董事会认为必要时;


  (五)监事会提议召开时;


  (六)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一百一十四条 股东会会议由董事会召集,董事长主持;董事长不能履行职务或者不履行职务的,由副董事长主持;副董事长不能履行职务或者不履行职务的,由过半数的董事共同推举一名董事主持。


  董事会不能履行或者不履行召集股东会会议职责的,监事会应当及时召集和主持;监事会不召集和主持的,连续九十日以上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百分之十以上股份的股东可以自行召集和主持。


  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百分之十以上股份的股东请求召开临时股东会会议的,董事会、监事会应当在收到请求之日起十日内作出是否召开临时股东会会议的决定,并书面答复股东。


  第一百一十五条 召开股东会会议,应当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和审议的事项于会议召开二十日前通知各股东;临时股东会会议应当于会议召开十五日前通知各股东。


  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百分之一以上股份的股东,可以在股东会会议召开十日前提出临时提案并书面提交董事会。临时提案应当有明确议题和具体决议事项。董事会应当在收到提案后二日内通知其他股东,并将该临时提案提交股东会审议;但临时提案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或者不属于股东会职权范围的除外。公司不得提高提出临时提案股东的持股比例。


  公开发行股份的公司,应当以公告方式作出前两款规定的通知。


  股东会不得对通知中未列明的事项作出决议。


  第一百一十六条 股东出席股东会会议,所持每一股份有一表决权,类别股股东除外。公司持有的本公司股份没有表决权。


  股东会作出决议,应当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过半数通过。


  股东会作出修改公司章程、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的决议,以及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变更公司形式的决议,应当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


  第一百一十七条 股东会选举董事、监事,可以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或者股东会的决议,实行累积投票制。


  本法所称累积投票制,是指股东会选举董事或者监事时,每一股份拥有与应选董事或者监事人数相同的表决权,股东拥有的表决权可以集中使用。


  第一百一十八条 股东委托代理人出席股东会会议的,应当明确代理人代理的事项、权限和期限;代理人应当向公司提交股东授权委托书,并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表决权。


  第一百一十九条 股东会应当对所议事项的决定作成会议记录,主持人、出席会议的董事应当在会议记录上签名。会议记录应当与出席股东的签名册及代理出席的委托书一并保存。


  第三节 董事会、经理


  第一百二十条 股份有限公司设董事会,本法第一百二十八条另有规定的除外。


  本法第六十七条、第六十八条第一款、第七十条、第七十一条的规定,适用于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百二十一条 股份有限公司可以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在董事会中设置由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行使本法规定的监事会的职权,不设监事会或者监事。


  审计委员会成员为三名以上,过半数成员不得在公司担任除董事以外的其他职务,且不得与公司存在任何可能影响其独立客观判断的关系。公司董事会成员中的职工代表可以成为审计委员会成员。


  审计委员会作出决议,应当经审计委员会成员的过半数通过。


  审计委员会决议的表决,应当一人一票。


  审计委员会的议事方式和表决程序,除本法有规定的外,由公司章程规定。


  公司可以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在董事会中设置其他委员会。


  第一百二十二条 董事会设董事长一人,可以设副董事长。董事长和副董事长由董事会以全体董事的过半数选举产生。


  董事长召集和主持董事会会议,检查董事会决议的实施情况。副董事长协助董事长工作,董事长不能履行职务或者不履行职务的,由副董事长履行职务;副董事长不能履行职务或者不履行职务的,由过半数的董事共同推举一名董事履行职务。


  第一百二十三条 董事会每年度至少召开两次会议,每次会议应当于会议召开十日前通知全体董事和监事。


  代表十分之一以上表决权的股东、三分之一以上董事或者监事会,可以提议召开临时董事会会议。董事长应当自接到提议后十日内,召集和主持董事会会议。


  董事会召开临时会议,可以另定召集董事会的通知方式和通知时限。


  第一百二十四条 董事会会议应当有过半数的董事出席方可举行。董事会作出决议,应当经全体董事的过半数通过。


  董事会决议的表决,应当一人一票。


  董事会应当对所议事项的决定作成会议记录,出席会议的董事应当在会议记录上签名。


  第一百二十五条 董事会会议,应当由董事本人出席;董事因故不能出席,可以书面委托其他董事代为出席,委托书应当载明授权范围。


  董事应当对董事会的决议承担责任。董事会的决议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股东会决议,给公司造成严重损失的,参与决议的董事对公司负赔偿责任;经证明在表决时曾表明异议并记载于会议记录的,该董事可以免除责任。


  第一百二十六条 股份有限公司设经理,由董事会决定聘任或者解聘。


  经理对董事会负责,根据公司章程的规定或者董事会的授权行使职权。经理列席董事会会议。


  第一百二十七条 公司董事会可以决定由董事会成员兼任经理。


  第一百二十八条 规模较小或者股东人数较少的股份有限公司,可以不设董事会,设一名董事,行使本法规定的董事会的职权。该董事可以兼任公司经理。


  第一百二十九条 公司应当定期向股东披露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从公司获得报酬的情况。


  第四节 监事会


  第一百三十条 股份有限公司设监事会,本法第一百二十一条第一款、第一百三十三条另有规定的除外。


  监事会成员为三人以上。监事会成员应当包括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其中职工代表的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具体比例由公司章程规定。监事会中的职工代表由公司职工通过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大会或者其他形式民主选举产生。


  监事会设主席一人,可以设副主席。监事会主席和副主席由全体监事过半数选举产生。监事会主席召集和主持监事会会议;监事会主席不能履行职务或者不履行职务的,由监事会副主席召集和主持监事会会议;监事会副主席不能履行职务或者不履行职务的,由过半数的监事共同推举一名监事召集和主持监事会会议。


  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兼任监事。


  本法第七十七条关于有限责任公司监事任期的规定,适用于股份有限公司监事。


  第一百三十一条 本法第七十八条至第八十条的规定,适用于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


  监事会行使职权所必需的费用,由公司承担。


  第一百三十二条 监事会每六个月至少召开一次会议。监事可以提议召开临时监事会会议。


  监事会的议事方式和表决程序,除本法有规定的外,由公司章程规定。


  监事会决议应当经全体监事的过半数通过。


  监事会决议的表决,应当一人一票。


  监事会应当对所议事项的决定作成会议记录,出席会议的监事应当在会议记录上签名。


  第一百三十三条 规模较小或者股东人数较少的股份有限公司,可以不设监事会,设一名监事,行使本法规定的监事会的职权。


  第五节 上市公司组织机构的特别规定


  第一百三十四条 本法所称上市公司,是指其股票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百三十五条 上市公司在一年内购买、出售重大资产或者向他人提供担保的金额超过公司资产总额百分之三十的,应当由股东会作出决议,并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


  第一百三十六条 上市公司设独立董事,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规定。


  上市公司的公司章程除载明本法第九十五条规定的事项外,还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载明董事会专门委员会的组成、职权以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薪酬考核机制等事项。


  第一百三十七条 上市公司在董事会中设置审计委员会的,董事会对下列事项作出决议前应当经审计委员会全体成员过半数通过:


  (一)聘用、解聘承办公司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


  (二)聘任、解聘财务负责人;


  (三)披露财务会计报告;


  (四)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一百三十八条 上市公司设董事会秘书,负责公司股东会和董事会会议的筹备、文件保管以及公司股东资料的管理,办理信息披露事务等事宜。


  第一百三十九条 上市公司董事与董事会会议决议事项所涉及的企业或者个人有关联关系的,该董事应当及时向董事会书面报告。有关联关系的董事不得对该项决议行使表决权,也不得代理其他董事行使表决权。该董事会会议由过半数的无关联关系董事出席即可举行,董事会会议所作决议须经无关联关系董事过半数通过。出席董事会会议的无关联关系董事人数不足三人的,应当将该事项提交上市公司股东会审议。


  第一百四十条 上市公司应当依法披露股东、实际控制人的信息,相关信息应当真实、准确、完整。


  禁止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代持上市公司股票。


  第一百四十一条 上市公司控股子公司不得取得该上市公司的股份。


  上市公司控股子公司因公司合并、质权行使等原因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的,不得行使所持股份对应的表决权,并应当及时处分相关上市公司股份。


  第六章 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发行和转让


  第一节 股份发行


  第一百四十二条 公司的资本划分为股份。公司的全部股份,根据公司章程的规定择一采用面额股或者无面额股。采用面额股的,每一股的金额相等。


  公司可以根据公司章程的规定将已发行的面额股全部转换为无面额股或者将无面额股全部转换为面额股。


  采用无面额股的,应当将发行股份所得股款的二分之一以上计入注册资本。


  第一百四十三条 股份的发行,实行公平、公正的原则,同类别的每一股份应当具有同等权利。


  同次发行的同类别股份,每股的发行条件和价格应当相同;认购人所认购的股份,每股应当支付相同价额。


  第一百四十四条 公司可以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发行下列与普通股权利不同的类别股:


  (一)优先或者劣后分配利润或者剩余财产的股份;


  (二)每一股的表决权数多于或者少于普通股的股份;


  (三)转让须经公司同意等转让受限的股份;


  (四)国务院规定的其他类别股。


  公开发行股份的公司不得发行前款第二项、第三项规定的类别股;公开发行前已发行的除外。


  公司发行本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的类别股的,对于监事或者审计委员会成员的选举和更换,类别股与普通股每一股的表决权数相同。


  第一百四十五条 发行类别股的公司,应当在公司章程中载明以下事项:


  (一)类别股分配利润或者剩余财产的顺序;


  (二)类别股的表决权数;


  (三)类别股的转让限制;


  (四)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措施;


  (五)股东会认为需要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一百四十六条 发行类别股的公司,有本法第一百一十六条第三款规定的事项等可能影响类别股股东权利的,除应当依照第一百一十六条第三款的规定经股东会决议外,还应当经出席类别股股东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


  公司章程可以对需经类别股股东会议决议的其他事项作出规定。


  第一百四十七条 公司的股份采取股票的形式。股票是公司签发的证明股东所持股份的凭证。


  公司发行的股票,应当为记名股票。


  第一百四十八条 面额股股票的发行价格可以按票面金额,也可以超过票面金额,但不得低于票面金额。


  第一百四十九条 股票采用纸面形式或者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形式。


  股票采用纸面形式的,应当载明下列主要事项:


  (一)公司名称;


  (二)公司成立日期或者股票发行的时间;


  (三)股票种类、票面金额及代表的股份数,发行无面额股的,股票代表的股份数。


  股票采用纸面形式的,还应当载明股票的编号,由法定代表人签名,公司盖章。


  发起人股票采用纸面形式的,应当标明发起人股票字样。


  第一百五十条 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即向股东正式交付股票。公司成立前不得向股东交付股票。


  第一百五十一条 公司发行新股,股东会应当对下列事项作出决议:


  (一)新股种类及数额;


  (二)新股发行价格;


  (三)新股发行的起止日期;


  (四)向原有股东发行新股的种类及数额;


  (五)发行无面额股的,新股发行所得股款计入注册资本的金额。


  公司发行新股,可以根据公司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确定其作价方案。


  第一百五十二条 公司章程或者股东会可以授权董事会在三年内决定发行不超过已发行股份百分之五十的股份。但以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的应当经股东会决议。


  董事会依照前款规定决定发行股份导致公司注册资本、已发行股份数发生变化的,对公司章程该项记载事项的修改不需再由股东会表决。


  第一百五十三条 公司章程或者股东会授权董事会决定发行新股的,董事会决议应当经全体董事三分之二以上通过。


  第一百五十四条 公司向社会公开募集股份,应当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注册,公告招股说明书。


  招股说明书应当附有公司章程,并载明下列事项:


  (一)发行的股份总数;


  (二)面额股的票面金额和发行价格或者无面额股的发行价格;


  (三)募集资金的用途;


  (四)认股人的权利和义务;


  (五)股份种类及其权利和义务;


  (六)本次募股的起止日期及逾期未募足时认股人可以撤回所认股份的说明。


  公司设立时发行股份的,还应当载明发起人认购的股份数。


  第一百五十五条 公司向社会公开募集股份,应当由依法设立的证券公司承销,签订承销协议。


  第一百五十六条 公司向社会公开募集股份,应当同银行签订代收股款协议。


  代收股款的银行应当按照协议代收和保存股款,向缴纳股款的认股人出具收款单据,并负有向有关部门出具收款证明的义务。


  公司发行股份募足股款后,应予公告。


  第二节 股份转让


  第一百五十七条 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持有的股份可以向其他股东转让,也可以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公司章程对股份转让有限制的,其转让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进行。


  第一百五十八条 股东转让其股份,应当在依法设立的证券交易场所进行或者按照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方式进行。


  第一百五十九条 股票的转让,由股东以背书方式或者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进行;转让后由公司将受让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及住所记载于股东名册。


  股东会会议召开前二十日内或者公司决定分配股利的基准日前五日内,不得变更股东名册。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对上市公司股东名册变更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一百六十条 公司公开发行股份前已发行的股份,自公司股票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对上市公司的股东、实际控制人转让其所持有的本公司股份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向公司申报所持有的本公司的股份及其变动情况,在就任时确定的任职期间每年转让的股份不得超过其所持有本公司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五;所持本公司股份自公司股票上市交易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上述人员离职后半年内,不得转让其所持有的本公司股份。公司章程可以对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转让其所持有的本公司股份作出其他限制性规定。


  股份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限制转让期限内出质的,质权人不得在限制转让期限内行使质权。


  第一百六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股东会该项决议投反对票的股东可以请求公司按照合理的价格收购其股份,公开发行股份的公司除外:


  (一)公司连续五年不向股东分配利润,而公司该五年连续盈利,并且符合本法规定的分配利润条件;


  (二)公司转让主要财产;


  (三)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者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股东会通过决议修改章程使公司存续。


  自股东会决议作出之日起六十日内,股东与公司不能达成股份收购协议的,股东可以自股东会决议作出之日起九十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公司因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收购的本公司股份,应当在六个月内依法转让或者注销。


  第一百六十二条 公司不得收购本公司股份。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减少公司注册资本;


  (二)与持有本公司股份的其他公司合并;


  (三)将股份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者股权激励;


  (四)股东因对股东会作出的公司合并、分立决议持异议,要求公司收购其股份;


  (五)将股份用于转换公司发行的可转换为股票的公司债券;


  (六)上市公司为维护公司价值及股东权益所必需。


  公司因前款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收购本公司股份的,应当经股东会决议;公司因前款第三项、第五项、第六项规定的情形收购本公司股份的,可以按照公司章程或者股东会的授权,经三分之二以上董事出席的董事会会议决议。


  公司依照本条第一款规定收购本公司股份后,属于第一项情形的,应当自收购之日起十日内注销;属于第二项、第四项情形的,应当在六个月内转让或者注销;属于第三项、第五项、第六项情形的,公司合计持有的本公司股份数不得超过本公司已发行股份总数的百分之十,并应当在三年内转让或者注销。


  上市公司收购本公司股份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的规定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上市公司因本条第一款第三项、第五项、第六项规定的情形收购本公司股份的,应当通过公开的集中交易方式进行。


  公司不得接受本公司的股份作为质权的标的。


  第一百六十三条 公司不得为他人取得本公司或者其母公司的股份提供赠与、借款、担保以及其他财务资助,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除外。


  为公司利益,经股东会决议,或者董事会按照公司章程或者股东会的授权作出决议,公司可以为他人取得本公司或者其母公司的股份提供财务资助,但财务资助的累计总额不得超过已发行股本总额的百分之十。董事会作出决议应当经全体董事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


  违反前两款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的,负有责任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一百六十四条 股票被盗、遗失或者灭失,股东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公示催告程序,请求人民法院宣告该股票失效。人民法院宣告该股票失效后,股东可以向公司申请补发股票。


  第一百六十五条 上市公司的股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及证券交易所交易规则上市交易。


  第一百六十六条 上市公司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披露相关信息。


  第一百六十七条 自然人股东死亡后,其合法继承人可以继承股东资格;但是,股份转让受限的股份有限公司的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七章 国家出资公司组织机构的特别规定


  第一百六十八条 国家出资公司的组织机构,适用本章规定;本章没有规定的,适用本法其他规定。


  本法所称国家出资公司,是指国家出资的国有独资公司、国有资本控股公司,包括国家出资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百六十九条 国家出资公司,由国务院或者地方人民政府分别代表国家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出资人权益。国务院或者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授权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或者其他部门、机构代表本级人民政府对国家出资公司履行出资人职责。


  代表本级人民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部门,以下统称为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


  第一百七十条 国家出资公司中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规定发挥领导作用,研究讨论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支持公司的组织机构依法行使职权。


  第一百七十一条 国有独资公司章程由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制定。


  第一百七十二条 国有独资公司不设股东会,由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行使股东会职权。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可以授权公司董事会行使股东会的部分职权,但公司章程的制定和修改,公司的合并、分立、解散、申请破产,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分配利润,应当由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决定。


  第一百七十三条 国有独资公司的董事会依照本法规定行使职权。


  国有独资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中,应当过半数为外部董事,并应当有公司职工代表。


  董事会成员由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委派;但是,董事会成员中的职工代表由公司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董事会设董事长一人,可以设副董事长。董事长、副董事长由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从董事会成员中指定。


  第一百七十四条 国有独资公司的经理由董事会聘任或者解聘。


  经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同意,董事会成员可以兼任经理。


  第一百七十五条 国有独资公司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未经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同意,不得在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或者其他经济组织兼职。


  第一百七十六条 国有独资公司在董事会中设置由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行使本法规定的监事会职权的,不设监事会或者监事。


  第一百七十七条 国家出资公司应当依法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管理和风险控制制度,加强内部合规管理。


  第八章 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资格和义务


  第一百七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担任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一)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二)因贪污、贿赂、侵占财产、挪用财产或者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被判处刑罚,或者因犯罪被剥夺政治权利,执行期满未逾五年,被宣告缓刑的,自缓刑考验期满之日起未逾二年;


  (三)担任破产清算的公司、企业的董事或者厂长、经理,对该公司、企业的破产负有个人责任的,自该公司、企业破产清算完结之日起未逾三年;


  (四)担任因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的公司、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并负有个人责任的,自该公司、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之日起未逾三年;


  (五)个人因所负数额较大债务到期未清偿被人民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


  违反前款规定选举、委派董事、监事或者聘任高级管理人员的,该选举、委派或者聘任无效。


  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在任职期间出现本条第一款所列情形的,公司应当解除其职务。


  第一百七十九条 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


  第一百八十条 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对公司负有忠实义务,应当采取措施避免自身利益与公司利益冲突,不得利用职权牟取不正当利益。


  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对公司负有勤勉义务,执行职务应当为公司的最大利益尽到管理者通常应有的合理注意。


  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不担任公司董事但实际执行公司事务的,适用前两款规定。


  第一百八十一条 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侵占公司财产、挪用公司资金;


  (二)将公司资金以其个人名义或者以其他个人名义开立账户存储;


  (三)利用职权贿赂或者收受其他非法收入;


  (四)接受他人与公司交易的佣金归为己有;


  (五)擅自披露公司秘密;


  (六)违反对公司忠实义务的其他行为。


  第一百八十二条 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直接或者间接与本公司订立合同或者进行交易,应当就与订立合同或者进行交易有关的事项向董事会或者股东会报告,并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经董事会或者股东会决议通过。


  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近亲属,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或者其近亲属直接或者间接控制的企业,以及与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有其他关联关系的关联人,与公司订立合同或者进行交易,适用前款规定。


  第一百八十三条 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利用职务便利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属于公司的商业机会。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向董事会或者股东会报告,并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经董事会或者股东会决议通过;


  (二)根据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公司不能利用该商业机会。


  第一百八十四条 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未向董事会或者股东会报告,并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经董事会或者股东会决议通过,不得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其任职公司同类的业务。


  第一百八十五条 董事会对本法第一百八十二条至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的事项决议时,关联董事不得参与表决,其表决权不计入表决权总数。出席董事会会议的无关联关系董事人数不足三人的,应当将该事项提交股东会审议。


  第一百八十六条 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违反本法第一百八十一条至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所得的收入应当归公司所有。


  第一百八十七条 股东会要求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列席会议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列席并接受股东的质询。


  第一百八十八条 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职务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一百八十九条 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有前条规定的情形的,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股份有限公司连续一百八十日以上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百分之一以上股份的股东,可以书面请求监事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监事有前条规定的情形的,前述股东可以书面请求董事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监事会或者董事会收到前款规定的股东书面请求后拒绝提起诉讼,或者自收到请求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提起诉讼,或者情况紧急、不立即提起诉讼将会使公司利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前款规定的股东有权为公司利益以自己的名义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他人侵犯公司合法权益,给公司造成损失的,本条第一款规定的股东可以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公司全资子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有前条规定情形,或者他人侵犯公司全资子公司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股份有限公司连续一百八十日以上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百分之一以上股份的股东,可以依照前三款规定书面请求全资子公司的监事会、董事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或者以自己的名义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一百九十条 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损害股东利益的,股东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一百九十一条 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职务,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公司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存在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也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一百九十二条 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指示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从事损害公司或者股东利益的行为的,与该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承担连带责任。


  第一百九十三条 公司可以在董事任职期间为董事因执行公司职务承担的赔偿责任投保责任保险。


  公司为董事投保责任保险或者续保后,董事会应当向股东会报告责任保险的投保金额、承保范围及保险费率等内容。


  第九章 公司债券


  第一百九十四条 本法所称公司债券,是指公司发行的约定按期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


  公司债券可以公开发行,也可以非公开发行。


  公司债券的发行和交易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第一百九十五条 公开发行公司债券,应当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注册,公告公司债券募集办法。


  公司债券募集办法应当载明下列主要事项:


  (一)公司名称;


  (二)债券募集资金的用途;


  (三)债券总额和债券的票面金额;


  (四)债券利率的确定方式;


  (五)还本付息的期限和方式;


  (六)债券担保情况;


  (七)债券的发行价格、发行的起止日期;


  (八)公司净资产额;


  (九)已发行的尚未到期的公司债券总额;


  (十)公司债券的承销机构。


  第一百九十六条 公司以纸面形式发行公司债券的,应当在债券上载明公司名称、债券票面金额、利率、偿还期限等事项,并由法定代表人签名,公司盖章。


  第一百九十七条 公司债券应当为记名债券。


  第一百九十八条 公司发行公司债券应当置备公司债券持有人名册。


  发行公司债券的,应当在公司债券持有人名册上载明下列事项:


  (一)债券持有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及住所;


  (二)债券持有人取得债券的日期及债券的编号;


  (三)债券总额,债券的票面金额、利率、还本付息的期限和方式;


  (四)债券的发行日期。


  第一百九十九条 公司债券的登记结算机构应当建立债券登记、存管、付息、兑付等相关制度。


  第二百条 公司债券可以转让,转让价格由转让人与受让人约定。


  公司债券的转让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第二百零一条 公司债券由债券持有人以背书方式或者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转让;转让后由公司将受让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及住所记载于公司债券持有人名册。


  第二百零二条 股份有限公司经股东会决议,或者经公司章程、股东会授权由董事会决议,可以发行可转换为股票的公司债券,并规定具体的转换办法。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为股票的公司债券,应当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注册。


  发行可转换为股票的公司债券,应当在债券上标明可转换公司债券字样,并在公司债券持有人名册上载明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数额。


  第二百零三条 发行可转换为股票的公司债券的,公司应当按照其转换办法向债券持有人换发股票,但债券持有人对转换股票或者不转换股票有选择权。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百零四条 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的,应当为同期债券持有人设立债券持有人会议,并在债券募集办法中对债券持有人会议的召集程序、会议规则和其他重要事项作出规定。债券持有人会议可以对与债券持有人有利害关系的事项作出决议。


  除公司债券募集办法另有约定外,债券持有人会议决议对同期全体债券持有人发生效力。


  第二百零五条 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的,发行人应当为债券持有人聘请债券受托管理人,由其为债券持有人办理受领清偿、债权保全、与债券相关的诉讼以及参与债务人破产程序等事项。


  第二百零六条 债券受托管理人应当勤勉尽责,公正履行受托管理职责,不得损害债券持有人利益。


  受托管理人与债券持有人存在利益冲突可能损害债券持有人利益的,债券持有人会议可以决议变更债券受托管理人。


  债券受托管理人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债券持有人会议决议,损害债券持有人利益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十章 公司财务、会计


  第二百零七条 公司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财政部门的规定建立本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


  第二百零八条 公司应当在每一会计年度终了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并依法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


  财务会计报告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财政部门的规定制作。


  第二百零九条 有限责任公司应当按照公司章程规定的期限将财务会计报告送交各股东。


  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在召开股东会年会的二十日前置备于本公司,供股东查阅;公开发行股份的股份有限公司应当公告其财务会计报告。


  第二百一十条 公司分配当年税后利润时,应当提取利润的百分之十列入公司法定公积金。公司法定公积金累计额为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可以不再提取。


  公司的法定公积金不足以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的,在依照前款规定提取法定公积金之前,应当先用当年利润弥补亏损。


  公司从税后利润中提取法定公积金后,经股东会决议,还可以从税后利润中提取任意公积金。


  公司弥补亏损和提取公积金后所余税后利润,有限责任公司按照股东实缴的出资比例分配利润,全体股东约定不按照出资比例分配利润的除外;股份有限公司按照股东所持有的股份比例分配利润,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


  公司持有的本公司股份不得分配利润。


  第二百一十一条 公司违反本法规定向股东分配利润的,股东应当将违反规定分配的利润退还公司;给公司造成损失的,股东及负有责任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百一十二条 股东会作出分配利润的决议的,董事会应当在股东会决议作出之日起六个月内进行分配。


  第二百一十三条 公司以超过股票票面金额的发行价格发行股份所得的溢价款、发行无面额股所得股款未计入注册资本的金额以及国务院财政部门规定列入资本公积金的其他项目,应当列为公司资本公积金。


  第二百一十四条 公司的公积金用于弥补公司的亏损、扩大公司生产经营或者转为增加公司注册资本。


  公积金弥补公司亏损,应当先使用任意公积金和法定公积金;仍不能弥补的,可以按照规定使用资本公积金。


  法定公积金转为增加注册资本时,所留存的该项公积金不得少于转增前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五。


  第二百一十五条 公司聘用、解聘承办公司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股东会、董事会或者监事会决定。


  公司股东会、董事会或者监事会就解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表决时,应当允许会计师事务所陈述意见。


  第二百一十六条 公司应当向聘用的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他会计资料,不得拒绝、隐匿、谎报。


  第二百一十七条 公司除法定的会计账簿外,不得另立会计账簿。


  对公司资金,不得以任何个人名义开立账户存储。


  第十一章 公司合并、分立、增资、减资


  第二百一十八条 公司合并可以采取吸收合并或者新设合并。


  一个公司吸收其他公司为吸收合并,被吸收的公司解散。两个以上公司合并设立一个新的公司为新设合并,合并各方解散。


  第二百一十九条 公司与其持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公司合并,被合并的公司不需经股东会决议,但应当通知其他股东,其他股东有权请求公司按照合理的价格收购其股权或者股份。


  公司合并支付的价款不超过本公司净资产百分之十的,可以不经股东会决议;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


  公司依照前两款规定合并不经股东会决议的,应当经董事会决议。


  第二百二十条 公司合并,应当由合并各方签订合并协议,并编制资产负债表及财产清单。公司应当自作出合并决议之日起十日内通知债权人,并于三十日内在报纸上或者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告。债权人自接到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接到通知的自公告之日起四十五日内,可以要求公司清偿债务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


  第二百二十一条 公司合并时,合并各方的债权、债务,应当由合并后存续的公司或者新设的公司承继。


  第二百二十二条 公司分立,其财产作相应的分割。


  公司分立,应当编制资产负债表及财产清单。公司应当自作出分立决议之日起十日内通知债权人,并于三十日内在报纸上或者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告。


  第二百二十三条 公司分立前的债务由分立后的公司承担连带责任。但是,公司在分立前与债权人就债务清偿达成的书面协议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二百二十四条 公司减少注册资本,应当编制资产负债表及财产清单。


  公司应当自股东会作出减少注册资本决议之日起十日内通知债权人,并于三十日内在报纸上或者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告。债权人自接到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接到通知的自公告之日起四十五日内,有权要求公司清偿债务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


  公司减少注册资本,应当按照股东出资或者持有股份的比例相应减少出资额或者股份,法律另有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全体股东另有约定或者股份有限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


     会计处理——会计部函[2009]81号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对《会计问题征询函——减资得到的资金应计入什么科目》的复函


  第二百二十五条 公司依照本法第二百一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弥补亏损后,仍有亏损的,可以减少注册资本弥补亏损。减少注册资本弥补亏损的,公司不得向股东分配,也不得免除股东缴纳出资或者股款的义务。


  依照前款规定减少注册资本的,不适用前条第二款的规定,但应当自股东会作出减少注册资本决议之日起三十日内在报纸上或者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告。


  公司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减少注册资本后,在法定公积金和任意公积金累计额达到公司注册资本百分之五十前,不得分配利润。


  第二百二十六条 违反本法规定减少注册资本的,股东应当退还其收到的资金,减免股东出资的应当恢复原状;给公司造成损失的,股东及负有责任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百二十七条 有限责任公司增加注册资本时,股东在同等条件下有权优先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认缴出资。但是,全体股东约定不按照出资比例优先认缴出资的除外。


  股份有限公司为增加注册资本发行新股时,股东不享有优先认购权,公司章程另有规定或者股东会决议决定股东享有优先认购权的除外。


  第二百二十八条 有限责任公司增加注册资本时,股东认缴新增资本的出资,依照本法设立有限责任公司缴纳出资的有关规定执行。


  股份有限公司为增加注册资本发行新股时,股东认购新股,依照本法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缴纳股款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章 公司解散和清算


  第二百二十九条 公司因下列原因解散:


  (一)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者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


  (二)股东会决议解散;


  (三)因公司合并或者分立需要解散;


  (四)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或者被撤销;


  (五)人民法院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一条的规定予以解散。


  公司出现前款规定的解散事由,应当在十日内将解散事由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予以公示。


  第二百三十条 公司有前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二项情形,且尚未向股东分配财产的,可以通过修改公司章程或者经股东会决议而存续。


  依照前款规定修改公司章程或者经股东会决议,有限责任公司须经持有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股份有限公司须经出席股东会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


  第二百三十一条 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的,持有公司百分之十以上表决权的股东,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


  第二百三十二条 公司因本法第二百二十九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二项、第四项、第五项规定而解散的,应当清算。董事为公司清算义务人,应当在解散事由出现之日起十五日内组成清算组进行清算。


  清算组由董事组成,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规定或者股东会决议另选他人的除外。


  清算义务人未及时履行清算义务,给公司或者债权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百三十三条 公司依照前条第一款的规定应当清算,逾期不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或者成立清算组后不清算的,利害关系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指定有关人员组成清算组进行清算。人民法院应当受理该申请,并及时组织清算组进行清算。


  公司因本法第二百二十九条第一款第四项的规定而解散的,作出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或者撤销决定的部门或者公司登记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指定有关人员组成清算组进行清算。


  第二百三十四条 清算组在清算期间行使下列职权:


  (一)清理公司财产,分别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


  (二)通知、公告债权人;


  (三)处理与清算有关的公司未了结的业务;


  (四)清缴所欠税款以及清算过程中产生的税款;


  (五)清理债权、债务;


  (六)分配公司清偿债务后的剩余财产;


  (七)代表公司参与民事诉讼活动。


  第二百三十五条 清算组应当自成立之日起十日内通知债权人,并于六十日内在报纸上或者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告。债权人应当自接到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接到通知的自公告之日起四十五日内,向清算组申报其债权。


  债权人申报债权,应当说明债权的有关事项,并提供证明材料。清算组应当对债权进行登记。


  在申报债权期间,清算组不得对债权人进行清偿。


  第二百三十六条 清算组在清理公司财产、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后,应当制订清算方案,并报股东会或者人民法院确认。


  公司财产在分别支付清算费用、职工的工资、社会保险费用和法定补偿金,缴纳所欠税款,清偿公司债务后的剩余财产,有限责任公司按照股东的出资比例分配,股份有限公司按照股东持有的股份比例分配。


  清算期间,公司存续,但不得开展与清算无关的经营活动。公司财产在未依照前款规定清偿前,不得分配给股东。


  第二百三十七条 清算组在清理公司财产、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后,发现公司财产不足清偿债务的,应当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破产清算。


  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清算组应当将清算事务移交给人民法院指定的破产管理人。


  第二百三十八条 清算组成员履行清算职责,负有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


  清算组成员怠于履行清算职责,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给债权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百三十九条 公司清算结束后,清算组应当制作清算报告,报股东会或者人民法院确认,并报送公司登记机关,申请注销公司登记。


  第二百四十条 公司在存续期间未产生债务,或者已清偿全部债务的,经全体股东承诺,可以按照规定通过简易程序注销公司登记。


  通过简易程序注销公司登记,应当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予以公告,公告期限不少于二十日。公告期限届满后,未有异议的,公司可以在二十日内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注销公司登记。


  公司通过简易程序注销公司登记,股东对本条第一款规定的内容承诺不实的,应当对注销登记前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第二百四十一条 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或者被撤销,满三年未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注销公司登记的,公司登记机关可以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予以公告,公告期限不少于六十日。公告期限届满后,未有异议的,公司登记机关可以注销公司登记。


  依照前款规定注销公司登记的,原公司股东、清算义务人的责任不受影响。


  第二百四十二条 公司被依法宣告破产的,依照有关企业破产的法律实施破产清算。


  第十三章 外国公司的分支机构


  第二百四十三条 本法所称外国公司,是指依照外国法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设立的公司。


  第二百四十四条 外国公司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分支机构,应当向中国主管机关提出申请,并提交其公司章程、所属国的公司登记证书等有关文件,经批准后,向公司登记机关依法办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


  外国公司分支机构的审批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


  第二百四十五条 外国公司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分支机构,应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指定负责该分支机构的代表人或者代理人,并向该分支机构拨付与其所从事的经营活动相适应的资金。


  对外国公司分支机构的经营资金需要规定最低限额的,由国务院另行规定。


  第二百四十六条 外国公司的分支机构应当在其名称中标明该外国公司的国籍及责任形式。


  外国公司的分支机构应当在本机构中置备该外国公司章程。


  第二百四十七条 外国公司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分支机构不具有中国法人资格。


  外国公司对其分支机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经营活动承担民事责任。


  第二百四十八条 经批准设立的外国公司分支机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业务活动,应当遵守中国的法律,不得损害中国的社会公共利益,其合法权益受中国法律保护。


  第二百四十九条 外国公司撤销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分支机构时,应当依法清偿债务,依照本法有关公司清算程序的规定进行清算。未清偿债务之前,不得将其分支机构的财产转移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


  第十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百五十条 违反本法规定,虚报注册资本、提交虚假材料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隐瞒重要事实取得公司登记的,由公司登记机关责令改正,对虚报注册资本的公司,处以虚报注册资本金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五以下的罚款;对提交虚假材料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隐瞒重要事实的公司,处以五万元以上二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三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百五十一条 公司未依照本法第四十条规定公示有关信息或者不如实公示有关信息的,由公司登记机关责令改正,可以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百五十二条 公司的发起人、股东虚假出资,未交付或者未按期交付作为出资的货币或者非货币财产的,由公司登记机关责令改正,可以处以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虚假出资或者未出资金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五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百五十三条 公司的发起人、股东在公司成立后,抽逃其出资的,由公司登记机关责令改正,处以所抽逃出资金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五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三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百五十四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罚:


  (一)在法定的会计账簿以外另立会计账簿;


  (二)提供存在虚假记载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


  第二百五十五条 公司在合并、分立、减少注册资本或者进行清算时,不依照本法规定通知或者公告债权人的,由公司登记机关责令改正,对公司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百五十六条 公司在进行清算时,隐匿财产,对资产负债表或者财产清单作虚假记载,或者在未清偿债务前分配公司财产的,由公司登记机关责令改正,对公司处以隐匿财产或者未清偿债务前分配公司财产金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百五十七条 承担资产评估、验资或者验证的机构提供虚假材料或者提供有重大遗漏的报告的,由有关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资产评估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罚。


  承担资产评估、验资或者验证的机构因其出具的评估结果、验资或者验证证明不实,给公司债权人造成损失的,除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外,在其评估或者证明不实的金额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百五十八条 公司登记机关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未履行职责或者履行职责不当的,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政务处分。


  第二百五十九条 未依法登记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而冒用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名义的,或者未依法登记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的分公司,而冒用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的分公司名义的,由公司登记机关责令改正或者予以取缔,可以并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百六十条 公司成立后无正当理由超过六个月未开业的,或者开业后自行停业连续六个月以上的,公司登记机关可以吊销营业执照,但公司依法办理歇业的除外。


  公司登记事项发生变更时,未依照本法规定办理有关变更登记的,由公司登记机关责令限期登记;逾期不登记的,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百六十一条 外国公司违反本法规定,擅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分支机构的,由公司登记机关责令改正或者关闭,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百六十二条 利用公司名义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的严重违法行为的,吊销营业执照。


  第二百六十三条 公司违反本法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和缴纳罚款、罚金的,其财产不足以支付时,先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第二百六十四条 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五章 附则


  第二百六十五条 本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高级管理人员,是指公司的经理、副经理、财务负责人,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和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人员。


  (二)控股股东,是指其出资额占有限责任公司资本总额超过百分之五十或者其持有的股份占股份有限公司股本总额超过百分之五十的股东;出资额或者持有股份的比例虽然低于百分之五十,但依其出资额或者持有的股份所享有的表决权已足以对股东会的决议产生重大影响的股东。


  (三)实际控制人,是指通过投资关系、协议或者其他安排,能够实际支配公司行为的人。


  (四)关联关系,是指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与其直接或者间接控制的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及可能导致公司利益转移的其他关系。但是,国家控股的企业之间不仅因为同受国家控股而具有关联关系。


  第二百六十六条 本法自2024年7月1日起施行。


  本法施行前已登记设立的公司,出资期限超过本法规定的期限的,除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应当逐步调整至本法规定的期限以内;对于出资期限、出资额明显异常的,公司登记机关可以依法要求其及时调整。具体实施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12-29
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主席令14届第18号 刑法修正案[十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二)》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于2023年12月29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24年3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


2023年12月2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二)


(2023年12月29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


  一、在刑法第一百六十五条中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将该条修改为:“国有公司、企业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利用职务便利,自己经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其所任职公司、企业同类的营业,获取非法利益,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其他公司、企业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实施前款行为,致使公司、企业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二、在刑法第一百六十六条中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将该条修改为:“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有下列情形之一,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致使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一)将本单位的盈利业务交由自己的亲友进行经营的;


  “(二)以明显高于市场的价格从自己的亲友经营管理的单位采购商品、接受服务或者以明显低于市场的价格向自己的亲友经营管理的单位销售商品、提供服务的;


  “(三)从自己的亲友经营管理的单位采购、接受不合格商品、服务的。


  “其他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实施前款行为,致使公司、企业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三、在刑法第一百六十九条中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将该条修改为:“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上级主管部门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徇私舞弊,将国有资产低价折股或者低价出售,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其他公司、企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徇私舞弊,将公司、企业资产低价折股或者低价出售,致使公司、企业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四、将刑法第三百八十七条第一款修改为:“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索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情节严重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五、将刑法第三百九十条修改为:“对犯行贿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因行贿谋取不正当利益,情节严重的,或者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或者使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从重处罚:


  “(一)多次行贿或者向多人行贿的;


  “(二)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的;


  “(三)在国家重点工程、重大项目中行贿的;


  “(四)为谋取职务、职级晋升、调整行贿的;


  “(五)对监察、行政执法、司法工作人员行贿的;


  “(六)在生态环境、财政金融、安全生产、食品药品、防灾救灾、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领域行贿,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的;


  “(七)将违法所得用于行贿的。


  “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行贿行为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对调查突破、侦破重大案件起关键作用的,或者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六、将刑法第三百九十一条第一款修改为:“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以财物的,或者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七、将刑法第三百九十三条修改为:“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行贿,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回扣、手续费,情节严重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因行贿取得的违法所得归个人所有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九条、第三百九十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八、本修正案自2024年3月1日起施行。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12-29
文号:主席令14届第18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主席令14届第16号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决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于2023年12月29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24年9月5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


  2023年12月29日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决定


(2023年12月29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


  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作如下修改:


  一、第四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一款:“慈善工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将第六条修改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协调、督促和指导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慈善事业的扶持发展和规范管理工作。


  “国务院民政部门主管全国慈善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慈善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相关工作,加强对慈善活动的监督、管理和服务;慈善组织有业务主管单位的,业务主管单位应当对其进行指导、监督。”


  三、将第十条第二款修改为:“已经设立的基金会、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等非营利性组织,可以向办理其登记的民政部门申请认定为慈善组织,民政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决定。符合慈善组织条件的,予以认定并向社会公告;不符合慈善组织条件的,不予认定并书面说明理由。”


  四、将第十三条修改为:“慈善组织应当每年向办理其登记的民政部门报送年度工作报告和财务会计报告。报告应当包括年度开展募捐和接受捐赠、慈善财产的管理使用、慈善项目实施、募捐成本、慈善组织工作人员工资福利以及与境外组织或者个人开展合作等情况。”


  五、将第二十二条修改为:“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应当取得公开募捐资格。依法登记满一年的慈善组织,可以向办理其登记的民政部门申请公开募捐资格。民政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决定。慈善组织符合内部治理结构健全、运作规范的条件的,发给公开募捐资格证书;不符合条件的,不发给公开募捐资格证书并书面说明理由。


  “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公开募捐的非营利性组织,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直接发给公开募捐资格证书。”


  六、将第二十六条修改为:“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者个人基于慈善目的,可以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由该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合作方不得以任何形式自行开展公开募捐。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应当对合作方进行评估,依法签订书面协议,在募捐方案中载明合作方的相关信息,并对合作方的相关行为进行指导和监督。


  “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负责对合作募得的款物进行管理和会计核算,将全部收支纳入其账户。”


  七、将第二十三条第三款改为第二十七条,修改为:“慈善组织通过互联网开展公开募捐的,应当在国务院民政部门指定的互联网公开募捐服务平台进行,并可以同时在其网站进行。


  “国务院民政部门指定的互联网公开募捐服务平台,提供公开募捐信息展示、捐赠支付、捐赠财产使用情况查询等服务;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为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提供服务,不得向其收费,不得在公开募捐信息页面插入商业广告和商业活动链接。”


  八、增加一条,作为第四十六条:“慈善信托的委托人不得指定或者变相指定其利害关系人作为受益人。


  “慈善信托的受托人确定受益人,应当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得指定或者变相指定受托人及其工作人员的利害关系人作为受益人。”


  九、将第六十条改为第六十一条,修改为:“慈善组织应当积极开展慈善活动,遵循管理费用、募捐成本等最必要原则,厉行节约,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充分、高效运用慈善财产。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基金会开展慈善活动的年度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总收入的百分之七十或者前三年收入平均数额的百分之七十;年度管理费用不得超过当年总支出的百分之十;特殊情况下,年度支出和管理费用难以符合前述规定的,应当报告办理其登记的民政部门并向社会公开说明情况。


  “慈善组织开展慈善活动的年度支出、管理费用和募捐成本的标准由国务院民政部门会同财政、税务等部门制定。


  “捐赠协议对单项捐赠财产的慈善活动支出和管理费用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


  “慈善信托的年度支出和管理费用标准,由国务院民政部门会同财政、税务和金融监督管理等部门制定。”


  十、在第七章后增加一章,作为第八章“应急慈善”;对第三十条进行修改,作为第七十条;增加四条,分别作为第七十一条至第七十四条。内容如下:


  “第八章 应急慈善


  “第七十条 发生重大突发事件需要迅速开展救助时,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建立协调机制,明确专门机构、人员,提供需求信息,及时有序引导慈善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开展募捐和救助活动。


  “第七十一条 国家鼓励慈善组织、慈善行业组织建立应急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协商合作,提高慈善组织运行和慈善资源使用的效率。


  “在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鼓励慈善组织、志愿者等在有关人民政府的协调引导下依法开展或者参与慈善活动。


  “第七十二条 为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开展公开募捐的,应当及时分配或者使用募得款物,在应急处置与救援阶段至少每五日公开一次募得款物的接收情况,及时公开分配、使用情况。


  “第七十三条 为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开展公开募捐,无法在募捐活动前办理募捐方案备案的,应当在活动开始后十日内补办备案手续。


  “第七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为捐赠款物分配送达提供便利条件。乡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为捐赠款物分配送达、信息统计等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十一、将第六十九条改为第七十五条,修改为:“国家建立健全慈善信息统计和发布制度。


  “国务院民政部门建立健全统一的慈善信息平台,免费提供慈善信息发布服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在前款规定的平台及时向社会公开慈善信息。


  “慈善组织和慈善信托的受托人应当在本条第二款规定的平台发布慈善信息,并对信息的真实性负责。”


  十二、将第七十三条改为第七十九条,修改为:“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开其募捐情况和慈善项目实施情况。


  “公开募捐周期超过六个月的,至少每三个月公开一次募捐情况,公开募捐活动结束后三个月内应当全面、详细公开募捐情况。


  “慈善项目实施周期超过六个月的,至少每三个月公开一次项目实施情况,项目结束后三个月内应当全面、详细公开项目实施情况和募得款物使用情况。”


  十三、将第七十七条改为第八十三条,第一款修改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慈善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十四、增加一条,作为第八十五条:“国家鼓励、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积极参与慈善事业。


  “国家对慈善事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税务部门会同民政部门依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


  十五、增加一条,作为第八十八条:“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设立慈善信托开展慈善活动的,依法享受税收优惠。”


  十六、将第八十四条改为第九十二条,修改为:“国家对开展扶贫济困、参与重大突发事件应对、参与重大国家战略的慈善活动,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


  十七、将第八十七条改为第九十五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国家鼓励在慈善领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公益创投、孵化培育、人员培训、项目指导等方式,为慈善组织提供资金支持和能力建设服务。”


  十八、增加一条,作为第九十六条:“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社区慈善组织,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发展社区慈善事业。”


  十九、增加一条,作为第一百零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等有关部门将慈善捐赠、志愿服务记录等信息纳入相关主体信用记录,健全信用激励制度。”


  二十、增加一条,作为第一百零二条:“国家鼓励开展慈善国际交流与合作。


  “慈善组织接受境外慈善捐赠、与境外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开展慈善活动的,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履行批准、备案程序。”


  二十一、将第九十三条改为第一百零四条,修改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对涉嫌违反本法规定的慈善组织、慈善信托的受托人,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对慈善组织、慈善信托的受托人的住所和慈善活动发生地进行现场检查;


  “(二)要求慈善组织、慈善信托的受托人作出说明,查阅、复制有关资料;


  “(三)向与慈善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调查与监督管理有关的情况;


  “(四)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查询慈善组织的金融账户;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措施。


  “慈善组织、慈善信托的受托人涉嫌违反本法规定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可以对有关负责人进行约谈,要求其说明情况、提出改进措施。


  “其他慈善活动参与者涉嫌违反本法规定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可以会同有关部门调查和处理。”


  二十二、将第九十五条改为第一百零六条,修改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建立慈善组织及其负责人、慈善信托的受托人信用记录制度,并向社会公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建立慈善组织评估制度,鼓励和支持第三方机构对慈善组织的内部治理、财务状况、项目开展情况以及信息公开等进行评估,并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


  二十三、将第九十八条改为第一百零九条,修改为:“慈善组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予以警告或者责令限期停止活动,并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登记证书并予以公告:


  “(一)未按照慈善宗旨开展活动的;


  “(二)私分、挪用、截留或者侵占慈善财产的;


  “(三)接受附加违反法律法规或者违背社会公德条件的捐赠,或者对受益人附加违反法律法规或者违背社会公德的条件的。”


  二十四、将第九十九条改为第一百一十条,修改为:“慈善组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予以警告,并没收违法所得;逾期不改正的,责令限期停止活动并进行整改:


  “(一)违反本法第十四条规定造成慈善财产损失的;


  “(二)指定或者变相指定捐赠人、慈善组织管理人员的利害关系人作为受益人的;


  “(三)将不得用于投资的财产用于投资的;


  “(四)擅自改变捐赠财产用途的;


  “(五)因管理不善造成慈善财产重大损失的;


  “(六)开展慈善活动的年度支出、管理费用或者募捐成本违反规定的;


  “(七)未依法履行信息公开义务的;


  “(八)未依法报送年度工作报告、财务会计报告或者报备募捐方案的;


  “(九)泄露捐赠人、志愿者、受益人个人隐私以及捐赠人、慈善信托的委托人不同意公开的姓名、名称、住所、通讯方式等信息的。


  “慈善组织违反本法规定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的,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予以处罚。


  “慈善组织有前两款规定的情形,经依法处理后一年内再出现前款规定的情形,或者有其他情节严重情形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吊销登记证书并予以公告。”


  二十五、将第一百零一条第一款改为第一百一十一条,修改为:“慈善组织开展募捐活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予以警告,责令停止募捐活动;责令退还违法募集的财产,无法退还的,由民政部门予以收缴,转给其他慈善组织用于慈善目的;情节严重的,吊销公开募捐资格证书或者登记证书并予以公告,公开募捐资格证书被吊销的,五年内不得再次申请:


  “(一)通过虚构事实等方式欺骗、诱导募捐对象实施捐赠的;


  “(二)向单位或者个人摊派或者变相摊派的;


  “(三)妨碍公共秩序、企业生产经营或者居民生活的;


  “(四)与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者个人合作,违反本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的;


  “(五)通过互联网开展公开募捐,违反本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的;


  “(六)为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开展公开募捐,不及时分配、使用募得款物的。”


  二十六、将第一百条改为第一百一十二条,修改为:“慈善组织有本法第一百零九条、第一百一十条、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情形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并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禁止其一年至五年内担任慈善组织的管理人员。”


  二十七、将第一百零七条改为第一百一十三条,修改为:“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者个人擅自开展公开募捐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予以警告,责令停止募捐活动;责令退还违法募集的财产,无法退还的,由民政部门予以收缴,转给慈善组织用于慈善目的;情节严重的,对有关组织或者个人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自然人、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假借慈善名义或者假冒慈善组织骗取财产的,由公安机关依法查处。”


  二十八、将第一百零一条第二款改为第一百一十四条,修改为:“互联网公开募捐服务平台违反本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的,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国务院民政部门取消指定。


  “未经指定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擅自提供互联网公开募捐服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会同网信、工业和信息化部门依法进行处理。


  “广播、电视、报刊以及网络服务提供者、电信运营商未依法履行验证义务的,由其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予以警告;逾期不改正的,予以通报批评。”


  二十九、将第一百零五条改为第一百一十八条,修改为:“慈善信托的委托人、受托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予以警告,并没收违法所得;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一)将信托财产及其收益用于非慈善目的的;


  “(二)指定或者变相指定委托人、受托人及其工作人员的利害关系人作为受益人的;


  “(三)未按照规定将信托事务处理情况及财务状况向民政部门报告的;


  “(四)违反慈善信托的年度支出或者管理费用标准的;


  “(五)未依法履行信息公开义务的。”


  三十、增加一条,作为第一百二十四条:“个人因疾病等原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向社会发布求助信息的,求助人和信息发布人应当对信息真实性负责,不得通过虚构、隐瞒事实等方式骗取救助。


  “从事个人求助网络服务的平台应当经国务院民政部门指定,对通过其发布的求助信息真实性进行查验,并及时、全面向社会公开相关信息。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民政部门会同网信、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另行制定。”


  三十一、对部分条文中的有关表述作以下修改:


  (一)将第二条、第三条、第五条、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七条、第八十条第一款、第九十一条中的“其他组织”修改为“非法人组织”。


  (二)在第十八条第二款、第三款中的“民政部门”前增加“办理其登记的”;在第十八条第四款、第二十三条第二款中的“其登记的民政部门”前增加“办理”;在第四十一条第二款、第四十二条第二款、第九十七条第一款第一句、第一百零二条、第一百零三条、第一百零四条中的“民政部门”前增加“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第四十八条第二款中的“其备案的民政部门”前增加“办理”;在第五十五条中的“民政部门”前增加“原备案的”。


  (三)在第四十条第一款、第五十八条中的“指定”后增加“或者变相指定”。


  本决定自2024年9月5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并对条文顺序作相应调整,重新公布。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12-29
文号:主席令14届第16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关税法[草案]征求意见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税法(草案)》进行了审议。现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税法(草案)》公布,社会公众可以直接登录中国人大网(www.npc.gov.cn)或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flk.npc.gov.cn)提出意见,也可以将意见寄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1号,邮编:100805。信封上请注明关税法草案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期限为3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税法(草案)及其附件


全国人大常委会


202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税法(草案)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促进对外贸易,维护进出口秩序,规范关税的征收和缴纳,制定本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准许进出口的货物、进境物品,由海关依照本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征收关税。


  第三条 进口货物的收货人、出口货物的发货人、进境物品的携带人或者收件人,是关税的纳税人。


  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规定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关税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是关税的扣缴义务人。


  第四条 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目、税率以及适用规则等,依照本法所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税则》(以下简称《税则》)执行。进境物品在规定数额以内的免征关税,超过规定数额但仍在个人自用合理数量以内的适用简易征收办法征收关税,其他按照进口货物征收关税。免征关税的进境物品数额、适用简易征收办法征收关税的进境物品范围和具体征收办法由国务院规定,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五条 关税工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国务院设立关税税则委员会,履行下列职责:


  (一)审议关税工作重大规划,拟定关税改革发展方案,并组织实施;


  (二)审议重大关税政策和对外关税谈判方案;


  (三)提出《税则》调整建议,编纂、发布调整后的《税则》;


  (四)解释《税则》的税目、税率;


  (五)执行经国务院批准的与税目转换相关的税率的技术性转换;


  (六)决定征收反倾销税、反补贴税、保障措施关税,实施其他关税措施;


  (七)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职责。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的组成和工作规则由国务院规定。


  第六条 海关工作人员对其在履行职责中知悉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商业秘密、保密商务信息、个人隐私、个人信息等数据应当依法予以保密,不得泄露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


  第二章 税目和税率


  第七条 关税税目由税则号列和目录条文等组成。关税税目适用规则包括归类规则等。


  根据实际需要,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可以提出调整关税税目及其适用规则的建议,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第八条 进口关税设置最惠国税率、协定税率、特惠税率、普通税率。


  出口关税设置出口税率。


  对实行关税配额管理的进出口货物,设置关税配额税率。


  对进出口货物在一定期限内可以实行暂定税率。实行暂定税率的货物范围、税率和期限由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


  第九条 关税税率的适用应当符合相应的原产地规则。


  进口货物原产地的确定依照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的规定执行。


  第十条 原产于共同适用最惠国待遇条款的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的进口货物,原产于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共同参加含有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条款的国际条约、协定的国家或者地区的进口货物,以及原产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进口货物,适用最惠国税率。


  原产于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共同参加含有关税优惠条款的国际条约、协定的国家或者地区且符合国际条约、协定有关规定的进口货物,适用协定税率。


  原产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给予特殊关税优惠安排的国家或者地区且符合国家原产地管理规定的进口货物,适用特惠税率。


  原产于本条第一款至第三款规定以外的国家或者地区的进口货物,以及原产地不明的进口货物,适用普通税率。


  第十一条 适用最惠国税率的进口货物有暂定税率的,适用暂定税率;适用协定税率、特惠税率的进口货物有暂定税率的,从低适用税率。适用普通税率的进口货物,不适用暂定税率。


  适用协定税率的进口货物,其最惠国税率低于协定税率且无暂定税率的,适用最惠国税率。


  适用出口税率的出口货物有暂定税率的,适用暂定税率。


  第十二条 实行关税配额管理的进出口货物,关税配额内的适用关税配额税率,有暂定税率的适用暂定税率;关税配额外的,其税率的适用按照本法第十条、第十一条的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 需要调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中承诺的最惠国税率、关税配额税率和出口税率的,由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提出建议,经国务院审核后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


  国务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承诺的范围内调整前款规定的税率,决定特殊情况下最惠国税率适用,调整特惠税率适用的国别或者地区、货物范围和税率,调整普通税率,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协定税率在完成有关国际条约、协定的核准或者批准程序后,由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组织实施。


  第十四条 依法对进口货物征收反倾销税、反补贴税、保障措施关税的,其税率的适用按照有关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 任何国家或者地区不履行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协定中的最惠国待遇条款或者关税优惠条款,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可以提出按照对等原则采取相应措施的建议,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第十六条 任何国家或者地区违反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协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贸易方面采取禁止、限制、加征关税或者其他影响正常贸易的措施的,对原产于该国家或者地区的进口货物可以采取征收报复性关税等措施。


  征收报复性关税的货物范围、适用国别或者地区、税率、期限和征收办法,由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提出建议,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第十七条 涉及本法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规定措施的进口货物,纳税人未提供证明材料,或者提供了证明材料但经海关审核仍无法排除该货物原产于被采取规定措施的国家或者地区的,对该货物适用下列两项税率中较高者:


  (一)因采取规定措施对相关货物所实施的最高税率与按照本法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适用的税率相加后的税率;


  (二)普通税率。


  第十八条 进出口货物、进境物品,应当适用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完成申报之日实施的税率。


  进口货物到达前,经海关核准先行申报的,应当适用装载该货物的运输工具申报进境之日实施的税率。


  第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适用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办理纳税手续之日实施的税率:


  (一)保税货物不复运出境,转为内销;


  (二)减免税货物经批准转让、移作他用或者进行其他处置;


  (三)暂时进境货物不复运出境或者暂时出境货物不复运进境;


  (四)租赁进口货物留购或者分期缴纳税款。


  第二十条 补征或者退还关税税款,应当按照本法第十八条或者第十九条的规定确定适用的税率。


  因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违反规定需要追征税款的,应当适用违反规定行为发生之日实施的税率;行为发生之日不能确定的,适用海关发现该行为之日实施的税率。


  第三章 应纳税额


  第二十一条 关税实行从价计征、从量计征、复合计征的方式征收。


  实行从价计征方式计算的应纳税额=计税价格×比例税率


  实行从量计征方式计算的应纳税额=货物数量×定额税率


  实行复合计征方式计算的应纳税额=计税价格×比例税率+货物数量×定额税率


  第二十二条 进口货物的计税价格以成交价格以及该货物运抵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输入地点起卸前的运输及其相关费用、保险费为基础确定。


  进口货物的成交价格,是指卖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该货物时买方为进口该货物向卖方实付、应付的,并按照本法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规定调整后的价款总额,包括直接支付的价款和间接支付的价款。


  进口货物的成交价格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对买方处置或者使用该货物不予限制,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实施的限制、对货物转售地域的限制和对货物价格无实质性影响的限制除外;


  (二)该货物的成交价格没有因搭售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无法确定;


  (三)卖方不得从买方直接或者间接获得因该货物进口后转售、处置或者使用而产生的任何收益,或者虽有收益但能够按照本法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的规定进行调整;


  (四)买卖双方没有特殊关系,或者虽有特殊关系但未对成交价格产生影响。


  第二十三条 进口货物的下列费用应当计入计税价格:


  (一)由买方负担的购货佣金以外的佣金和经纪费;


  (二)由买方负担的与该货物视为一体的容器的费用;


  (三)由买方负担的包装材料费用和包装劳务费用;


  (四)与该货物的生产和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有关的,由买方以免费或者以低于成本的方式提供并可以按适当比例分摊的料件、工具、模具、消耗材料及类似货物的价款,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开发、设计等相关服务的费用;


  (五)作为该货物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的条件,买方必须支付的、与该货物有关的特许权使用费;


  (六)卖方直接或者间接从买方获得的该货物进口后转售、处置或者使用的收益。


  第二十四条 进口时在货物的价款中列明的下列费用、税收,不计入该货物的计税价格:


  (一)厂房、机械、设备等货物进口后进行建设、安装、装配、维修和技术服务的费用,但保修费用除外;


  (二)进口货物运抵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输入地点起卸后的运输及其相关费用、保险费;


  (三)进口关税及国内税收。


  第二十五条 进口货物的成交价格不符合本法第二十二条第三款规定条件,或者成交价格不能确定的,海关经了解有关情况,并与纳税人进行价格磋商后,依次以下列价格估定该货物的计税价格:


  (一)与该货物同时或者大约同时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的相同货物的成交价格;


  (二)与该货物同时或者大约同时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的类似货物的成交价格;


  (三)与该货物进口的同时或者大约同时,将该进口货物、相同或者类似进口货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第一级销售环节销售给无特殊关系买方最大销售总量的单位价格,但应当扣除本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的项目;


  (四)按照下列各项总和计算的价格:生产该货物所使用的料件成本和加工费用,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同等级或者同种类货物通常的利润和一般费用,该货物运抵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输入地点起卸前的运输及其相关费用、保险费;


  (五)以合理方法估定的价格。


  纳税人可以向海关提供有关资料,申请调整前款第三项和第四项的适用次序。


  第二十六条 按照本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估定计税价格,应当扣除下列项目:


  (一)同等级或者同种类货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第一级销售环节销售时通常的利润和一般费用以及通常支付的佣金;


  (二)进口货物运抵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输入地点起卸后的运输及其相关费用、保险费;


  (三)进口关税及国内税收。


  第二十七条 出口货物的计税价格以该货物的成交价格以及该货物运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输出地点装载前的运输及其相关费用、保险费为基础确定。


  出口货物的成交价格,是指该货物出口时卖方为出口该货物应当向买方直接收取和间接收取的价款总额。出口关税不计入计税价格。


  第二十八条 出口货物的成交价格不能确定的,海关经了解有关情况,并与纳税人进行价格磋商后,依次以下列价格估定该货物的计税价格:


  (一)与该货物同时或者大约同时向同一国家或者地区出口的相同货物的成交价格;


  (二)与该货物同时或者大约同时向同一国家或者地区出口的类似货物的成交价格;


  (三)按照下列各项总和计算的价格: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相同或者类似货物的料件成本、加工费用,通常的利润和一般费用,境内发生的运输及其相关费用、保险费;


  (四)以合理方法估定的价格。


  第二十九条 进出口货物的商品归类,应当按照《税则》规定的目录条文和归类总规则、类注、章注、子目注释、本国子目注释,以及其他归类注释确定,并归入相应的税则号列。


  第三十条 海关可以依申请或者依职权,对进出口货物、进境物品的计税价格、商品归类和原产地进行确定。


  必要时,海关可以组织化验、检验,并将海关认定的化验、检验结果作为确定计税价格、商品归类和原产地的依据。


  第四章税收优惠和特殊情形关税征收


  第三十一条 下列进出口货物、进境物品,免征关税:


  (一)国务院规定的免征额度内的一票货物;


  (二)无商业价值的广告品和货样;


  (三)进出境运输工具装载的途中必需的燃料、物料和饮食用品;


  (四)在海关放行前损毁或者灭失的货物、进境物品;


  (五)外国政府、国际组织无偿赠送的物资;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协定规定免征关税的货物、进境物品;


  (七)法律规定免征关税的其他货物、进境物品。


  第三十二条 下列进出口货物、进境物品,减征关税:


  (一)在海关放行前遭受损坏的货物、进境物品;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协定规定减征关税的货物、进境物品;


  (三)法律规定减征关税的其他货物、进境物品。前款第一项减征关税,应当根据海关认定的受损程度办理。


  第三十三条 根据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对外交往、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或者由于突发事件等原因,国务院可以决定对进出口货物、进境物品减征或者免征关税,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三十四条 减免税货物应当依法办理手续。需由海关监管使用的减免税货物应当接受海关监管,在监管年限内转让、移作他用或者进行其他处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补税的,应当补缴关税。


  对需由海关监管使用的减免税进境物品,参照前款规定执行。


  第三十五条 保税货物复运出境的,免征关税;不复运出境转为内销的,按照规定征收关税。加工贸易保税进口料件或者其制成品内销的,除按照规定征收关税外,还应当征收缓税利息。


  第三十六条 暂时进境或者暂时出境的下列货物、物品,可以暂不缴纳关税,但该货物、物品应当自进境或者出境之日起六个月内复运出境或者复运进境;需要延长复运出境或者复运进境期限的,应当根据海关总署的规定向海关办理延期手续:


  (一)在展览会、交易会、会议以及类似活动中展示或者使用的货物、物品;


  (二)文化、体育交流活动中使用的表演、比赛用品;


  (三)进行新闻报道或者摄制电影、电视节目使用的仪器、设备及用品;


  (四)开展科研、教学、医疗卫生活动使用的仪器、设备及用品;


  (五)在本款第一项至第四项所列活动中使用的交通工具及特种车辆;


  (六)货样;


  (七)供安装、调试、检测设备时使用的仪器、工具;


  (八)盛装货物的包装材料;


  (九)其他用于非商业目的的货物、物品。


  前款所列货物、物品在规定期限内未复运出境或者未复运进境的,应当依法缴纳关税。


  第三十七条 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以外的其他暂时进境的货物、物品,应当根据该货物、物品的计税价格和其在境内滞留时间与折旧时间的比例计算缴纳进口关税;该货物、物品在规定期限届满后未复运出境的,应当补足依法应缴纳的关税。


  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以外的其他暂时出境货物,在规定期限届满后未复运进境的,应当依法缴纳关税。


  第三十八条 因品质、规格原因或者不可抗力,出口货物自出口之日起一年内原状复运进境的,不征收进口关税。因品质、规格原因或者不可抗力,进口货物自进口之日起一年内原状复运出境的,不征收出口关税。


  特殊情形下,经海关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前款规定的期限,具体办法由海关总署规定。


  第三十九条 因残损、短少、品质不良或者规格不符原因,进出口货物的发货人、承运人或者保险公司免费补偿或者更换的相同货物,进出口时不征收关税。被免费更换的原进口货物不退运出境或者原出口货物不退运进境的,海关应当对原进出口货物重新按照规定征收关税。


  纳税人应当在原进出口合同约定的请求赔偿期限内且不超过原进出口放行之日起三年内,向海关申报办理免费补偿或者更换货物的进出口手续。


  第五章 征收管理


  第四十条 关税征收管理可以实施货物放行与税额确定相分离的模式。


  关税征收管理应当适应对外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需要,并提升电子化、智能化、标准化、便利化水平。


  第四十一条 进出口货物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可以按照规定选择海关办理申报纳税。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应当按照规定的期限和要求如实向海关申报税额,并提供合同、发票、装箱单、提单、原产地证明等资料。必要时,海关可以要求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补充申报。


  第四十二条 进出口货物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应当自完成申报之日起十五日内缴纳税款;因不可抗力或者国家税收政策调整,不能按期缴纳的,经向海关申请并提供担保,可以延期缴纳,但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税款尚未缴纳,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申请提供担保要求放行货物的,海关应当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担保手续。进境物品的税款应当在物品放行前缴纳。


  第四十三条 进出口货物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在规定的纳税期限内有转移、藏匿其应税货物以及其他财产的明显迹象,或者存在其他可能导致无法缴纳税款风险的,海关可以责令其提供担保;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不提供担保的,经直属海关关长或者其授权的隶属海关关长批准,海关可以实施下列强制措施:


  (一)书面通知银行业金融机构冻结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金额相当于应纳税额的存款、汇款;


  (二)查封、扣押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价值相当于应纳税额的货物或者其他财产。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在规定的纳税期限内缴纳税款的,海关应当立即解除强制措施。


  第四十四条 自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缴纳税款或者货物放行之日起三年内,海关有权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应纳税额进行确认。


  对有走私或者其他违反海关监管规定行为的,海关对其偷逃税额或者应纳税额进行确认不受前款规定期限的限制,并有权通过核定的方式确认。


  第四十五条 海关确认的应纳税额与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申报的税额不一致的,海关应当向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出具税额确认书。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应当按照税额确认书载明的应纳税额,在海关规定的期限内补缴税款或者办理退税手续。


  对依照前款规定需要补缴税款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可以适用本法第四十三条的规定。


  第四十六条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在规定的纳税期限内缴纳税款,或者经海关确认应纳税额后需要补缴税款但未在规定的期限内补缴的,自规定的期限届满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税款万分之五的滞纳金。


  经海关确认应纳税额,因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违反规定造成少征或者漏征税款的,除在海关规定的期限内补缴税款外,还应当自缴纳税款或者货物放行之日起,按日加收少征或者漏征税款万分之五的滞纳金。


  第四十七条 海关发现海关监管货物因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违反规定造成少征或者漏征税款的,应当自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应缴纳税款之日起三年内追征税款,并自应缴纳税款之日起按日加收少征或者漏征税款万分之五的滞纳金。


  第四十八条 海关可以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欠缴税款的情况予以公告。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缴清税款、滞纳金且未向海关提供担保的,经直属海关关长或者其授权的隶属海关关长批准,海关可以按照规定通知移民管理机构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或者其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依法采取限制出境措施。


  第四十九条 经海关确认应纳税额后需要补缴税款,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在规定的期限内补缴的,由海关责令其限期补缴;逾期仍未补缴且无正当理由的,经直属海关关长或者其授权的隶属海关关长批准,海关可以实施下列强制措施或者强制执行:


  (一)书面通知银行业金融机构划拨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金额相当于应补缴税款的存款、汇款;


  (二)查封、扣押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价值相当于应补缴税款的货物或者其他财产,依法拍卖或者变卖所查封、扣押的货物或者其他财产,以拍卖或者变卖所得抵缴税款,剩余部分退还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海关实施强制执行时,对未缴纳的滞纳金同时强制执行。


  第五十条 纳税人发现多缴税款的,可以自缴纳税款之日起三年内,向海关书面申请退还多缴的税款。海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查实并通知纳税人办理退还手续,纳税人应当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个月内办理退还手续。


  第五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纳税人自缴纳税款之日起一年内,可以向海关申请退还关税。申请退还关税应当以书面形式提出,并提供原缴款凭证及相关资料:


  (一)已征进口关税的货物,因品质、规格原因或者不可抗力,一年内原状退货复运出境;


  (二)已征出口关税的货物,因品质、规格原因或者不可抗力,一年内原状退货复运进境,并已重新缴纳因出口而退还的国内环节有关税收;


  (三)已征出口关税的货物,因故未装运出口,申报退关。


  海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查实并通知纳税人办理退还手续。纳税人应当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个月内办理退还手续。


  按照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退还关税的,海关应当予以退还。


  第五十二条 按照规定退还关税的,应当加算银行同期存款利息。


  第五十三条 对规避本法第二章、第三章有关规定,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而减少应纳税额的行为,国家可以采取调整关税等反规避措施。


  第五十四条 报关企业接受纳税人的委托,以纳税人的名义办理报关纳税手续,因报关企业违反规定造成海关少征、漏征税款的,报关企业对少征或者漏征的税款及其滞纳金与纳税人承担纳税的连带责任。


  报关企业接受纳税人的委托,以报关企业的名义办理报关纳税手续的,报关企业与纳税人承担纳税的连带责任。


  第五十五条 除不可抗力外,在保管海关监管货物期间,海关监管货物损毁或者灭失的,对海关监管货物负有保管义务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承担相应的纳税责任。


  第五十六条 未履行纳税义务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有合并、分立情形的,在合并、分立前,应当向海关报告,依法缴清税款、滞纳金或者提供担保。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合并时未缴清税款、滞纳金或者未提供担保的,由合并后的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继续履行未履行的纳税义务;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分立时未缴清税款、滞纳金或者未提供担保的,分立后的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对未履行的纳税义务承担连带责任。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在减免税货物、保税货物监管期间,有合并、分立或者其他资产重组情形的,应当向海关报告;按照规定需要缴税的,应当依法缴清税款、滞纳金或者提供担保;按照规定可以继续享受减免税、保税的,应当向海关办理变更纳税人的手续。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履行纳税义务或者在减免税货物、保税货物监管期间,有解散、破产或者其他依法终止经营情形的,应当在清算前向海关报告。海关应当依法清缴税款、滞纳金。


  第五十七条 海关征收的税款优先于无担保债权,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欠缴税款发生在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以其财产设定抵押、质押之前的,税款应当先于抵押权、质权执行,但抵押权、质权已经实现的除外。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欠缴税款,同时被行政机关处以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其财产不足以同时支付的,应当先缴纳税款。


  第五十八条 税款、滞纳金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缴入国库。


  退还税款、利息涉及从国库中退库的,按照法律、行政法规有关国库管理的规定执行。


  第五十九条 税款、滞纳金、利息等应当以人民币计算。


  进出口货物、进境物品的价格以及有关费用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计算的,按照纳税人完成申报之日的计征汇率折合为人民币计算。


  前款所称计征汇率,是指按照海关总署规定确定的日期当日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


  第六十条 海关因关税征收的需要,可以依法向有关政府部门和机构查询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身份、账户、资金往来等涉及关税的信息,有关政府部门和机构应当在职责范围内予以协助和配合。海关获取的涉及关税的信息只能用于关税征收目的。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海关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处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履行纳税义务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有合并、分立情形,在合并、分立前,未向海关报告;


  (二)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在减免税货物、保税货物监管期间,有合并、分立或者其他资产重组情形,未向海关报告;


  (三)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履行纳税义务或者在减免税货物、保税货物监管期间,有解散、破产或者其他依法终止经营情形,未在清算前向海关报告。


  第六十二条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采取转移或者藏匿财产等手段,妨碍海关依法追征税款的,除由海关追征税款、滞纳金外,处未缴纳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三条 扣缴义务人应扣未扣、应收未收税款的,由海关向纳税人追征税款,对扣缴义务人处应扣未扣、应收未收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四条 对本法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二条、第六十三条规定以外其他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由海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六十五条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担保人、报关企业等,对海关确定纳税人、商品归类、货物原产地、纳税地点、计征方式、计税价格、适用税率或者汇率,决定减征或者免征税款,确认应纳税额、补缴税款、退还税款以及加收滞纳金等征税事项有异议的,应当依法先向上一级海关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当事人对海关作出的前款规定以外的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第六十六条 违反本法规定,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


  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六十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对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关税事宜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六十八条 船舶吨税的征收,《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吨税法》未作规定的,适用关税征收管理的规定。


  第六十九条 从事免税商品零售业务应当经过批准,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七十条 本法自年月日起施行。2003年11月23日国务院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同时废止。


  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税则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12-31
文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国办发[2023]48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知识产权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知识产权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已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国务院办公厅


2023年12月26日


  (此件公开发布)


知识产权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现就知识产权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制定如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牢固树立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理念,健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体制机制,厘清权责关系,适当加强中央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财政事权,减少并规范中央和地方共同财政事权,赋予地方更多自主权,优化政府间事权和财权划分,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形成稳定的各级政府事权、支出责任和财力相适应的制度,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健全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维护知识产权领域国家安全,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推动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强国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内容


  (一)知识产权宏观管理


  将制定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规划、政策,制定知识产权领域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部门规章等,构建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规则,推动建立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行业规范,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监测评估,全国性知识产权统计调查分析发布,确认为中央财政事权,由中央承担支出责任。


  将制定实施地方知识产权战略、规划、政策,制定知识产权领域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等,地方性知识产权统计调查分析发布,确认为地方财政事权,由地方承担支出责任。


  (二)知识产权授权确权


  将专利、商标、地理标志、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权等涉及的审查注册登记和复审无效,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外国作者或其他著作权人作品、港澳台作者或其他著作权人作品的登记,特殊标志、奥林匹克标志的登记备案,专利、商标审查协作体系和审查能力建设,确认为中央财政事权,由中央承担支出责任。


  将国内作者或其他著作权人作品的登记,确认为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由中央与地方分别承担支出责任。其中,国家著作权管理部门办理的登记,由中央承担支出责任;地方著作权管理部门办理的登记,由地方承担支出责任。


  (三)知识产权运用促进


  将全国性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和知识产权交易规范指导,专利、商标、著作权质押登记,植物新品种权转让登记公告,专利许可备案和转让登记,商标许可备案和转让核准,专利、植物新品种权强制许可,专利开放许可声明审查和纠纷调解,出版境外音像制品合同登记,按产业领域加强专利导航,指导和规范全国性知识产权无形资产评估,全国知识产权服务业监管,专利代理机构执业许可和外国专利代理机构在中国境内设立常驻代表机构审批,专利代理师考试组织和资格认定,商标代理机构备案,重大专利商标代理监管案件查办,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及其分支机构的设立审批,著作权涉外机构、国(境)外著作权认证机关、外国和国际著作权组织在华设立代表机构审批,确认为中央财政事权,由中央承担支出责任。


  将地方性知识产权转移转化促进和知识产权交易运营监督管理,地方性重大经济科技活动知识产权评议,出版外国图书合同登记、出版和复制境外电子出版物和计算机软件合同登记、复制境外音像制品委托合同登记,向国外申请植物新品种权登记,结合本地区产业发展开展专利导航,地方知识产权服务业监管,承办本行政区域内专利代理师资格考试考务工作,确认为地方财政事权,由地方承担支出责任。


  将著作权许可和转让备案,确认为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由中央与地方分别承担支出责任。其中,国家著作权管理部门办理的备案,由中央承担支出责任;地方著作权管理部门办理的备案,由地方承担支出责任。


  (四)知识产权保护


  将全国性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全国性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机制建设,全国性知识产权保护状况评价和绩效监督考核,全国性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组织,在全国有重大影响或跨区域的知识产权重大违法案件组织查办和督查督办,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专利侵权纠纷的行政裁决和行政调解,药品专利纠纷早期解决机制相关行政裁决,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收取使用费标准的行政裁决,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著作权纠纷的行政调解,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侵权纠纷的行政裁决和行政调解,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中涉及的知识产权对外转让审查,向国外转让植物新品种权审批,全国软件正版化工作组织推进,植物品种保护名录征集和发布,确认为中央财政事权,由中央承担支出责任。


  将地方性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地方性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机制建设,地方知识产权保护状况评价和绩效监督考核,地方知识产权执法、快速协同保护、维权援助,未列入中央财政事权的知识产权侵权纠纷的行政裁决和行政调解,技术出口中涉及专利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对外转让审查,本地区软件正版化工作组织推进,确认为地方财政事权,由地方承担支出责任。


  (五)知识产权公共服务


  将全国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国性知识产权数据资源加工分析、统筹管理、共享开放,全国性知识产权信息的研究分析和传播利用,全国性知识产权信息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安全防护,全国性知识产权风险预测预警,确认为中央财政事权,由中央承担支出责任。


  将地方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知识产权信息在地方的传播利用和融合应用,地方性知识产权信息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安全防护,地方性知识产权风险预测预警,确认为地方财政事权,由地方承担支出责任。


  (六)知识产权涉外工作


  将知识产权涉外事宜统筹协调,国家层面知识产权合作交流,深化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知识产权合作,涉外知识产权谈判,知识产权相关国际条约磋商、签署、履约及落实,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其他相关国际组织的合作交流,研究推动数据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规则制定,确认为中央财政事权,由中央承担支出责任。


  将地方与外国地方政府和地方组织开展知识产权合作交流,确认为地方财政事权,由地方承担支出责任。


  (七)知识产权领域其他事项


  将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知识产权宣传教育和普法,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学科、学院、学位建设等事项,按照隶属关系分别确认为中央或地方财政事权,由同级财政承担支出责任。中央职能部门及所属机构承担的事项,确认为中央财政事权,由中央承担支出责任;地方职能部门及所属机构承担的事项,确认为地方财政事权,由地方承担支出责任。将知识产权涉港澳台事宜统筹协调,确认为中央财政事权,由中央承担支出责任;将地方与港澳台开展知识产权合作交流,确认为地方财政事权,由地方承担支出责任。


  中央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参照中央与地方划分原则执行;财政支持政策原则上参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关政策执行,并适当考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特殊因素。知识产权领域其他未列事项,按照改革的总体要求和事项特点具体确定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


  三、配套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上来,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履行职责,密切协调配合,强化监管监督,确保改革工作落实到位。


  (二)落实支出责任。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改革确定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合理安排预算,及时下达资金,切实落实支出责任。要落实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着力优化支出结构,提高知识产权领域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


  (三)推进省以下改革。各省级人民政府要参照本方案精神,结合省以下财政体制等实际,合理划分省以下知识产权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要明确省级人民政府推进本行政区域内知识产权工作的职责,加强省级统筹,加大对行政区域内财力困难地区的资金支持力度。要将适宜由地方更高一级政府承担的知识产权领域支出责任上移,避免基层政府承担过多支出责任。


  本方案自2024年1月1日起实施。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12-26
文号:国办发[2023]48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海关总署公告2023年第198号 海关总署关于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行政处罚裁量基准(三)》的公告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定和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22]27号),海关总署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行政处罚裁量基准(三)》,现予以发布。


  特此公告。


海关总署


2023年12月2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行政处罚裁量基准(三)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依法办理知识产权海关保护行政处罚案件,规范行使海关行政处罚裁量权,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以下简称《海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以下简称《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办理行政处罚案件程序规定》以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海关规章的规定,制定本裁量基准。


  第二条 本裁量基准适用于依照《海关法》《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以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海关规章规定办理的知识产权海关保护行政处罚案件。


  第三条 知识产权海关保护行政处罚裁量应当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作出的处理决定应当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


  第四条 对于两个以上当事人共同实施的违法行为,应当区分情节及责任,按照海关裁量基准规定的裁量阶次以及量罚标准,分别给予行政处罚。


  第五条 当事人的同一违法行为同时具有多个不同处罚情节的,应当综合全案情况,按照本裁量基准第三条规定的原则作出处理决定。


  第二章 裁量阶次


  第六条 本裁量基准设定不予行政处罚、减轻行政处罚、从轻行政处罚、一般行政处罚以及从重行政处罚五种裁量阶次。


  不具有不予行政处罚、减轻行政处罚、从轻行政处罚以及从重行政处罚情形的,按照一般行政处罚幅度量罚。


  第七条 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行政处罚:


  (一)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有违法行为的;


  (二)精神病人、智力残疾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有违法行为的;


  (三)当事人有证据足以证明没有主观过错的。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四)进出口侵犯知识产权货物(以下简称侵权货物)数量二百件以下且价值五千元以下,当事人书面承认货物为侵权货物,自愿放弃侵权货物并交由海关依法处理的;


  (五)需要向海关申报知识产权状况,未按照规定如实申报或者未提交合法使用有关知识产权的证明文件,且进出口货物价值在五万元以下,当事人及时改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


  (六)其他依法应当不予行政处罚的。


  当事人符合前款第四项、第五项规定情形不予处罚,被海关纠正后,一年内又实施同一违法行为的,可以不适用该两项不予处罚的规定。


  第八条 当事人初次违法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不予行政处罚:


  (一)进出口侵权货物数量五百件以下且价值一万元以下,当事人书面承认货物为侵权货物,自愿放弃侵权货物并交由海关依法处理的;


  (二)需要向海关申报知识产权状况,未按照规定如实申报或者未提交合法使用有关知识产权的证明文件,且进出口货物价值在十万元以下,当事人及时改正的。


  第九条 对当事人的违法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的,应当对当事人进行教育,同时不免除当事人按照《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规定履行不得进出口侵权货物的义务。


  第十条 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减轻行政处罚:


  (一)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有违法行为的;


  (二)受他人胁迫或者诱骗,进出口侵权货物、未按照规定如实申报知识产权状况或者未提交合法使用有关知识产权的证明文件的;


  (三)主动供述海关尚未掌握的违法行为的;


  (四)配合海关查处进出口侵权货物违法行为且有立功表现的;


  (五)主动消除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


  (六)其他依法应当减轻行政处罚的。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智力残疾人有违法行为的,可以减轻处罚。


  第十一条 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从轻行政处罚:


  (一)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有违法行为的;


  (二)配合海关查处进出口侵权货物违法行为且认错认罚的;


  (三)取得知识产权权利人谅解、积极赔偿权利人损失等主动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


  (四)其他依法应当从轻行政处罚的。


  第十二条 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从重行政处罚:


  (一)因违反《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被海关行政处罚后,在一年内又实施同一违反海关监管规定的行为的;


  (二)侵权货物以覆盖侵权标识、货标分离或者其他掩盖货物知识产权状况的方式进出口,逃避海关监管的;


  (三)进出口侵权货物违法行为在国际或者国内社会造成恶劣影响的;


  (四)以暴力、威胁以及提供虚假陈述、伪造、隐匿、销毁证据材料等方式抗拒、阻碍海关执法的;


  (五)拒绝配合检查、查验、查问、实施扣留,无正当理由不提交或者故意拖延提交证据材料,拒不配合海关执法的;


  (六)其他依法应当从重行政处罚的。


  第三章 量罚标准


  第十三条 构成《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行为的,按照以下规定量罚:


  (一)减轻行政处罚的,没收侵权货物;


  (二)从轻行政处罚的,没收侵权货物,并处不满货物价值百分之十的罚款;


  (三)一般行政处罚的,没收侵权货物,并处货物价值百分之十以上不满百分之二十的罚款;


  (四)从重行政处罚的,没收侵权货物,并处货物价值百分之二十以上百分之三十以下的罚款。


  第十四条 构成《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的行为、海关决定予以行政处罚的,按照以下规定量罚:


  (一)减轻行政处罚的,处不满五千元的罚款;


  (二)从轻行政处罚的,处五千元以上不满二万元的罚款;


  (三)一般行政处罚的,处二万元以上不满三万元的罚款;


  (四)从重行政处罚的,处三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章 附则


  第十五条 本裁量基准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认错认罚,指当事人自愿如实供述自己的违法行为,对海关认定的进出口侵权货物违法事实没有异议,书面表示愿意接受海关处罚。


  配合海关查处进出口侵权货物违法行为,是指当事人为海关查处有关进出口侵权货物违法行为提供协助以利于查明案情并作出处理。


  立功表现,指检举、提供海关未掌握的应当由海关处理的他人违法行为或者违法案件线索,经查证属实的。


  初次违法,指违法行为发生前二十四个月内,当事人无违反《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的违法记录。


  第十六条 本裁量基准中,“以上”“以下”均包括本数在内,“不满”不包括本数在内。


  第十七条 本裁量基准由海关总署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 本裁量基准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12-29
文号:海关总署公告2023年第198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海关总署公告2021年第16号 海关总署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货物减免税管理办法》实施有关事项的公告


提示——依据海关总署公告2023年第197号 海关总署关于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货物减免税管理办法〉实施有关事项的公告》的公告,自2024年1月1日起,本法规附件2、6、17、20废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货物减免税管理办法》(海关总署令第245号,以下简称《办法》)于2020年12月21日发布,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办法》第五条中“受理减免税审核确认申请之日”是指:减免税申请人递交的申请材料符合规定,海关予以受理的,海关收到申请材料之日为受理之日;减免税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规定的,海关一次性告知减免税申请人需要补正的有关材料,海关收到全部补正的申请材料之日为受理之日。


  减免税申请人不按规定向海关提交齐全、有效、填报规范的申请材料的,海关不予受理。


  二、对于部分实行免税额度管理的税收政策,减免税申请人将该政策项下的减免税货物转让给进口同一货物享受同等减免税优惠待遇的其他单位的,转出申请人的减免税额度不予恢复,转入申请人的减免税额度按照海关审定的货物结转时的价格、数量或者应缴税款予以扣减。


  减免税货物因品质或者规格原因原状退运出境,减免税申请人以无代价抵偿方式进口同一类型货物的,减免税额度不予恢复;未以无代价抵偿方式进口同一类型货物的,减免税申请人在原减免税货物退运出境之日起3个月内向海关提出申请,经海关审核同意,减免税额度可以恢复。


  对于其他提前解除监管的情形,减免税额度不予恢复。


  三、《办法》第六条、第七条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货物征免税确认通知书》变更、撤销和延期,其办理时限参照《办法》第五条规定时限执行。


  四、《办法》第十九条规定的将减免税货物退运出境或出口,报关单的“监管方式”栏目应按照贸易实际进行填报。


  五、2021年3月1日前海关已出具且在有效期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货物征免税证明》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准予办理减免税货物税款担保证明》,仍可以继续使用。


  六、《办法》执行过程中涉及的法律文书及相关报表格式文本详见附件1-23。


  七、本公告自2021年3月1日起实施。


  特此公告。


  [附件部分废止]附件:法律文书及相关报表格式文本.pdf


海关总署


2021年2月24日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1-2-24
文号:海关总署公告2021年第16号
时效性:条款失效

法规商务部 海关总署公告2023年第65号 商务部 海关总署关于公布《出口许可证管理货物目录(2024年)》的公告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货物进出口管理条例》《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货物出口许可证管理办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现公布《出口许可证管理货物目录(2024年)》(以下简称为目录)和有关事项。


  一、许可证的申领


  (一)2024年实行许可证管理的出口货物共43种,详见目录。对外贸易经营者出口目录内所列货物的,应向商务部或者商务部委托的地方商务主管部门申请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许可证》(以下简称出口许可证),凭出口许可证向海关办理通关验放手续。


  (二)出口活牛(对港澳)、活猪(对港澳)、活鸡(对香港)、小麦、玉米、大米、小麦粉、玉米粉、大米粉、药料用人工种植麻黄草、煤炭、原油、成品油(不含润滑油、润滑脂、润滑油基础油)、锯材、棉花的,凭配额证明文件申领出口许可证;出口甘草及甘草制品、蔺草及蔺草制品的,凭配额招标中标证明文件申领出口许可证。


  (三)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第二款所列货物的,凭配额证明文件、货物出口合同申领出口许可证。其中,出口甘草及甘草制品、蔺草及蔺草制品的,凭配额招标中标证明文件、海关加工贸易进口报关单申领出口许可证。


  (四)以边境小额贸易方式出口第二款所列货物的,由省级地方商务主管部门根据商务部下达的边境小额贸易配额和要求签发出口许可证。以边境小额贸易方式出口甘草及甘草制品、蔺草及蔺草制品、消耗臭氧层物质、摩托车(含全地形车)及其发动机和车架、汽车(包括成套散件)及其底盘等货物的,需按规定申领出口许可证。以边境小额贸易方式出口本款上述情形以外的货物的,免于申领出口许可证。


  (五)出口活牛(对港澳以外市场)、活猪(对港澳以外市场)、活鸡(对香港以外市场)、牛肉、猪肉、鸡肉、天然砂(含标准砂)、矾土、磷矿石、镁砂、滑石块(粉)、萤石(氟石)、稀土、锡及锡制品、钨及钨制品、钼及钼制品、锑及锑制品、焦炭、成品油(润滑油、润滑脂、润滑油基础油)、石蜡、部分金属及制品、硫酸二钠、碳化硅、消耗臭氧层物质、柠檬酸、白银、铂金(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铟及铟制品、摩托车(含全地形车)及其发动机和车架、汽车(包括成套散件)及其底盘的,需按规定申领出口许可证。其中,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货样广告品、捐赠、退运需凭出口许可证出口;以一般贸易、加工贸易、边境贸易和捐赠贸易方式出口汽车、摩托车产品的,需按规定的条件申领出口许可证;以工程承包方式出口汽车、摩托车产品的,凭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备案回执或特定项目立项回执等材料申领出口许可证;以上述贸易方式出口非原产于中国的汽车、摩托车产品的,凭进口海关单据和货物出口合同申领出口许可证。


  (六)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第五款所列货物的,除另有规定以外,凭有关批准文件、海关加工贸易进口报关单和货物出口合同申领出口许可证。


  (七)出口铈及铈合金(颗粒<500微米)、钨及钨合金(颗粒<500微米)、锆、铍、锗、镓的可免于申领出口许可证,但需按规定申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用物项和技术出口许可证》。


  (八)我国政府对外援助项下提供的货物免于申领出口许可证。


  (九)继续暂停对一般贸易项下润滑油(海关商品编号27101991)、润滑脂(海关商品编号27101992)、润滑油基础油(海关商品编号27101993)出口的国营贸易管理。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上述货物的,凭有效的货物出口合同申领出口许可证。以其他贸易方式出口上述货物的,按照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海关总署公告2008年第30号的规定执行。


  二、“非一批一证”制和“一批一证”制


  (一)对下列货物实行“非一批一证”制管理:即小麦、玉米、大米、小麦粉、玉米粉、大米粉、活牛、活猪、活鸡、牛肉、猪肉、鸡肉、原油、成品油、煤炭、摩托车(含全地形车)及其发动机和车架、汽车(包括成套散件)及其底盘(限新车)、加工贸易项下出口货物、补偿贸易项下出口货物等。出口上述货物的,可在出口许可证有效期内多次通关使用出口许可证,但通关使用次数不得超过12次。


  (二)对消耗臭氧层物质、汽车(旧)出口实行“一批一证”制管理,出口许可证在有效期内一次报关使用。


  三、货物通关口岸


  继续暂停对镁砂、稀土、锑及锑制品等出口货物的指定口岸管理。


  四、出口许可机构


  商务部和受商务部委托的省级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及沈阳市、长春市、哈尔滨市、南京市、武汉市、广州市、成都市、西安市商务主管部门按照分工受理申请人的申请并实施出口许可,向符合条件的申请人签发出口许可证。


  本公告所称省级地方商务主管部门,是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商务主管部门。


  五、实施时间


  本公告自2024年1月1日起执行。商务部 海关总署公告2022年第40号同时废止。


商务部


海关总署


2023年12月29日


  附件:出口许可证管理货物目录(2024年)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12-29
文号:商务部 海关总署公告2023年第65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穗财规字[2023]1号 广州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广州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区财政局、农业农村局:


  现将《广州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遇有问题,请及时反馈我局(农业农村处)。


广州市财政局


2023年4月12日


广州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办法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财务管理主体及职责

  第三章 预决算管理

  第四章 资金筹措

  第五章 资产运营

  第六章 收支管理及收益分配

  第七章 产权管理

  第八章 监督管理

  第九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以下简称“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农村财务行为,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促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保持农村和谐稳定,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根据财政部《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制度》《广东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制度实施细则》(粤财农[2022]102号)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农村财务管理是对农村财务收支的管理,其内涵是农业和农村再生产过程中资金的循环和周转管理。


  第三条 本市依法设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活动,应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指以土地集体所有为基础,由本集体全体成员组成,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代表成员集体行使所有权的地区性经济组织。包括镇集体经济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组集体经济组织。


  第四条 农村财务活动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民主管理。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财务活动和财务成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实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二)公开透明。财务活动情况及其有关账目,重大经济事项等应当向全体成员公开。


  (三)成员受益。保障全体成员享受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成果。


  (四)支持公益。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成果应当用于村级组织运转保障、农村公益事业。


  第五条 农村财务活动应当依法依规接受镇人民政府(包括街道办事处,下同)和财政部门、农业农村部门的监督指导,接受审计等相关部门的监督。


  第六条 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任期和离任审计制度,将新增债务作为重点审计内容。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或者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审计。


  根据监督需要,区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镇人民政府可以委托第三方审计机构,依法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管理、财务收支等情况进行审计。


  第二章 财务管理主体及职责


  第七条 市和区农村财务管理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财务工作的组织、指导和协调。


  镇人民政府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有关财务收支的规定对农村财务工作进行管理和监督。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实行会计委托代理制开展财务管理工作。集体资产所有权、经营权、处置权、收益权、分配权和审批权不变。


  第八条 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应当在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由成员(代表)大会、社委会或理事会、民主理财监督小组或监事会和会计人员等按规定履行职责。


  重大财务事项决策按照农村基层组织“四议两公开”决策机制执行。重大财务事项包括以下事项:


  (一)年度财务计划和预算调整,重大财务收支事项,年度收益分配方案;


  (二)大额资产采购、处置,大额工程项目建设;


  (三)重大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承包方案,公益事业的兴办、筹资筹劳及建设承包;


  (四)重大对外投资,集体企业改制;


  (五)借贷、债权减免或账务核销,重大债务处理;


  (六)重大集体土地、山林的承包经营、租赁、流转方案,宅基地使用,土地征用及补偿费的使用和分配;


  (七)对外签订的重大合同;


  (八)由村集体经济承担的主要管理人员的报酬及其他补助项目;


  (九)重大救灾、救济、助残等款物的分配、发放;


  (十)其他事关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切身利益和集体经济发展稳定的重大资金、资产、资源相关事项。


  各区农村财务管理部门应当结合实际,确定大额资产的标准。


  第九条 成员(代表)大会的财务管理职责主要包括:


  (一)审议、决定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年度财务计划、重大财务收支事项、年度收益分配方案等;


  (二)审议、决定本集体经济组织资金筹集、资产资源发包租赁、对外投资、资产处置等事项;


  (三)审议、决定本集体经济组织主要经营管理人员薪酬,并对其实施监督和考核;


  (四)对社委会或理事会和民主理财监督小组或监事会年度财务管理、监督工作提出质询和改进意见;


  (五)其他需要成员(代表)大会决定的重大财务事项。


  第十条 社委会或理事会的财务管理职责主要包括:


  (一)起草、执行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年度财务预算方案、收益分配方案等;


  (二)实施资金筹集、资产资源发包租赁、对外投资、资产处置等经营活动,负责财务和资产日常管理工作,签订经济合同并督促合同履行;


  (三)提出主要经营管理人员薪酬建议,决定其他工作人员薪酬;


  (四)向成员(代表)大会报告年度财务执行情况,接受、答复、处理本社成员或民主理财监督小组或者监事会提出的有关质询和建议;


  (五)执行章程规定及成员(代表)大会决定的其他财务事项。


  第十一条 民主理财监督小组或监事会的财务管理职责主要包括:


  (一)监督资产经营管理、财务活动、执行财务和资产管理规章制度等情况,组织开展民主理财;


  (二)监督社委会或理事会、主要经营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履职行为,对损害本集体经济组织利益,违反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组织章程或者成员(代表)大会决议的财务行为提出质询和改进建议,对社委会成员或理事、主要经营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提出罢免或解聘建议;


  (三)监督检查资产发包、出租、招投标等各项业务经营及合同签订履行情况,审核监察财务情况;


  (四)反映成员对资产经营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向社长、理事长或者社委会、理事会提出工作质询和改进工作的建议;


  (五)协助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开展财务检查和审计监督工作;


  (六)向成员(代表)大会报告年度财务监督情况;


  (七)执行章程规定及成员(代表)大会决定的其他财务监督事项。


  第十二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会计委托代理记账,村(社)级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业务和出纳业务由镇农村财务管理部门(会计代理服务中心)负责,鼓励有条件地区实行委托中介机构管理方式。


  镇农村财务管理部门(会计代理服务中心)应保持会计人员相对稳定,加强会计人员政策和业务培训,提升会计代理服务质量,落实会计代理机构监管责任。


  第十三条 镇农村财务管理部门(会计代理服务中心)财会人员应严格执行国家、省、市、区的财会制度,规范日常收支核算工作,对违反相关财经法规和财会制度的收支活动应拒绝办理,对日常财会工作中发现的违规违纪行为应及时如实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


  (一)会计主管人员负责组织本集体经济组织的会计工作,审核财务会计报告,在财务会计报告上签名并盖章。


  (二)会计人员负责会计凭证审核及填制、会计账簿登记及核算、财务会计报告编制及报送、稽核、财务票据和会计档案保管、财务公开等日常工作;监督农村集体资金筹集、管理和使用情况,对违反相关财经制度及纪律的行为予以纠正;参与农村集体财务预算方案编制工作;配合开展集体资产年度清查、审计和调查工作。


  (三)出纳人员负责办理货币资金的收支、登记出纳日记账、依法保管货币资金和空白支票等出纳业务工作,并确保货币资金安全;监督农村集体资金筹集、管理和使用情况,对违反相关财经制度及纪律的行为予以纠正。


  第十四条 根据工作需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设立报账员岗位。报账员负责向镇农村财务管理部门(会计代理服务中心)报账,备用金、产品物资、固定资产管理、往来款项、债权债务等辅助性账簿的记录工作,合同资料和财务档案管理,参与农村财务预决算工作,协助做好财务公开工作。报账员有权拒绝办理违反财务制度的收支,并向上级和有关主管部门报告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存在问题。


  第三章 预决算管理


  第十五条 实行农村财务预、决算制度。经济联社编制年度财务预算,经济社编制年度收支计划(见附件)。经济联社(经济社)根据上一年度收入实绩及对预算(计划)年度收入情况预测,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编制收入预算(计划);支出预算(计划)要按照“量入为出”和“保运转、保稳定、促发展”的原则合理安排。


  第十六条 预算(计划)编制收入内容主要包括:生产经营、土地发包、物业出租、对外投资等经营性收入,各级财政部门补助补贴收入,利息收入和其它收入;预算(计划)编制支出内容主要包括:村务行政管理性支出、公益性支出、经营成本(费用)性支出、收益分配和其它支出。


  第十七条 预算(计划)草案,应在每年3月31日前完成。财务预算(计划)的编制或调整,应经成员(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第十八条 每年年终,根据预算(计划)执行情况,编制财务决算报告或《年度财务计划执行情况表》,并提交成员(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第十九条 预算的编制和调整及决算报告经成员(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送镇人民政府存查。


  第二十条 实行会计委托代理的,财务预算(计划)编制或调整后,可抄送代理机构。代理机构要对预算(计划)编制进行指导,并负责监督预算(计划)执行和编制年度财务决算或《年度财务计划执行情况表》。


  第四章 资金筹措


  第二十一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采取多种形式筹集资金。筹资方式主要包括在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吸收社会资本直接投资、融资租赁,依法依规利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集体林权抵押融资,以及承包地经营权、集体资产股权等担保融资。


  第二十二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采用“一事一议”方式筹资的,应当遵循科学论证、民主决策、量力而行、上限控制、成员受益等原则,按照计划用途合理使用筹集的资金,做到专款专用,确保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效益性,严禁浪费和挪用资金,并根据所议项目进行明细核算,按照规定在资产负债表单独列示。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根据实际需要,充分考虑偿债能力,严格控制债务规模和风险,保持债务规模和期限结构合理适当,资产负债率原则上应当保持在60%以下。


  第二十三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确需举债从事经营性活动的,应纳入村级重大财务事项决策范围,执行“四议两公开”机制,将市场调研和可行性研究,征求成员意见,筹资预算方案等情况,提交成员(代表)大会审议决定,将贷款方案和审议情况报镇人民政府审核。


  未按照规定履行民主决策程序产生债务的,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生的一切不利后果,由擅自作出决定的人员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二十四条 属于以下情况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得发生举债行为:


  (一)未经科学充分的市场调研、可行性研究,盲目举债的项目;


  (二)未经“一事一议”民主决策程序表决同意,或未广泛征求成员意见的项目;


  (三)未有效履行审批、公示等规定程序的项目;


  (四)举债发放工资、福利补助、奖金、津贴和支付日常办公费用等非生产性开支的事项,或进行非生产性建设、兴办公益事业;


  (五)资产负债率在60%以上的;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况。


  禁止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名义为其他单位、组织或个人提供各种担保。


  第二十五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制定还贷计划,编制债权清收和债务化解方案,根据自身的经济力量积极偿还债务,不得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转嫁、摊派债务,变相增加农民负担,严禁将债务转嫁给地方政府。


  对确认已形成的不良债务,要在彻底清查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进行处理。要充分利用好集体各种资产和资源,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严格控制各项费用的开支,增加还债能力。


  第二十六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从各级政府获得资金或其他资产的,纳入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范围,按照有关规定入账、使用,依法依规接受监督和审计;对于指定用途的专项资金,不得挤占、挪用。


  通过接受社会或个人捐赠获得资金或其他资产的,应当确认捐赠收入,并按照捐赠资金的用途和捐赠单位等进行明细核算和管理;捐赠协议明确了捐赠资金的具体使用方式的,根据捐赠协议的约定使用。


  第二十七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根据各地农业农村实际发展情况,依照国家相关政策对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在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的重点产业和领域,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联营、租赁等途径,与社会资本组织开展经营合作,引导社会资本将人才、技术、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注入农业农村,实现利益共赢。双方对合作事项应进行充分论证或评估,并在合同中明确合作领域、合作方式、权责边界及收益分配。


  第五章 资产运营


  第二十八条 货币资金的管理。货币资金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


  (一)严格遵循《现金管理暂行条例》,超过现金结算起点的须采取转账、电子或第三方支付方式结算。


  实行村务卡结算。本办法所称村务卡,是指行政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由农村集体控股的企业等经济实体的工作人员持有、具有一定透支额度与透支免息期的,用于村务经费开支、村社集体的非生产经营性支出、零星商品服务支出及其财务报销业务的银行卡。日常办公费、招待费、餐费(误餐费)、水电费、邮电费、差旅费(培训费)、印刷费、用车费、饭堂购物等原使用现金结算的有关商品和服务费用和5万元以下的零星商品服务支出除按规定实行转账支付外,原则上应使用村务卡结算。


  (二)实行定额备用金制度,严格控制现金库存限额。预留备用金限额应为开户单位三至五天日常零星开支所需现金。因抢险救灾、工作紧急需要及其他特殊情况等增加当月备用金的,应说明情况并报镇农村财务管理部门备案后方可支取。


  (三)镇农村财务管理部门审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账户的开立。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设一个基本账户,用于办理日常转账结算和现金收付。因特殊业务需要可开设专用结算账户,用于专项资金的管理。银行账户严禁出租、出借。


  (四)现金、银行存款实行每月盘点一次,由会计人员与出纳人员核对现金日记账,盘点库存现金,并与开户银行核对存款余额,做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账证相符、账据相符、账表相符。


  (五)切实加强代理资金管理,银行存款支取实行“双印鉴”监管。


  (六)收入和支出通过网络系统实现审核、转账、监督全过程网上管理的,应实现可查询、可追溯、可稽核的要求,严禁公款私存、坐收坐支、以据抵现、虚报冒领等行为。


  第二十九条 应收款项的管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加强对应收款项管理,对于逾期的应收款项应及时催收,按合同约定收取违约金。


  严格控制债权发生,不得随意将公款外借。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成员因生产需要的借款,应实行借款抵押、质押等担保制度,借款额度审批按“四议两公开”程序办理。


  对债务单位撤销,依照民事诉讼法确实无法追还,或债务人死亡,既无遗产可以清偿,又无义务承担人,确实无法收回的款项,经民主讨论决定后作坏账处理。对数额较大且无法收回的款项,经成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核销。账务核销后要实行账销案存,有关核销决议须报镇人民政府备案。因个人因素造成的呆、坏账损失,应追究其赔偿责任。


  第三十条 本办法所称征地补偿费是指补偿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农村村民住宅、其他地上附着物补偿费和青苗补偿费等。


  第三十一条 征地补偿费要严格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实行专户存储、专账管理、专款专用。


  第三十二条 留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征地补偿费应重点用于发展生产、增加积累、公益事业、集体福利等方面,不得用于发放干部报酬、支付招待费用等非生产性开支。


  第三十三条 动用征地补偿费,应经成员(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并将方案(预算)和审议情况材料提交镇主管部门接受监督。


  第三十四条 存货的管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建立健全存货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保管人员岗位责任制,设立存货登记台账,按类别分别核算和登记存货,定期对存货盘点核对,做到账实相符,年度终了前必须进行一次全面的盘点清查。


  存货的购买、入库出库、盘盈盘亏等按照会计相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盘亏、毁损和报废的存货,应按“四议两公开”程序审批。


  第三十五条 票据的管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票据包括财政部门监制的财政票据、税务部门监制的发票、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印)制的财务专用收据或符合财税制度规定的规范性票据,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入账的有效收入凭证。


  财务专用收据主要用于收取国家对集体经济组织的拨款及转移支付资金、征地补偿费、各级财政项目资金、补助补贴、村级公益事业筹资、扶贫款及社会捐赠、村级集体的资产、资源发包经营上交款以及结算其他单位或个人与集体经济组织的不涉税经济往来款。


  区农村财务管理部门应统一监(印)制本地区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专用收据、现金支出凭证、报销表格和内部结算凭证,镇农村财务管理部门统一领取和发放使用。在农村财务专用收据电子化的基础上对已实现全程电算化系统地区,可使用电子凭证统一套打(或一体化打印)功能。区、镇级农村集体财务管理部门要监督农村会计凭证使用情况。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按照有关规定,规范管理和使用财务票据,按照岗位不相容原则,建立领用、保管、核销管理制度,实行专人、专责、专账管理。财会人员应严格审核各项票据,审核为有效凭证的予以入账,发现经济业务不真实、不合法、不合规的票据应当立即拒绝或退回,并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反映。


  第三十六条 固定资产的管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工具、器具和农业建设设施等,凡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的应列为固定资产。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包括年度资产清查、资产登记、保管、购建、使用和处置制度等;分类确定资产管理和维护方式,明确资产使用人和管理人的岗位责任。


  第三十七条 固定资产的折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建立固定资产折旧制度,按月提取固定资产折旧,并根据用途计入当期成本或费用。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可在“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等方法中任选一种,折旧方法一经选定,不得随意变动。应当根据相关规定以及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下列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房屋、建筑物以外的未使用、不需用的固定资产;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已提足折旧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相关规定不提折旧的其他固定资产。


  第三十八条 固定资产的处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根据资产使用实际状况,按照资产原值,经民主决策、按“四议两公开”程序审批后,对下列资产办理处置:


  (一)因技术原因确需淘汰或者无法维修、无维修价值的资产;


  (二)确认盘亏、不能收回以及非正常损失的资产;


  (三)已超过使用年限且无法满足现有工作需要的资产;


  (四)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造成毁损、灭失的资产;


  (五)土地征收、改造、违建等原因而被拆除的固定资产。


  第三十九条 在建工程的管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根据相关规定,做好工程项目建设立项审批、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项目施工、安全管理及验收、项目资金管理、档案管理等各环节具体工作。


  工程建设项目涉及到国有土地使用权、房产权属等,应严格执行相关部门相关政策,办理好立项审批、土地、规划等相关手续,不得未批先建或不批而建;工程建设项目决策应按照民主管理程序执行,涉及政府补助资金的项目先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向镇职能部门提交项目建设方案。


  在建工程完工结算须提供经确认的工程结算书。工程项目验收合格、交付使用后,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及时办理竣工决算手续,期限最长不超过1年。已交付使用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手续的工程项目,按照估计价值计入固定资产,待办理竣工决算后再按照实际成本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并按照固定资产管理相关规定计提折旧。


  不能达到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在建工程项目完工后,根据相关规定计入经营支出或其他支出。


  第四十条 生物资产的管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以及组织章程加强集体生物资产管理,制定管理办法,按照相关会计制度规定核算,落实经营管理责任。


  购入的生物资产按照购买价及相关税费等计价,幼畜及育肥畜的饲养费用、经济林木投产前的培植费用、非经济林木郁闭前的培植费用按实际成本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投资者投入生物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天然起源的生物资产的成本,可以按照名义金额确定。


  产役畜、经济林木投产后,应按照相关会计制度规定进行摊销。生物资产在郁闭或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后发生的管护、饲养费用等支出,应当计入经营支出。收获后的农产品视同存货进行管理。


  生物资产死亡毁损时,按“四议两公开”程序批准后,按实际成本扣除应由责任人或者保险公司赔偿的金额后的差额,计入其他收支。


  第四十一条 无形资产的管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无形资产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拥有的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专有技术、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非大批量购入、单价小于1000元的无形资产,可以于购买的当期将其成本直接计入当期费用。


  无形资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委托软件公司开发软件,视同外购无形资产进行处理;自行研究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按照研究开发项目进入开发阶段后至达到预定用途前所发生的支出总额计入无形资产原值;接受捐赠、无偿调入、置换的无形资产,按照确定的无形资产成本,根据相关规定进行账务处理。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设立无形资产台账,并从使用之日起,按照不少于10年的期限平均摊销,计入管理费用。经规定程序转让无形资产取得的收入,计入其他收入,其成本计入其他支出。


  第四十二条 对外投资的管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外投资包括购买有价证券、投资设立全资企业、在其他企业中参股、与其他单位共同投资合作项目。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外投资,应符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规划;制定投资计划或方案,须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才能付诸实施,对于大额投资项目,须报镇人民政府审核。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做好风险评估,以集体资产投资或者参股企业经营,投资数额较大的,应当进行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可以委托具备法定资质的第三方进行。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与合作方签订书面协议或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协议或合同的内容主要应包括:投资期限、投资额度、投资方式、投资收益结算方法、违约责任、投资管理方法和退出机制等。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积极派人参与被投资项目的经营管理,加强管理和监督,确保投资收益能够及时收回。


  第四十三条 对未按规定进行民主决策、报上级部门审批而擅自决定对外投资,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遭受经济损失的,必须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四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对农村集体资产价值进行评估:


  数额较大或未纳入账内核算,非货币资产实行参股、联营、股份合作、合资、合作经营的;


  数额较大的资产进行拍卖、出售、转让、置换等产权变更的;


  数额较大的资产抵押的;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并、分立、改制、改组、解散及其设立或者占有份额的企业兼并、分立、破产清算的;


  (五)其他依法需要进行资产价值评估的。


  第四十五条 农村集体资产价值评估应当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代表)会议决定,并委托具备法定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评估结果应当向本组织全体成员公布,并报镇人民政府备案。


  第四十六条 资产的处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处置是指通过出售、置换、报废等方式将其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生物资产等所有资产的部分或全部所有权、使用权进行变更的行为。


  国家投资建设但归农村集体实际管理使用的公益性设施不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不得交易。


  第四十七条 农村集体资产发生损失,按实际成本扣除应由责任人或者保险公司赔偿的金额后的差额,确认为资产损失。


  侵占农村集体资产的,应当返还;损害农村集体资产的,应当恢复原状或者赔偿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八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具有独立的经营权,依法自主决定其资产的经营方式。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以内部家庭承包方式依法承包、流转、经营由本集体经济组织发包的土地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农村集体资产实行承包、租赁经营的,应当依法采取招标、公开竞投、公开协商等方式确定经营者,通过参考市场价或评估等方式,合理确定价格,并与其他组织或者个人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由其他组织或者个人行使经营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所有权不变。


  第六章 收支管理及收益分配


  第四十九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支活动必须纳入财务统一管理、统一核算,并纳入农村财务监管平台管理。严禁个人自收自支,非财务人员不得经办财务收支事项。


  第五十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生产销售、提供服务、投资收益、让渡集体资产资源使用权和政府给予的经营性补贴等形成的所有收入事项应当按照规定开具收款票据或取得收款凭据,并及时登记入账。


  第五十一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支出应遵循保证重点、兼顾一般、勤俭节约、支出合理的原则。重点保障经济发展、公益事业、民生保障性支出,压减公务性支出,控制消费性支出。


  第五十二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用于经营活动、日常管理、村内公益和综合服务、保障村级组织和村务运转等各种支出,均应计入相应的成本费用。


  第五十三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财务开支必须程序符合规定、内容真实完整,具备合法的原始凭证和完备的审批手续。对未按规定审批同意的开支,出纳员有权拒绝支付。大额或消费性支出应逐笔审签,小额零星支出可定期或定额汇总审签。


  第五十四条 建立严格的支出审批制度。审批权限由低至高设定为领导签批(一人)、领导联签(两人以上)、联席会议审签、成员(代表)大会审定四个层级。各层级审批权限由成员(代表)大会确定。对审批权限范围内的支出事项存有异议的,提交上一权限层级审批,成员(代表)大会的意见为最终审定意见。


  第五十五条 上级财政拨付的专项资金必须专款专用,加强管理,严禁挪用。专项资金支出应按专项资金管理规定进行审批。报销时除按正常支出所附原始凭证外,还应在报销单上注明费用所使用的专项资金名称,并后附专项资金相关文件。


  第五十六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应以效益为基础,民主决策、科学分配,保障成员合法权益。


  第五十七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进行年终收益分配决算前应做好资产清查,清理各项财产物资和债权、债务,做好合同的兑现和结算等工作,准确核算年度收入、支出、可分配收益。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分配收益,是指在一个会计年度内,经营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投资收益、补助收入、其他按规定可以纳入收益分配的收入,扣除当年的经营支出和管理费用等各项支出后剩余的部分,再加上年初未分配收益。


  第五十八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及组织章程约定的分配原则,按程序确定收益分配方案,明确分配范围、分配比例等重要事项。


  第五十九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方案应由成员(代表)会议审议通过,并将方案和审议情况材料提交镇人民政府备案,最终年度收益分配方案及执行情况应向全体成员公开,接受监督。


  在收益较多年份应合理控制分配额度,并结转下年使用,实行“以丰补歉”。一次性或集中收取的集体资产承包、出租等收入,应分摊到各个受益年度,不宜一次性分配。


  征地补偿费、集体经济发展留用地补偿资金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收益等收入,按照有关规定分配和使用。


  在没有可分配收益的情况下,严禁分配股红,严禁举债分红;严禁因区划调整、班子换届等因素搞突击分红。


  第六十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分配收益应按以下顺序进行分配:


  (一)弥补以前年度亏损;


  (二)提取公积公益金;


  (三)向成员分配收益;


  (四)其他。


  公积公益金按组织章程确定计提比例。


  第六十一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公积公益金按规定程序获得批准后,可用于转增资本、弥补以前年度经营亏损和集体福利设施、公益设施建设等项目。


  第七章 产权管理


  第六十二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建立资产登记制度,清产核资结果要向全体成员公示,经成员(代表)大会确认后,按照资产类别建立台账,及时记录资产增减变动情况。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按照有关会计制度基本原则和规定,编制资产负债表,客观反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年末财务状态,做到内容完整、数据真实、核算准确、账表一致、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第六十三条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以股份或者份额形式量化到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以户为单位记载,并出具持股证明,作为其参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的基本依据。


  第六十四条 村民小组、村、镇合并、分立或者解散的,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分别管理各自资产,不得随意合并、平调集体资产;应当按照会计核算主体独立设账,不得混淆集体财务会计账目,不得私设账外账、篡改账目。


  第八章 监督管理


  第六十五条 农村财务监督管理主要形式包括财务公开、民主理财和审计监督。


  第六十六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建立财务公开制度,所有财务活动应按照《广东省村务公开条例》有关规定实行公开。


  第六十七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的内容应包括财务计划及其实际执行,各项收入支出、资产、债权、债务、收益分配、合同签订及其执行、工程发包、经济项目招标等情况。涉及成员经济利益的重大事项、重大决策和成员普遍关心的事项,应当及时公开。


  第六十八条 会计委托代理服务机构应及时提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资料,并保证公开资料的全面性、准确性,指导、帮助、督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财务公开。


  第六十九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应在村务公开栏和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同步公布,可采取文字、图表等形式,力求通俗易懂,便于成员监督。


  第七十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主要负责人、民主理财监督小组或者监事会成员及有关会计人员在财务公开后要安排专门时间,接待成员来访,解答成员提出的问题,听取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对成员在财务公开中反映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一时难以解决的,要做出解释,不得对提出和反映问题的成员进行压制或打击报复。


  第七十一条 坚持民主理财,依法建立民主理财监督小组或者监事会。民主理财监督小组或者监事会成员由村(社)成员推选3~5人组成。民主理财监督机构与村(社)集体经济组织领导机构会同时选举,同步换届。


  第七十二条 民主理财监督机构的理财审议意见,超过2/3(含2/3)民主理财监督机构成员表决并签名同意即为有效,同时应当注明不同意审议意见的民主理财监督机构成员姓名及其理由,及时向全村(社)成员公开。


  第七十三条 加强审计监督,审计工作由区或镇组织实施。在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任期和离任审计制度和将新增债务作为重点审计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对群众反映比较突出的财务管理事项进行专项审计。相关审计结果应予以及时、完整公开。


  第九章 附则


  第七十四条 本办法第五十四条所提及各层级的权限、第五十三条所提及的小额零星支出的数额和其他条款需要具体明确的事项,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定章程、制度加以明确,并报送会计委托代理机构。


  第七十五条 各区可以参照本办法规定并结合具体实际,制定实施办法。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等参照执行本办法。


  第七十六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附件:xxxx年度财务收支预算(计划)表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4-12
文号:穗财规字[2023]1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粤财规[2023]4号 广东省财政厅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 国家税务总局广东省税务局关于明确矿业权出让收益征收有关事项的通知


各地级以上市财政局、自然资源局,国家税务总局广州、各地级市、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税务局:


  为规范矿业权出让收益征收管理,根据《财政部 自然资源部 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矿业权出让收益征收办法〉的通知》(财综[2023]10号),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我省矿业权出让收益的分成比例为:中央40%,省级20%,地级以上市10%,县(市、区)30%。


  二、各地要严格按照财综[2023]10号文所附《按矿业权出让收益率形式征收矿业权出让收益的矿种目录》确定征收矿业权出让收益方式。已纳入该目录的矿种一律按矿业权出让收益率形式征收,其余矿种按出让金额形式征收。


  三、矿业权出让收益原则上按照矿业权属地征收。矿业权范围跨市、县级行政区域的,由矿业权面积最大的或开采主要活动所在地所属税务机关征收。


  四、我省矿业权出让收益起始价标准按《自然资源部 财政部关于制定矿业权出让收益起始价标准的指导意见》(自然资发[2023]166号)确定的国家标准执行。


  五、按出让金额形式征收矿业权出让收益的,除矿业权人自愿一次性缴清外,可按照以下原则分期缴纳:


  探矿权出让收益、采矿权出让收益首次征收比例为20%。剩余部分在转采或取得采矿权证后,在采矿许可证有效期内按年度分期缴清。其中,矿山生产规模为中型及以上的,均摊征收年限不少于采矿许可证有效期的一半。


  六、除国家明确继续征收的情形外,其他财综[2023]10号文实施后分期缴纳矿业权款项的,不再计征资金占用费。


  七、矿业权所在地县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通过广东省税务局非税收入协同平台及时主动推送矿业权出让收益及滞纳金起始日期等费源信息,由同级税务部门征收入库。


  八、本通知自2023年5月1日起实施,有效期5年。《广东省财政厅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转发财政部 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矿业权出让收益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粤财规[2023]1号)同时废止。


广东省财政厅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


国家税务总局广东省税务局


2023年12月20日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12-20
文号:粤财规[2023]4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1... 23456789101112 1232
小程序 扫码进入小程序版